教学目的:1.了解对联的类别。2.掌握对联的特点。3。学会写作对联。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掌握对联的特点,学会写作对联。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对联的类别。2.掌握对联的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联的特点,为写作对联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对联的知识。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就是对联的出句和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意思相似、相近、相补,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对或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上边的这幅对联以“反对” 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亦叫流水对。对联的出句与对句之间有承接、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比如: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副楹联,上下联的命意因果连串,有珠联壁合、一气呵成之妙。
(二)从楹联用途方面来分,对联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 、谐趣联等。
1.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人寿年丰家家乐 , 国泰民安处处春。 今年高考对联题半数以上是“春联”,大家应该注意“春联”的阅读积累。
2.喜联,又叫婚联。表达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3.寿联,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例: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4.谐趣联,就用途上而言,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联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共大家玩味。
(1)从前有个贪婪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秀才写完之后,不少人摇头晃脑地把对联念成:(可以安排学生讨论)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人多病,少财富。”
(2)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1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3)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故意挖苦说: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 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形式多样。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词性相对,即相同位置的词“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2.结构相同,断句一致。如上联是主谓结构,那么下联也应该是主谓结构,这样断句才会相同。但对联往往没有标点,所以有些对联的结构断句就要细究一番。如:(可以让学生讨论)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对联应该读为: 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3.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平仄要交错,否则拗口。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心驰有外实迷有 身处空中不见空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5.直写竖贴,自右而左。 四、总结: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要写作工整的对联,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五、课后作业:
作练习:2004年高考对联题。(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练习高考对联题。2.总结对联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总结对联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高考对联题目:
(一)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例: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二)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丹霞南华梅关,均为粤北名胜”或者“月季牡丹金桂 莫非海内奇葩”。 广东的对联很有特色,上联的主要内容为广东有名的地方特产。该对联的设置,对引导教师开发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无疑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 例:智慧贯西中
(四)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全国卷甘肃、宁夏新疆) 第一题
处处春光好( )
一代园丁乐( ) 例:①家家气象新②九州桃李荣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 例: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五)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安徽、河南、山东„„)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 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_) 例 ①树一代新风 ②大地气象新
2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六)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爆竹声声脆( )
满园春色好( ) 例:①祖国日日新 ②神州面貌新 第二题
3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 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七)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 例:瑞气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 例: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 例:(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二、总结对联创作的方法:(先讨论后总结)
要写好对联,除了具备对联的基本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制作方法。 1.联想法:对联最大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一联主要由此法拟制而成。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词语均属于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一“扫”和“树”,“旧习”和“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事物之间的联想。如“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和“桃李”就属于事物的相关联想。
当然,一副对联的制作往往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也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
2.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有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诗文名句、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要用好此方法,平时要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工作,否则,考场上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窘状。 3.修辞法:对联的创作要注意辞格的运用。例如:
(1)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例如: 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3)反诘格。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4)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5)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6)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三、总结: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匀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联题考查的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大家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另外平时要多读多写对联,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写作对联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
留心家家户户的“楹联”,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摘录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共同欣赏。
3
下列对联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看来对联应用的范围还挺广的。 辞旧岁再创千秋业;过新年更上一层楼 (春节,过年)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结婚)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寿!贺大寿)
理世上千丝万缕;创人间头顶事业 大家能猜出它说的是哪一种职业、行业吗?(理发)
五湖生意如云集;四海财源似水来 这个用在什么地方啊?(商店)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