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罐和铁罐》文本解读

来源:知库网
心得共享《陶罐和铁罐》文本解读◎张立娟《陶罐和铁罐》是一篇传统课文,曾入选多个版本的小

学语文课本。现在,它又入选为统编版第六册第二单元。它 具有怎样的魅力,贏得了各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呢?笔者曾

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四次对话,四

次奚落,傲慢一轻蔑一恼怒——怒不可遏,铁罐的内 心活动一次比一次丰富,所表达的语言一次比一次尖刻。

起初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刻画了一个极度瞧不

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过揣摩。一、 写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起对方的铁罐形象。铁罐在陶罐质地不如自己的客观前提 下挖苦对方。在“敢不敢互相碰撞”问题上充斥着挑衅。《陶罐和铁罐》作者是黄瑞云。文章写于1969年春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按照上级部署,作者参加了一个土丘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铁罐用自己的长处贬低对方 的短处,自以为是。从以上神态和语言中,我们充分感受 到了铁罐的目中无人、横行霸道。铁罐说的每一处语言都

是以“! ”结尾。作者在表情达意上赋予了标点符号极高

下挖掘防空洞的任务。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年代不

详的房屋遗址。在这栋房屋的厨房里木制的橱柜都已经腐

朽,但还存有不少铁器和陶器。仔细检査这些器皿之后,作 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铁制的器具都已经锈蚀,连

的地位,这正是铁罐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呈现。接着再看陶

内壁很厚的铁温水罐也已锈穿,不能盛水了,而那些陶器,

只要没有打破就都完好如初。罐的应答:“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

不是懦弱。”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 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何必这样

说呢?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对

作者由此想到,世间万物,各有特点,谁强谁弱,不能

看得那么绝对,它们是可以变化的。再进一步想到我们人, 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只看到自

己的长处,因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是没有道理的。作者 以此为基础,写成了寓言《陶罐和铁罐》,把两只罐子做了

待四次言语的挑衅,面对轻蔑的神情,陶罐始终表现谦虚

和友好。谦虚是指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文中指陶

罐认识到自已易碎的缺陷,而不愿与铁罐相撞。一声“铁

拟人化。为了使故事有趣味,也为了更加发人深思,把场地 写成古代的御厨。原作结尾有两句点题的话:“用自己的强

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

罐兄弟”,一句“和睦相处”,体现出陶罐能正视自己的缺

陷,自己的短处。在对待铁罐指责懦弱的时候,陶罐表现 的是宽容、礼貌和自尊。自尊表现在与铁罐争辩时有理有

作者写作的用意在于,使读者特别是年幼的读者认识到强弱 的相对性;作品的另一个意思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 判骄傲自满、以强凌弱的错误。文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借事说理是作者的本意。据。当铁罐骄横地斥骂陶罐并表示要把它碰成碎片时,陶

罐选择“不再理会”,这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抗辩,陶罐的谦

逊形象显而易见。此处语言描写所呈现的符号不再是激烈

的“!”而是平和友善,娓娓道来的“。”此处可以进行语 言训练:陶罐会怎么样说第3句话,请加上神态描写,让人

二、 这篇富言的教学价值(一)单篇文本分析1•文本内涵。本文是一篇寓言。它以两只罐子的对话

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还可在第2处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

省略的内容。综观陶罐的言行,可知陶罐是一个谦和宽容 的形象,语气自然平稳。“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懦弱。”

为线索,讲述了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陶罐却心胸豁达,谦虚友好。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成为

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早已不复存在。故事阐述的道理可

面对铁罐的目中无人,陶罐据理力争,强调了并不懦弱, 呈现陶罐内心的坚强。情节安排紧凑。这篇课文属于童话寓言,童话寓言的

以从多个角度理解:①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 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②做 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我们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③要礼貌、谦虚而实在地对待他 人,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和克制。基本构思方法是,不直接表现生活中的人性、人情、事理,

而是采用“移情于物”的方式,选择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作

寄托,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本文就是一

个很好的范例。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比较紧凑。首先,让它

2.写法特点。语言表达生动。首先看铁罐奚落陶罐的 们共处,产生矛盾,从而充分体现生活中两种人的性格°然

部分:“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

东西! ”“住嘴!”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

后,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充分暴露它们各自的优缺 点,启示人们要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3)对比写法鲜明。本篇寓言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来突 出文章的主旨。称呼上的对比:铁罐称陶罐为“陶罐子” “懦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走

