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鉴赏练习2

来源:知库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主题:

这是一首干谒诗,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象,表达了希望得到引荐,出仕为官的愿望。

前四句写了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后四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积极出仕的政治抱负。

二、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 代诗人 。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太清: ②济:

③端居耻圣明: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5、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6、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7、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参考答案:

1、唐 孟浩然2、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①天空②渡河③生活在圣明的盛世却无所事事,确实于心有愧。

4、A√、B√、C× D、×5、C 6、[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7、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主题:

青年时代写的五言古诗。描写了泰山巍峨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前六句描写了泰山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阅读《望岳》一诗,完成问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作者是 代诗人 。

2、篇末点睛,抒写作者由望岳而生的登岳豪情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钟: ②决: ③凌: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5、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6、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 远望 ,颔联是 近望 ,颈联是细望,尾联写的是由俯视望而产生的登岳意愿。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C、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登临泰山后对其壮观之势的赞叹。

D、颔联中\"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参考答案:

1、唐 杜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①钟:聚集②决:裂开③凌:登上 4、A 5、C 6、C、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主题:

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前两句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分别描写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

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具体表现西湖无时不美的绰约风姿。 二、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完成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 代诗人 。

2、用比喻手法,赞颂西湖之美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潋艳: ②空蒙: ③西子:

4、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本诗表现了 。

参考答案:

1、宋 苏轼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①潋艳: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③西子:西施 4、C 5、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主题:

通过诗人登楼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实写登楼后的所见所感,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愁绪的思乡之情。 运用叠词“历历”、“萋萋”,使作品呈现声音铿锵和谐的音律美的艺术特点。 二、阅读《黄鹤楼》一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十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作者是 代诗人 。

2、《黄鹤楼》中,抒发诗人乡愁的诗句是: , 。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历历: ②萋萋: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参考答案:

1唐 崔颢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4、C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写的是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空旷的黄鹤楼与飘渺的白云相互映衬,更突出\"空\"的意境,作者借写景实写对人生的感悟岁月流逝,世事沧桑。)5、A√B×C√D×6、B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主题:

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恬静、淡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渴望隐居的愿望。苏轼赞美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阅读《山居秋暝》一诗,完成问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作者是 代诗人 。 2、《山居秋暝》中,描写月夜山中特有的静谧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暝: ②王孙: 4、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5、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唐 王维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①暝:夜晚②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作者本人4、D 5、D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主题:

送别诗。主要表达出作者珍惜友情,依依惜别的情感。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 二、阅读《送友人》一诗,完成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送友人》作者是 代诗人 。

2、《送友人》中,用比喻形象贴切传递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孤蓬: ②班马: 4、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凸显出送别时依依不舍,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B颔联以‚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的写出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地蓬草,漂泊不定。

C颈联运用拟人和对偶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D尾联联借萧萧马鸣,衬托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5、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交代分别的时间、地点 B‚此地一为别‛为叙事,交代事件 。

C‚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送上祝福,远处斑马长鸣似谙人性,将不舍之情拉得很长很长。

参考答案:

1、唐 李白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①比喻远行的朋友②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4 C 5、A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主题:

描写了深秋时节肃杀、空寂、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愁苦悲凉、忧国忧民、感慨时运艰难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写深秋之景,突出秋天萧瑟的特点,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情。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情。 整首诗被后人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二、阅读《登高》一诗,完成问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作者是 代诗人 。

2、《登高》中,描写秋景的诗句是: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萧萧: ②潦倒:

4.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5、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6、下面对《登高》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画出深秋的旷远境界

B.‚萧萧‛一词这里解释为‚萧瑟‛。 C.‚潦倒新停浊酒杯‛道出诗人对潦倒生活的感慨,暗含忧国伤时的情绪。 D.这是一首格律诗。

7.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唐 杜甫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3① 风吹树叶声②衰颓 4 B 5、B 6、B.7、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主题

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阅读《卖炭翁》一诗,完成问题。

1、《卖炭翁》作者是 代诗人 。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表明: , 。 3、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驱将: ②直:

