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作者:简碧花
来源:《中学理科园地》2010年第01期
面对全新的教材体系内容,全新课程理念,如何理解新教材?怎样实施教学过程?如何才能加快教师角色转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有许多困惑,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新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专题模块的方式展开学习。如苏教版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把从海水里提炼出来的物质放在一块学习。这里,既有卤素中的氯、溴、碘,也有活泼的金属钠和镁,把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具体知识放在同一专题里,而且是在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之前。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涵盖了典型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用途、制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与判断,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并且还有相应的探究实验。而课时建议只有9课时。这种情况下,教新课的感觉就象上复习课,一节课可能在多个知识点间切换,而每个知识点在旧教材中都有其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加上课外习题普遍要求高于教材,造成学生学得“夹生饭一锅”的现象。对比旧教材的教材体系,新教材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使我们感觉有点“乱”,这种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我们感觉有点“不知深浅”。同一专题,不同的老师,课的内容不同,有的补充的多些,有的补充的少些,有的压根就没有补充,这不是传统的教无定法的不同,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同产生的结果。
其次,新课程十分注重实验探究,提倡过程学习。打开必修教材,处处可见“探究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但是由于时间紧,对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表格,学生答不上来,只好教师代办,出现了新理念,老经验;新教材,老教法的问题。
面对使用新教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能消极抵触,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1、加强学习,认真备课
大家知道,备课的含义很广,可以是个人备课,也可以是集体备课;可以是备一节课,也可以备一个单元,备一本书,甚至是备整套教材。因为教材是新的,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把很多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散在不同的年级里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对整套教材有大致了解。例如,《必修1》专题一的第一单元提到了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后来,才在专题二第一单元加深这一知识,这时再来学习氧化剂和还原剂,而要等到专题四,才在资料卡里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像以往那样,讲究一步到位。如果只是备一节课,就很有可能出现前后知识点间缺乏统筹观念,有的知识点提前上,因为课时不够只能草草处理,等到后面安排了课时真正要学时,学生却以为是学过的知识又不能认真对待,这样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我们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新教材,领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教材的意图,了解新教材对各个知识体系的处理,这样上课时才能掌握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还要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搞好教学工作。 2、转变思想,做好定位
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度的内容不宜扩展。如《必修2》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只用2课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至于化学平衡只要了解其概念即可,对化学平衡状态点到为止,不宜扩展,因为这部分知识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进一步学习。不要以老思想,老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把化学平衡部分讲全,讲深,讲透,增重学生的负担,而效果又不好。 3.注重衔接,体现连续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衔接: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由于初中阶段采用等级制,很多知识实际上学生并未掌握,知识点间缺乏联系,比较零散。因此,刚进入高中阶段化学学习时,要帮助学生做好有关初中知识的再现,归纳,整理,为高中知识的展开做好铺垫。如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没有“酸,碱,盐”的概念,而在高一必修1专题一《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要求学生掌握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以及掌握酸、碱、盐、氧化物、单质等物质间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平稳过渡,并注意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必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如《化学1》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与《化学2》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前者介绍了各物质的性质,对其内在规律并未进行归纳,后者是从理论的高度整理出元素周期律。在教学中我们对《化学1》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新授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溴、碘的性质,在复习课的教学中通过氯、溴、碘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与分析,得出卤族元素在性质上相似性与递变性的原因,从而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埋下伏笔。《钠、镁及其化合物》也同样处理。
(3)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着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必修模块中的很多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必修模块中的很多知识都要求“知其然”,对“其所以然”并没有解释。如Na2CO3、NaHCO3的水溶液为何呈碱性(盐类水解)?电解饱和食盐水为何能得到氢气和氯气?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为以后的模块教学埋好伏笔,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用最简单的科学语言来回答。 4、更新教学方式,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创新,教学中可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知识的建构,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把握“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的问题,教师要摈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角色,真正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上下工夫。
5、关注高考,紧跟形势
关注高考改革大趋势,认真研究新课改后各地的高考卷,学习高考命题原则,分析试卷的组成结构与课改前高考卷的差异,分析高考卷与新教材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试卷里,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又是如何与考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还要留意考后社会各界对试卷的评价,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所侧重,才能把平时的教学和检验教学的高考更密切地拉上联系,也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