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台区异常处理论文

来源:知库网


台区异常处理论文

台区线损异常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 要:台区线损管理是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低压线路特

有技术状况和用户用电的多样性决定了低压线损成因的错综复杂。针对线损管理实践中常见的几种台区线损率异常现象,着重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 键 词:台区;线损;异常成因;解决方法

1 异常现象1:相相邻台区线损率“此消彼长”

此类异常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一台区线损率连续数月异常增大,同时相邻一个或多个台区的线损率明显较低,甚至出现负值,台区之间线损率呈现“此消彼长”互补的现象。

1.1 原因分析

此现象通常发生在台区技改施工后,例如:新增或撤消了公用变压器。原因主要有2个:①配变台区现场“变与户”对应关系不清晰。由于城镇台区低压线路多次采用地埋电缆,线路走向较为隐秘,而老台区原电缆因故未挂标识牌或没有更新标识牌,一旦新增公用变压器各分表需要变更台区容易因原始资料不全或电缆标识不清晰;②营销系统未及时根据实际“变与户”变动而更新相应信息,使营销系统保存的“变与户”对应资料与实际不符,造成线损统计的偏差。

1.2 解决方法

及时对线损率异常的台区开展“变与户”对应关系的检查与核对工作。具体操作流程:①调用营销系统台区用户信息资料与原始资料核对;②现场技术采样核对; ③在营销系统内根据现场采样结果更改用户信息。若现场台区“变与户”对应关系不明确,且线路走向不明确,可采用DS-2018配变台区用户识别仪逐户与变压器核对,能简单高效解决配变老台区“变与户”不对应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没有配变用户识别仪,也可根据线路走向或地下电缆标识牌的指示逐一排查,必要时可通过拉电方法加以识别。一旦现场核对确认后,应及时做好相应记录,准确无误录入营销系统,切实做好台区基础资料的管理工作。

2 异常现象2:同一台区某段时间内线损率变化幅度大

此类异常表现为:同一台区某段时间内线损率变化幅度达,有时恢复正常,线损率总体失稳,异常波动发生频率高。

2.1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因用电用户数量众多,地理位置分散,对用户电能表的抄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理和财力,而且抄表时间长,用电量易漏抄、错抄,用电数据统计计费周期长,不及时,无法准确的统计台区线损。另外,入户抄表也给抄表人员和用户带来一定的不便。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力部门的远程抄表系统建设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化建设,将用户电能表的抄表方式由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转变为综合应用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方式。如今,通过电能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就能快速、准确的采集用户电能表数据,并且能方便的进行用电统计、台区线损分析,生成电费单据等,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低压电力线路本身的介质、结构和负荷的影响,信号易受干扰,台区部分用户电能表黑屏、始终超差、模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电能表本身电子元件故障等诸多原因,全天候的用户电能表可靠的抄收比较困难,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台区线损率的,造成了线损率总体失稳,异常波动发生频率高。 台区出现这种现象大都数是抄表质量低下所致,通常是少数抄表员不按规定抄表时间到现场抄表,而是估抄或托人代抄,或者虽到现场但出现漏抄、错抄、估抄,甚至出现人情抄表等情况。此外,每次抄表顺序是否保持一致、公用变压器低压侧总表与其对应的各分表抄

表时间是否同步、数据录入过程中是否出现差错等,也是造成抄表不到位的人为因素。在该台区低压电网结构及用户用电状况未有大的变动情况下,对配变台区低压侧总表统计数据进行同比、环比分析,在总表无故障、计量准确且数据录入正确的情况下,线损率波动大的原因基本可定为用户抄表不到位。

2.2 解决方法

(1)严格进行所辖台区的全面考核:①台区各分表的抄表见面率是否打100%;②逐个核对各分表的抄表数据,检查是否存在用电剧变户,确认在抄表过程中有无出现漏抄、错抄、估抄现象;③复核营销系统数据,杜绝录入过程中的漏录、错录。

