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调查—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来源:知库网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122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8 年10月 第5卷/第28期Vol.5, No.28 Oct. 2018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调查—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张 露,周彦汐,罗 玉

(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2016级,四川 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 了解当前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识程度,为提高医学生的临终关怀教育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川北医学院420名学生,利用自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对于参与临终关怀的态度是积极的,35%的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是了解临终关怀的,92.3%的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学习临终关怀知识。结论 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参与临终关怀的态度是良好的,加强临终关怀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终关怀水平,提高临终关怀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临终关怀行业;临终关怀教育;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28.122.03

临终关怀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线不超过3~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援助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之一,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面对和处理临终的医疗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作为医学生而言,即是未来社会的医护工作者,也是临终关怀事业具体实施者。医护工作者积极投身于临终关怀事业,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1]。

自填写问卷,并且进行回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5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6.5%。

1.3 调查内容问卷包含三大板块:①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系别、民族、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居住地。②临终关怀知识来源途径。③对于临终关怀的基本态度及从事临终关怀行业的志愿度调查。

1.4 统计方式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运用独立t检验和u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 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抽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就读的420名本科学生,其中临床医学系100人,护理学系100人,麻醉学系70人,医学影像80人,口腔学系70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20人。

2.1 基本信息本次调查共计420人,籍贯为汉族的415人,占总人数的98.8%,其他民族5人,占总人数的1.2%。其中女生220人,占总人数的55.4%,男生200人,占总人数的44.6%。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在20.16±1.56)岁。母亲最高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35.22%,小学及以下占10.45%,其余占54.33%。父亲最高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占总人数的40.05%,小学及以下占10.45%,其余占49.5%。其他信息见表1。

表1 参与调查的420名医学生的基本信息

1.2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法,统一发放问卷,由被调查者亲

项目年级比性别比家庭所在地总计

内容

大二:大三:大四(男:女)城市:农村总人数

临床医学系20/50/3060/4020/80100

护理学系30/45/2510/9035/65100

麻醉学系35/20/4514/5621/7970

口腔医学系20/25/2535/3515/5570

医学影像学系35/15/3045/3518/6280

2.2 了解临终关怀的途径来源于教材课本的人数约为350人,占总人数的83.4%,提示教材是医学生们了解临终关怀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医院实习,占到了总人数的6.7%(如表2)。

2.3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调查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医学生的态度等级之分,我们采取了likert五级评分对调查表进行整理,非常不赞同为1分,不赞同为2分,不清楚为3分,赞同为4分,非常赞

2018 年10月 第5卷/第28期Vol.5, No.28 Oct. 2018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123同为5分,带*号的则为反向记分。

3 讨 论

3.1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从中国的传统死亡观来看,死亡这一话题经常被人们所否定、回避甚至忌讳,但是在从本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个人的死亡观还是对患者死亡的态度来看,医学生对于死亡的态度不再是畏惧反而能够用较为客观的态度对待死亡,这区别于传统的死亡观,说明他们已经可以正确地认识到树立科学死亡观的必要性[2]。从对待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来看,大部分医学生都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精神,这对学习临终关怀知识做了充足的情感铺垫。就医学生对于医院临终关怀现状态度来看,

项目

S1对濒死和死亡的态度*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疼痛我得了致命疾病愿意有人告诉我我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我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S2对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患者快死去时我愿意告诉他*我不能接受一个患者死亡的事实*看到一个死去的人,我会烦躁不安

S3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对濒死的人,亲属应当日夜守护在身边

*对晚期病人,心理安慰无效

*长期与临终患者接触会使医务人员厌倦和烦闷

S4对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的认识目前医院环境能满足临终患者的身心需要*目前医院对癌症晚期病人的疼痛控制不满意*目前医院没有考虑到临终患者家属的需要

*医务人员对能治愈的患者的关心程度超过不能治愈的患者

S5 目前医院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S6目前医院有条件开展临终关怀S7我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S8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

