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初探

来源:知库网
ANHUIWENXUE

妥徽文学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初探

李思奇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新探

摘要: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的交流方式,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文化翻译逐渐成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分别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五个特性入 手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讨论,进一步论述了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在内的三种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翻译特性视域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_、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翻译起到了实现社会 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要想传播出 去,向全世界人们传播和普及,就需要将汉语翻译成 地道的英语,让外国人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字 的博大精深。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准 确的传播华夏文化、翻译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译文 呢?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从翻译本身具有的社会性、文 化性、符号转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着手,论述了翻译 的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原则,以便更好地传播中 华文化。

腿子”、“狐朋狗友”等等,虽然现在很多家庭养狗作为 宠物,但是狗的形象还是具有一定的贬义。而英语文 化中,人们却认为狗是人类的伴侣,也有不少与狗有 关的称赞之词,比如说“”,就是形容一个人

aluckydog

非常的幸运。

(三) 符号转化性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不同的符号,翻译就其具体形 式来看是在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化,在翻译原文 时,要彻底了解原文的含义,然后再重新编排译出译 文,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切记不能逐词翻译,使得文章 内容枯燥乏味,符号转化性的优点在于使译文显得地 道生动使译人语读者容易理解并取得与原语读者相 同或对等的感受和效果。比如在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 构上有很大差异,因此汉译英过程中,译者经常造错 句,如“北京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如空气污染”,许多人 翻译成

二尧翻译的文化特性

(一)社会性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说院野语言是言语活动的 社会部分”。人类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难免 会有交流,而翻译活动也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翻 译不可能离开人和语言而单独存在,所以说,翻译具 有社会性。每个独立的国家或者国际性组织,都会设 立外交部,召集双语及多语外交官,这些都能足够证 明翻译活动的社会性。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也会产

生具有国家特点的词汇,比如,像一国两制、改革开放 等等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词汇都可以证明翻译具有 社会性,在翻译中就需要准确把握其文化内涵。

(一)文化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在世界上生存延 续的身份证,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但是不 同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还是造成了不同国家和民 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这种 交流,也是交流文化,促进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各 个国家和民族通过翻译来交流文化,传递信息,传达 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可能 就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了解不同国家和名族的 文化,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例如:中国 人往往将狗看成令人讨厌的东西,认为其形象是肮脏 龌龊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像“狗

problem.”。由于把北京当成了主语和把存在当作了谓

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主谓结构,“Beijingexist” 这使得主要结构围绕“theexistenceofBeijing”,“ Bei­jing exist where”“how long does Beijing exist”,这些意

义和原句是完全不同的。

(四) 创造性

奈达指出院“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 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 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 有意义。”翻译的创造性,也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就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众多的表达方 式里面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原文的 构架等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意境风貌和内容等。(霍欣 琰,2015)。中国有句老话院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 这句话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就会让译者束手 无策,但是如果在了解了原文含义之后,运用更为通 俗的英文来翻译,效果就会好得多,可以翻译为“-

“Beijingnowexistsomeproblems,suchasair

People within one hundred square miles do not share their way of life,people within one thousand square miles do

作者简介:李思奇(1992-),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95

2017年8期总第409期

妥徽

文学

语言新探

ANHUIWENXUE

notsharetheircustom”。同样的,同相同的作品,由不

同的译者进行翻译,获得的译文是不尽相同的,例如, 李治华和雅歌、杨宪益和戴乃迭、英国的霍克斯等都 曾翻译过我们的四大名著《红楼梦》,然而却各有千 秋、风格各异,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五)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出来的作品内容也是不 尽相同。在翻译著作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作者写作 时身处的历史环境,要将当时的历史环境还原到原文 中,不能使译文与时代背景脱轨。正是由于翻译的历 史性,很多我们当时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时 代的变迁,会慢慢得到答案。所以说“翻译无定本”,翻 译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又具有不断超 越现在、丰富完善的潜力,译者也会逐渐解决很多悬 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在二战时期,德国的译者们不会 将纳粹当成一个贬义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 词在现在社会却是霸权主义的象征。