(2)加强抄表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武比活动,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水平;细化、量化考核抄表质量。

(3)尽可能运用配变监察自动化系统对低压负荷的监控,进一步完善营销系统营业分析功能,有条件的台区可采用远抄集抄系统抄表。

3 异常现象3:台区内短时间线损率变化大

台区内原线损率长期正常稳定,但在短时间内线损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随后较长时期内又在某一值附近徘徊。

3.1 原因分析

除“变与户”不对应和抄表质量低下引起因素外,引发短时间内线损率较大幅度升高或下降的原因还很多。常见因素有:季节性用电及临时用电、追补电量、用户窃电、公用台变总表与分表及TA错误接线或故障、表计更换后当月用电量没有进入台区线损报表统计等。实际工作中以公用变压器低压总表、错误接线或故障造成计量不正确的原因最常见。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能因负荷上升TA配置欠合理而引发计量失准。

3.2 出现此类异常现象后,应根据线损率的大幅增加,应检查以下几方面:①是否有临时性、紧急性用电量未计入台区;②是否存在窃电现象;③抄表是否到位;④台区内用户供电线路三相是否平衡。若线损率大幅下降,应检查是否有临时性追补电量及囤积电量进入。上述因素检查无误排除后,可根据“随后较长时期徘徊在某一值附近”的现象,重点检查公用台变总表和用户的表计与TA运行情况,有无存在表计、TA接线错误和故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表计、TA轮换后的二、三个月内会引起台区线损较大幅度变动,通常表计全部轮换约一个月后,台区线损才能恢复稳定。这类正常原因的线损波动有别于其它因素的线损波动,在查找线损原因时应仔细签别。台区表计的有效管理应落实在:建立完备的用户表计档案,保留完整的换表记录及故障表登记;定期检查总表和用户表计工作状态,排除可能发生的TA、表计接线错误;适时推广使用性能先进的电能表,加快高耗能计量表计的更换;严格按制度、按流程安装或拆换电能计量装置,严防内外勾结窃电;坚持台区巡视,今早发现供电设备的故障隐患。

4 异常现象4:台区线损率偏高,功率因素偏低 4.1 原因分析

由于认识和管理体制的历史原因所限,低压无功管理相对呈粗放状态,忽视 台区无功补偿和无功就地平衡,因线路无功功率过大所引起的高损耗问题相当突出,就疆南喀什电网而言,:2014年400V低压配电网的损耗占全网损耗的43.05%,电工理论和用电实践均已证明提高功率因数会产生很好的降损效果。

4.2 解决方法

从技术降损的角度适宜采用低压无功就地平衡降损法。具体可通过:①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集中安装电容器进行补偿;②在低压线路中点或负荷集中之处集中安装电容器进行补偿;③对电动机就地补偿(随机补偿)。综合对比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又以电动机就地补偿方案最简单易行,有最佳的无功就地平衡效果,降低线损作用最明显,且不易发生过补偿现象。

若进一步提高无功管理实效,目前阶段仍需大力倡导、宣传全网无功优化的思想与技术方法,相关人员应正确认识到无功管理在降损中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农网改造的新情况,、新特点,制定并实行更严格的无功管理标准。除对100kvA及以上专变全部实行功率因数考核外,更用从政策上鼓励,财力上扶持低压动力用户无功就地补偿,,尤其是全力支持动力负荷处在线路末端且线路较长的用户,台区内的所有动力用户原则上要求就地安装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加强电网科技蓝管理度,密切关注台区无功补偿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补偿措施,尽量避免出现无功过度补偿或欠补偿现象。下面以某一台区无功补偿实例加以说明。 某配电变台区变压器容量315kvA,采用配变低压侧无功集中补偿,补偿容量60kVar。补偿后功率因数0.76,线损率为13%。该台区内有一拉丝厂,动力设备功率100kw,未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线损分析结果认为,该用户无功补偿不足是引起线损提升的主要原因。通过供电人员耐心的说服工作和及时的技术支持,用户于2015年11月份在电动机侧安装50kvar无功自动补偿器,第二个月12月线损率便下降到6%左右,实测功率因数约0.95,较好地实现了无功就地补偿。