4、下面对《卖炭翁》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衣正单‛与‚一尺雪‛构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得贫苦。 B.‚翩翩两骑‛与‚牛困人饥‛构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C.‚一车炭,千余斤‛与 ‚半匹红绡一丈绫‛构成对比,揭露宫市的罪恶 D.‚忧炭贱‛与‚惜不得‛构成对比,突出卖炭翁心疼劳动成果。 参考答案:

1、唐 白居易2、3、①赶着走 ②同‚值‛,指价格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主题

酬赠诗。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向秀“烂柯人”王质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一反前四句的低沉郁结,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完成各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是 代诗人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的诗句是: , 。

3、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臵\"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参考答案:

1、唐 刘禹锡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C 4A.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主题: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脱俗纯净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喜爱佛地,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完成各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 代诗人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愉悦心境的诗句是: , 。

3、解释词语; 籁:

4、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禅院大且幽深。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环境幽雅使人心灵越发纯净。 C‚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安静。 D诗歌以作者游禅院的行踪为线索,‚空‛字是全诗的诗眼。 参考答案:

1、唐 常建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自然的一些声音4、A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主题:

豪放派代表。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打猎热烈、壮阔的场面,下片抒发了杀敌为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二.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诗,完成各题。

1、《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是 代词人 。

2、《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出词人为国杀敌,立功边疆的豪情的词句是: 。 3、解释词语:

①聊: ②天狼: 4、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以“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挽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5、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6、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 )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参考答案:

1、宋 苏轼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①姑且②隐指西夏4、B 5 D 6 A(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7、c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主题:

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词人爱春、惜花的思想感情。“绿肥红瘦”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象。

二.阅读《如梦令》一诗,完成各题。

1、《如梦令》作者是 代词人 。 2、知否?知否? 3、解释词语:

①雨疏风骤: ②绿肥红瘦:

4下面对李清照的《如梦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却道海棠依旧”是卷帘人说的话。

B.如梦令是词牌名,与词的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 C.这首词写的是暮春时节的事。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是浓睡人说的,表现了责备、叹惋的语气。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 (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

1、宋 李清照2、应是绿肥红瘦。3、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B 5D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主题

婉约派代表。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真挚、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一剪梅》一诗,完成各题。

1、《一剪梅》作者是 代词人 。 2、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开头一句写红色的荷花开始凋谢了,素白的竹席也有些凉了,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令已进入深秋。

B.词人写她划船寻觅大自然的美景,这跟她《如梦令》词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经历和思想完全相同。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说词人一直等到月满西楼时才见到雁行掠过。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以花落水流比喻青春易逝,光阴难留。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的一首倾诉相思之苦的词,表达自己独居的孤寂以及盼望丈夫早归的思念之情.

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轻‛写出词人动作轻捷和小心又略带羞涩的少妇心情;‚独‛则回应轻表现独自泛舟的愁情。

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子构思独特,体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难于相见的无奈思绪。

D‚红藕香残玉簟秋‛描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景象,在此句的作用是点明季节特点,描写了当时的环境。

参考答案:

1、宋 李清照2、花自飘零水自流3、B4、D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主题

典故“觅封侯”——班超投笔从戎,表明作者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典故“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阅读《诉衷情》一诗,完成各题。

1、《诉衷情》作者是 代词人 。 2、当年万里觅封侯, 。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 。 3、解释词语

胡: 天山: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战的情景。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现作者雄心不已,依然在前线战斗。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情感。 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是想象自己依旧在前线从军抗敌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饱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C、‚天山‛指代抗金前线,‚沧洲‛代指词人闲居的湖边

D、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词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

1、宋 陆游2、匹马戍梁州 身老沧洲3、金兵 抗金前线4、B5、A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天下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指建功立业的美名

二、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诗,完成各题。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者是 代词人 。 2、 ,五十弦翻塞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3、解释词语 ①翻: ②可怜: ③麾下: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杀敌的宝剑。 B.‚梦回吹角连营‛和‚八百里分麾下炙‛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扉。 D.‚可怜白发生‛与前边的句子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辛弃疾火—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绘了豪壮而颇具边地特色的军旅生活。 B、‚的卢‛代指奔跑迅捷的战马。 C、‚可怜白发生‛的‚可怜‛应解释为‚可惜‛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有机会杀敌报国的欢快心情。 6、对本词理解错误的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和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参考答案:

