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读”字上,(包括朗读和默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进。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
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4、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5、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
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二) 教师:张丽丽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习惯:“不需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熟练。” 2、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3、关于小学生低中高不同学段语文文本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借助工具书阅读的习惯;中年级段重点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高年级段重点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的习惯、泛读的习惯、积累的习惯。 同时,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1)精心布置教室读书环境,墙面
布置师生撰写的阅读名言、古诗等内容;黑板报上开辟专栏,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读书氛围之中,班级特色墙饰的进一步完善;开放班级图书角,每周让学生有两个中午能自由读书。(2)加强图书角建设建立班级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定期更换,指定专人管理,使每个孩子随时想读书,随时有书读。书由学生自带,存书量不少于50本,相互交流阅读。开辟“每日一诗”“读书格言”等栏目,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书报,使学生在阅读时易于领悟和感受,提高阅读兴趣。(3)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参与读书,让家长感受班级的书香文化,支持书香班级建设。除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外,将读书计划布置给每个家长,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并且每个家庭设立“家庭读书架”,家长给孩子定期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做到家长、学校、教师共谋学生读书成长。 4、引领读书
(1)开卷有益——常读书。班级集体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在班级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时能打开书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时时处处有收获,因此,教师从自身做起,并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让学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并常常打开书本。(2)良师益友——诵经典。名著里积淀着智慧,浓缩着丰富情感,
蕴涵着优美意向,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学生对书的选择缺乏方向性,教师要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引领学生在有价值的书籍里畅游。(3)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师生系列阅读,“少儿作家、童话、名著、历史、名人、家乡”等都可以成为阅读的系列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获得体验,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和心得。(4)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5)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在读书中体会着乐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把书本的乐趣延续到生活之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等形式,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多收获。(6)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写”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学生人手一本读书日记,在日记中可记录读书心得,可续编故事,可和作者对话,可另写故事,日记的内容可丰富多彩。学期末,可给读书收获多的学生评选不同的星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三) 教师:张丽丽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调查发现,在大部分小学生中,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阅读兴趣培养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现代小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书本,还有许多精彩的、吸引他们的东西:电视、电脑、各种游戏等。所有这些,都大大地制约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阅读兴趣的培养。 1.故事吸引
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一个好的故事,如果教师在讲故事时,善于利用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配上不同的语调,加上得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吸引住学生。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快到高潮时戛然而止,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故事的来处,把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到书中去,从而自主地进行阅读。 2.课文延伸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生动、有趣的文章。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稍作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向学生简介其他几部作品,逐渐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只
要教师能充分地利用课文资源,把课文内容加以延伸,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无边的书海,任凭学生在其中遨游了。 3.表扬引导
在发现学生能够自觉地阅读时,就要恰当地、及时地给以表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他的阅读书籍推荐给大家,让他讲一讲读到的故事,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将会使他增强阅读的信心,增加阅读的动力,他的读书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如果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作文中运用了一些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教师更应及时表扬,大加赞赏,使课外阅读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样,不仅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启发、激励。 4.活动促读
利用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所读到的故事讲给同伴听,并进行分组讨论,谈读后感,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去读,无意间增强了读的质量,读的效果,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主要活动有:一是评比与展示阅读笔记;二是展评手抄报。
《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四) 教师:张丽丽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对于阅读方法正确地传授。以课内阅读教学促阅读,同时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延伸,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方法为指导,定向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定向训练就是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训练。为了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写作方法,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定时开展各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比如语言积累课、绘本说与写、名著导读、班级读书会、读书讨论会、师生同说一本书、经典诵读等。在上阅读指导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做批注、记笔记、谈感受的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写作。 2.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课外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但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要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读物,这样既能保护和尊重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总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阅读热情高涨,阅读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时,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将日益增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让学生热爱读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逐渐地将课外读书变为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