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掌握
一. 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 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四. 古诗歌的语言特色。 五. 评价古诗词的创作价值。 六. 其他题型。
一. 文学常识
体裁参见《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P25 ㈠体裁:1.诗:①古体诗:《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古风、新乐府等。 ②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唐初开始形成。按照字数分为五言与七言,按照句数分为律诗与绝句。绝句共有四句,律诗有八句,颔联与颈联对仗,偶句押韵。八句以上称为排律。
2.词:①词的别称有“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②词牌与词题:词牌是词的曲调的名称;词题则与词的内容相关。 ③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④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奔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曲: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以元代成就最高。散去一般分为小令和套数。曲有曲牌
名和宫调。
㈡题材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4.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1
5.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或物或事或人。 6.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指反映朋友之间离别时的挚爱真情、离愁别绪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和景物描写结合到一起,或即景抒情,真挚动人;或寓情于景,委婉含蓄。有的写离情,凄清缠绵,悲凉伤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难分难舍之情;有的写离情却气象壮阔、情调高昂,如高适的《别董大》充满了对友人的鼓励。 7.即景(或即事)抒怀诗
写诗成为文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倾诉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人们表达自我的自觉方式,生活中看到什么都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想到什么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悲伤的事都可以随时用诗歌记录,因此,有许多诗歌无法用以上六种类型来概括,它只是使诗人对眼前景、事的描写叙述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我们把这些诗歌归为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8.思妇闺怨诗
古代的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古代诗人的别称: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诗魔 白居易 诗鬼 李贺 诗佛 王维
元白诗派 元稹、白居易 二安 李清照(易安)、辛弃疾(幼安) 七绝圣手 王昌龄 郊寒岛瘦 孟郊、贾岛 江西诗派 黄庭坚
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㈠理解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2
2. 找“诗眼”
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需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含的感情。比如说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可以从绿叶的“肥”、红花的“瘦”这些字眼,去体会作者所寄寓的那股浓的化不开的伤春、惜春的感情。 3. 关注“序”和注释。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注释常常起到交代写作背景的作用,所以也是不容忽视的。
㈡总体来说,人的情感分为喜、怒、哀、乐、愁。影响人情绪的因素可以概括为悲欢离合、荣辱得失。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
答题技巧
1.提问方式: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公式】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答题示例: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三.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㈠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答题技巧
1. 提问方式: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④情与景的关系
【公式】画面展开+意境概括+情感表达+情景关系
4
本诗(哪一句)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景关系是……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④情景交融。
附常见意象: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5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瑕、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他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愁思怀旧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衬托。
6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⑦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7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⑩借古讽今。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答题技巧 1.提问方式
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表现)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表现手法)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表现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公式】: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注:此公式还可用于分析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3.答题示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早行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8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四.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㈠炼字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有“诗眼”“词眼”之说。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动词、形容词等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其他一些词语如名词(意象名词、表颜色的词)、副词、数量词也常常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答题技巧
1.提问方式: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2.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
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公式】: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㈡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清新、简洁、明快、自然、飘逸、清幽、雄奇、豪放、浑厚、旷达、悲慨、苍凉、沉郁、低沉、舒缓、洗练等。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诗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答题技巧: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9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公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评价古诗词的创作价值。
1.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公式】(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其他题型 ㈠比较鉴赏
1.提问方式: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公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3.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10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㈡人物形象
1.提问方式: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2.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3.答题示例: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