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分币收藏与辨伪
我国第一套流通金属硬币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面额有1分、2分、5分三种,材料为铝镁合金。它是与第二套人民币钞票相配套发行的流通辅币,与纸分币等值使用,故称“硬分币”。
这套设计于1953年的金属硬分币,1955年开始铸造生产,但直到1957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中国人民银行才于当年12月1日起投放市场流通。这套硬分币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铸造。硬分币正面图案为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国徽,背面为麦穗图案、币值及铸造年份,币色银白。1分币直径1.8厘米,2分币2.1厘米,5分币直径2.4厘米。这套硬分币,除了具备货币功能外,还具有相当的艺术欣赏价值。
从1955年至1992年,除1965年至1970年六个年份未发行外,历年均有铸造。据统计,我国发行的3种面额金属硬分币共有72种,其中1分币27种,2分币26种,5分币19种。每年铸造的流通硬分币数量由流通辅币需求量决定,所以各个年份铸造的硬发币数量多寡不等。有些年份的硬分币铸造稀少,经过数十年的流通使用,磨损消耗,现已不易寻觅。尤其以1979年5分币、1980年2分、5分币,1981年1分、5分币,发行量最少,被称为硬分币“五大天王”。它们当年仅有少量铸造,而且与其它硬币一起装帧成册,作为旅游纪念品向国外游客馈赠、
聚宝天下收藏网整理编辑http://www.jbtxc.com
销售,大多流往海外,极少参与市场流通,故而难得一见。
收藏者在购买时应小心膺品。其作伪手法主要是用真币改制年份,冒充稀少年份来牟取暴利。因分币为铝镁合金,材质松软,改刻较为容易。如1981年1分、5分币,分别用铸量较多的1984年1分、5分改刻而成,将“4”改刻为“1”,变成1981年版;1980年2分、5分币则用1989年或1988年的2分、5分币改刻,将“9”或“8”改刻为“0”,冒充1980年版(见图一);而1979年5分币是用1989年5分币挖补而成,先将“8”字挖去,再将“7”字粘贴上去,伪作1979年版,这种造伪法相对复杂,难以做得精致,主要是“7”与其余3个数字不很协调,故而不难识别(见图二)。提醒广大钱币收藏者在收藏硬分币时要多加留意,若发现“五大天王”币整套摆摊出售的,一定是伪品;遇到单枚稀见品则要仔细观察,看是否有改刻、挖补的痕迹,切不可盲目购买,以免上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