大多认为医院的临终关怀现状不尽人意,这提示医院内的临终关怀面临巨大挑战,医院内的临终关怀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2 医学生了解临终关怀的途径来源

知识来源途径教材课本医院实习

媒体(杂志、报纸、网络等)

身边的人组织培训其他

人数350281210515

比例(%)0.8340.0670.0290.0240.0120.036

表3 医学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调查(n=420人,x±s)

得分3.34±0.472.10±0.933.90±0.853.33±1.004.12±0.803.31±0.412.99±0.753.40±0.932.71±0.913.88±0.643.88±0.994.05±0.923.45±1.092.41±0.592.28±0.872.20±0.832.40±0.832.80±0.974.35±0.663.11±0.802.85±0.884.25±0.26

3.2 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在临终关怀行业的发展中,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态度、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临终关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医学生在接受医学知识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能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所需的心理素质和医学知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医学生更有利于整个临终关怀行业的发展[3]。此次调查显示:35%的同学较了解临终关怀的,92.3%的同学认为对于医学生实施临终关怀教育是有必要的,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他们所学知识在临终关怀这一方面的欠缺并且希望学习这一板块的知识,所以发展临终关怀教育迫在眉睫,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124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8 年10月 第5卷/第28期Vol.5, No.28 Oct. 2018

3.2.1 丰富教学方式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约有83.4%的医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课本来了解临终关怀,但是只有35%的学生认为他们是了解临终关怀的。虽然教材课本给我们提供了解临终关怀的途径,但是每个人学习的程度不同。系别、年级、父母的学历、家庭所在地会对医学生的学习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们对于临终关怀这一领域的教学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改善教学手段可以从从几个方面入手:①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临终关怀板块的学习都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往往使学生烦躁不安。除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视频教学、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同学对于临终关怀的理解。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临终关怀活动,鼓励学生进入临终关怀病房,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临终关怀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临终关怀,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实践的进行[4]。③多渠道了解临终关怀知识。开展讲座和讨论会,邀请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等传媒体来学习临终关怀知识。④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大多数高校都是以理论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深浅,这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结合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理论考试、学习心得小文章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作出全面的评价,便于

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3.2.2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适应现代医学生物-社会-心理的服务模式[5]。帮助医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精神也成为临终关怀必不可少的内容,大部分的医学生都认为临终关怀的开展是有必要的且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它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心理上的抚慰和寄托,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可以促使医学生在实践中转化为人文关怀[6],为临终关怀行业的发展做出情感铺垫。

参考文献

[1] 吕振波,张 晋.开展医学生临终关怀教育的思考[A].医

学研究与教育,2016(5):100-105.

[2] 唐 鲁,李玉香,周玲君,等.医护人员对死亡教育认知及

培训需求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7):66-68.

[3] 顾恩平.高职护理专业“临终关怀”教育探讨[J].岳阳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3):34-36.

[4] 岳长红,柏 宁,任守双,等.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

意义及方式[J].医学与社会,2010(9):1-3.

[5] KHAN F Y,IBRAHIM W.Rosuvastatin induced

rhabdomyolysis in a low risk patient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urr Clin Pharmacol,2009,4(1):1-3.

[6] 彭侃夫,龙 藜.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之探索[J].重庆医

学,2014,43(18):2395-7.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121页)

根据诊断结果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使得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由上得出结论,在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应用宫腔镜检查后给予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价值显著较高,可有效的提高临床阳性检出率,使得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子宫内膜病变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世香.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病

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疗,2016,35(26):20-21.

[2] 刘 琦.宫腔镜检查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在子宫

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7):116-117.

[3] 潘宁宁,马彩虹,宋雪凌,等.宫腔镜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

孕妇女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05):385-387.

[4] 肖忠坤.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

的应用与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07-1108.[5] 郑 伟.浅析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宫腔镜检查后子

宫内膜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03):136-137.

本文编辑:吴 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