1、宋 辛弃疾2、八百里分麾下炙 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3、①演奏②可惜③部下4、B 5、D 6、A C D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主题:

词人借“那人”,抒发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以及不愿贪图安逸、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名句是最后一句赋予深刻的内涵:凡成大事业者须先自甘寂寞、艰苦努力的奋斗才能实现目标,达到心中的愿望。

二、阅读《青玉案 元夕》一诗,完成各题。

1、《青玉案 元夕》作者是 代词人 。 2、 ,更吹落,星如雨。 ,玉壶光转。

蛾儿雪柳黄金缕, 。 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 3、解释词语 元夕: 花: 星: 玉壶: 暗香: 阑珊: 4、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歌舞彻夜的热闹场面。 B“星如雨”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元宵之夜繁星点点,像天上下雨一般。 C“宝马雕车香满路”意思是宝马雕车驰过后,留下香泽满路。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出了那人的自甘寂寞,孤傲不群。 5、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 A“玉壶”指月亮,“玉壶光转” 的意思是月光移动,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B“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了春天到来,千树万树一起开花的美丽景色。 C、“那人”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的象征,也是作者自己美好品格的写照,表达自己自甘寂寞,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D、通过对比,表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迹。 参考答案

1、宋 辛弃疾2、3、花灯、焰火、月亮、借指美女、零落稀疏的样子。4、B 5、B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一、主题:

这首小令主要表现恋人分离、依依不舍的情绪。抒发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和离愁。 一句“人去也”似一声长叹,包含着离别的的伤痛。 二、阅读《四块玉·别情》一诗,完成问题。 1、《四块玉·别情》作者是________ 代的________(人名)。

他是我国________ 的创始人,被誉为“________ ”之首的。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凭阑袖拂杨花雪 ________________ ...(2)溪又斜 ________________ .

(3)一点相思几时绝 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B.此曲写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的无限眷恋和凄惋的情怀。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C.这支小令感情深挚,构思巧妙。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

D.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衬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第二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

4、对“凭阑袖拂杨花雪”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写杨花飘散如雪,人的心情忧伤烦躁,以景衬人。 B.表现人物独自依阑,情恋行人,内心失落的孤单感。

C.把杨花似雪的飘落比喻人物送别心情的纷繁无绪。

D.写送行人怕杨花妨碍视线,阻挡目送远行人,表现了难舍难分之情。

参考答案:

1、 元代 关汉卿 元曲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2、(1)如雪花般飞舞

的杨花(2)指溪流拐弯(3)停止,消失3、D 4、D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主题: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开首两句,以六个名次并列,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寞的氛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明朗、清丽。秋景由寂寥到明朗、清丽,作者的心情也从凄凉到开朗乐观。 二、阅读《天净沙·秋》一诗,完成问题。

1.这首元曲小令的作者是 ,代表作品 2、 ,轻烟老树寒鸦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轻烟老树寒鸦 ..(2)一点飞鸿影下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夜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于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的抒发由悲到喜的转移。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参考答案:

1、白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2、孤村落日残霞3、(1)寒冷中归巢的

乌鸦(2)天空中的鸿雁4、C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小桥流水人家”常被后人用来表现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

二、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诗,完成问题。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_____________”,为历代所传诵。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 ..(2)断肠人在天涯:_____________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参考答案:

1、“秋思之祖” 马致远 《 汉宫秋》《青衫泪》2、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3、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A 5、D 6、C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爱杀江南。

一、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恬静、祥和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对江南真切的喜爱之情。“看沙鸥„„珠帘”描写动态的景物。“十里”表明江南人家的富裕。

二、阅读《水仙子·咏江南》一诗,完成问题。 1、这首小令作者是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酒旗儿风外颭 _____________ .(2)爱杀江南 _____________ .

3、下列对本曲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A.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 B.本曲七句自然景物描写中没有词人表赞叹的一字,曲尾以此“爱杀江南”句作结,显得突兀。 C.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向往繁华富庶的U生活和喜爱江南水乡风光的感情。 D.“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淡淡的秋色,仿佛抿去嚣扰,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参考答案:

1、张养浩2、(1)风吹物使之颤动 (2) 表示程度深 3、 B 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