安装无功补偿器前后的线损情况见表1

时 间 2015年12月 2016年1月 2016年2月 2016年3月 2016年4月 安装前线损率% 13.25 12.36 16.32 13.34 15.26 时 间 2016年5月 2016年6月 2016年7月 2016年8月 2016年9月 安装后线损率% 12.21 10.60 7.32 7.02 6.80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电动机侧无功补偿后的台区实际损耗趋于正常,随机补偿效果显著。

5 异常现象5:台区线损率长期不明原因偏高 5.1 原因分析

此类现象在排除了常见增损因素的情况下,通常是由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所致。 三相四线制供电模式在每相负荷相同的理想平衡条件下中性线电流为零,线损为最佳状态。实际上,由于台区供电线路用电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中性线电流不可能为零,从长期的线损管理角度上看,中性线上线损不易忽视。为此,供电技术规程规定:“一般情况下公用中性线电流不应大于额定电流的2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推行“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的刺激内需政策,城乡生活、生产用电量进一步增加,而中性线导线截面一般是相线截面的50%,台区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增损因素日益突出。目前,台区中性线电流偏大的现象较为普遍,三相负荷不平衡导致公用变压器偏离经济运行区运行也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适时合理调整每相负荷,改善线路技术状况,实现三相负荷就地平衡降损。

5.2 解决方法

对装有配变低压侧网络表的台区,可以负荷控制管理系统中调出配变运行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检查配变三相负荷实时分布。一般情况下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也可在配电室中进行负荷实测加以确认,即在用电低谷(早晨)、用电增长区(中午,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傍晚)3个不同时间段测量低压三相四线进线电流和低压三相四线出线电流,测量中性线对低电压及中性线电流,并以用电高峰时段的三相负荷分布为准。 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方法如下:

(1)将台区内所属的高用电户、一般用电户、抵用电户、小企业户、养殖户、小商户等不同等级用户按负荷量均衡分配到三相上。

(2)从低压线路小支线到大支线以此调节。从线路末端开始调整,使中性线电流不回流低压线或注经的路径最短。先认准中性线,从线路首端出发,沿着主线路——分支线路——末段线路,查寻到末端用户,并在“线路单负荷分配情况表”作好记录。以末端接点平衡——末段线路平衡——分支线路平衡——主线路平衡顺序逐一平衡,最终实现线路出口平衡。

(3)接点平衡就地为主,就近为辅。农网改造中多从某一杆基上引出多路接户线,做好了杆基上端导线上的接火点平衡,可使中性电流仅在接火线中流动,不流入或尽量少流入低压线路,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若某一杆基上仅引出一路或两路接户线,或虽引出三路接户线,但每路实际用电量差距过大,不能实现就地平衡,则考虑采用就*衡。

(4)重视单相动力用户的负荷调相工作。有些台区内有较多的以照明为主的动力用户,平时单相动力利用率较低,此时供电部门应及时与用户沟通,了解并掌握其用电情况,根据其单相负荷状况,结合台区线路结构和负荷分布,及时做好单相动力户的负荷调相工作,防止三相严重失衡现象的发生。

从线损的综合管理、多种降损技术并用的可操作性分析,若能将台区的三相负荷就地平衡和无功就得平衡二者相结合,对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降低电网的损耗,势必会产生好的预期效果。

6 结束语

台区线损现象多变,成因复杂,实际线损通常有多个增损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综合治理台区线损更需各相关部门全力合作。同时,台区线损的各项因素又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农村电网改造前后的致损因素会发生主、次顺序上的变化,因此台区线损管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 。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线损管理人员更应该坚持不懈地做好台区线损分析工作,将技术降损与管理降损紧密结合,积极发展人的能动性,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以创新的姿态解决台区线损中的主要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