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年《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来源:知库网
2020-2021年《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正确的是( )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

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详解】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锂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失去电子 ,故C不正确;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单位是“1”,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2.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B.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葡萄糖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B. 一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1;选C

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 【答案】D 【解析】

A、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故错误;

B、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成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故错误;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将无法生长,故错误;

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 故选D。

5.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的物质是( ) A.铁丝 【答案】B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对可燃物的要求:(1)只和空气中

B.红磷

C.镁条

D.木炭

的氧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生成物是固体而不是气体,(3)反应不能太剧烈.

A、铁丝只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不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B正确;

C、镁能在空气中能燃烧,不但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还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且反应太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容易使集气瓶炸裂等;故C错误;

D、由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是二氧化碳气体,补充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不会形成压强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合理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变化,而非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 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了,故B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合理,故C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故选B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8.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1 5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等到火焰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读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等到火焰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读数,否则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故选项55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10.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13153I和

127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

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D.属于同种元素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此项正确。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此项不正确。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此项正确。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此项正确。所以应选B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1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事实 A B C D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 反应温度 有、无催化剂 反应物的种类

A.A 【答案】D 【解析】

B.B

C.C

D.D

【分析】 【详解】 序号 A B C D 实验事实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故A正确。 反应温度。故B正确。 有、无催化剂。故C正确。 反应物接触面积。故D错误。

12.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 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 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故选C。

13.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 C.使用公共自行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露天焚烧垃圾 D.禁止焚烧秸秆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1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15.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16.下列图像中能表示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b时间表示反应已完全)(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用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化学反应中,氯酸钾的质量在

不断的减少(由于氯酸钾在加热时不断产生氧气),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在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就不变了,在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能是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故选B。

1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C。

19.小东通过查阅资料,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已知广口瓶有效容积为242mL,实验8分钟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8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19.8% 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纸袋内的铁粉与氧气、水充分接触,在氯化钠的作用下,锈蚀速率加快,但是集气瓶内无需事先加入少量的水,故错误;

B.进入广口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也就是广口瓶内氧气的体积,所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48mL100%19.8%,故正确;

242mL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铁粉锈蚀可将广口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则实验结果就与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十分接近,故正确;

D.拉瓦锡的实验中用到的药品是金属汞,汞有毒;而该实验中用到的是铁粉、活性炭粉、氯化钠等,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 故选A。

20.钙是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 B.原子核内有20个质子 C.钙是金属元素

D.婴幼儿缺钙可引发佝偻病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0,表示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核内有20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婴幼儿缺钙可引发佝偻病,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