②)椒节枣■为2020年第07期心得共享©诗歌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苗慧云如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于诗词的热爱?这

诗歌的课堂应是诗歌的“欣赏”课,注意!我这里用的

是我在第三次教读《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时不断思考的问

题。吟诵是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因常见反而不为学生所

是“欣赏”而非“学习”,因为只要“学习”,就一定带有功 利色彩,要对方法技巧详细地说明,对语言风格要用专门的

术语罗列。我们和诗歌的距离似乎愈来愈近,但又似乎愈来

重视;鉴赏似乎是老师的自娱自乐,学生少了许多主动性,

能用什么样新颖的方式呢?我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实验试图寻 找新的恰当的教学模式。“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

等节目火起来,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思维。为什么不可以让我 们的诗歌课堂成为“经典咏流传”,以比赛的形式是否更刺 激学生竞相学习诗词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诗歌教

愈远。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参与不

能太多。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追寻诗歌最质朴的特质,就

是体会语言并传达情感的过程。二、诗歌活动设计方案中,教师是设计师,大胆放手, 给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亲近”诗歌,比教师自己唱“独

学中的活动设计。一、传统诗歌课堂让学生和诗词的审美体验渐行渐远角戏”更好我模拟“经典咏流传”上“唐诗宋词选读”,课前让学 生观看了《定风波》《将进酒》《墨梅》等精彩节目,并让学

生聆听了郦波老师和蒙曼老师的多首诗歌讲读教程,以便

我们的课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一首首诗歌变成一道道

“题”,训练学生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技巧来破译攻克这 道“题”;或者我们会进一步试图在更深层次来探索诗歌内

学生有所借鉴。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

涵,开展“李白和酒”“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等专题式课程; 只需要给学生一个大框架,内容的填充完全交给小组学生合 作。我只告知学生课堂展示的三个环节“诵读——美读/吟

或者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再现诗歌情境。这些教学模式

都在试图让学生更贴近诗歌,力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 只是我们也许忽略了诗歌与学生之间还有教师这一中介,教

唱一品鉴”。基本上按照“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步骤来,

让课代表做主持人,学生是传唱人和品鉴人,我自己则是嘉

师的参与愈多,学生的直接审美体验的获得就越受到教师的 宾的身份。课代表会将选修课本里的词的一个专题(有六首

诗词)分配给六个小组准备。一周四节课,两节准备,两节 不以一时争高下。学生处于三年级这个中年级段时,正是

影响.与诗歌的距离就越远。弱的东西”,陶罐却宽容地称铁罐为“兄弟”。态度上语气上

的对比:铁罐骄傲,陶罐谦虚。结局的对比:自恃坚硬的铁 罐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了,易碎的陶罐依然光洁、朴素、美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此

时,在引导他们对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

观,成了人们眼中有价值的东西。在对比中,两个性格迥异 教育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3. 思维提升。①学会通过语言看人物本质。②培养学

(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 罐》《美丽的鹿角》和《池子与河流》,都是寓言故事,三篇

生的发散性思维。本寓言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要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正确看待自己的长

处和短处;时间变化,事物也会发生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

精读,一篇略读。四则寓言取材角度多元,阐述了不同的道

理。语文要素是读懂寓言故事所寄寓的道理,学生把图画的

看待事物;不能傲慢无礼,等等。尊重学生得出的有价值的

感悟。③发展联系式思维。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

意思写清楚。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安排学生

交流寓言故事及其寓意,并从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日积月

累”积累的词语都是寓言故事;“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得到文中揭示 的道理仅是浅层次目标,能够从文中走出来,联系到看社

会生活中的任何事,将两者建立联系才是关键。借助这篇 课文学会结合生活评价人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 人事物的方式很重要。中也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整个单元始终围绕“学寓

言,读寓言,懂寓意”展开。虽然几篇课文有诸多不同,但

一大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采用对比的写法来写的。这也是 很多寓言故事比较常用的方法。综合单篇文本分析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利用 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中读懂寓言,

4. 传统文化影响。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双线组元,每个单元由有一个宽泛

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构成。《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所传

达出来的思想恰恰蕴含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一谦逊有礼,明白寓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2020年第07期椒节枣■厉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