符合英文的表述方式。

(三)建空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翻译出文章的原意,还 要表达出原作的深层韵味,挖掘出作者创作中的隐含 意义,建设一个开放的空间,让读者与作者能进行对 话关系,领悟到深层次的“意”与“味”。许渊冲教授译 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要徽文学

Twogolden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flock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 - 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ships“Goodbye! ”(陈奇敏,2012)单看

译文完全跳出原诗的框架,一些词汇也没有翻译出 来。但是如果我们在了解了诗词所处的历史环境背 景,就会理解译者翻译的用意。译者正是在了解原文 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关系的前提下,把握住原文的内 涵,对诗词内容进行重组和适当的变化,不仅表达出 了原文的含义也把蕴含在文章中的深层意义也表述 出来,重新赋予译文生命,使译文既表达出字面意义 又传达出字面之外的含义。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一')去字梏

在翻译中,要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必须细心 地揣摩作者的意图,要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领悟字词

的意义,全面地把握上下文的关系。翻译本质上是一 种将原文进行转化,并解释含义的过程,它不能一对 一的解释,很少有文章可以逐词逐句地翻译出来,因 为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是完全对应的。因此,直译只能 导致翻译出无法令让人信服的语言。例如,“他晚上常 常睡得很晚”,许多人会将“睡得很晚”翻译成

四、结语

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目的是传达 汉语文化,但是也要时刻注意英语的表达方式,一定 要遵循英语的表达方式,翻译出地道的英语。本文用 具体例子剖析了翻译的本质,即翻译的社会性、文化 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五大特性,,并提出了 翻译实践中应运用到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原则,从 而使译者翻译出更加地道的英文,传播更准确的中华

文化。

late”。在中文的逻辑中,“睡得很晚”相当于“在晚上睡 得晚”。英语的“sleep”对应中文“睡”,“late”对应 “晚”,所以你可以翻译“睡得晚”成“sleeplate”吗?结 果是错误的。“Healwayssleepslateatnight”在中国意 Heoftenstaysuplateatnight“少年老成”也不要译出“old”的字眼,而是译成“young butexperienced”,用“experienced”去除字梏,更贴切

表达词义。

(二)重组句

字与句分不开,字词在句子中才有上下意可谈。 在翻译时,可以不用拘泥于原文的顺序,在不影响原 文立意的情况下,适当通过重组句,是文章内容建立 起一个新的框架,是原文的意义得以复活,突出其核 心内容,令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用意。比如“棋逢对 手,将遇良才”翻译为”“,此句 思是“他总是起得很晚”,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应 该是“”。再比如,成语

“sleep

参考文献

Diamondcutsdiamond

从字面上看与原文截然不同,引人了”钻石”这个词, 乍一看感觉与原文出人很大,但是仔细思考之后,钻 石确实是珍贵的东西,用它来形容优秀的人才也很合 适,那钻石碰钻石,优秀之人进行比拼,也是很好的解 释了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含义。再比如,“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译成

“Everymanhasashareofresponsibility forthefateofhiscountry”。再看在重组句的模式下的

fate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2:37.

[2]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3] 张绪娥.从移情的角度看春江花月夜及其三个英译[].成 都:西南石油大学,2014.[4]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364.

[5]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6]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5-103.[7]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218-252.[8]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 版社,2007.[9]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 版社,2008.

[10] 曾慧.汉译英中的逻辑关系问题处理[].科技信息,2008

M

M

D

M

M

M

M

M

M

J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虽然少了与文中兴亡的意 象,但是用“”更好地把兴亡的意味表达出来,且更妥徽文学

2017年8期总第409期

96

(30).

[11] 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2007:176-177..

[12] 霍欣琰.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08-15.

M

Z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