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得体会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来源:知库网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第二篇、浅谈《中医各家学说》本科教学的点 滴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第三篇、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体会和启发

刚开始上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一这门学科很像 《中国医学史》的延伸, 只是对于各个医家介绍的更加细致。但在上了两次课后,我发觉我开 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它确实是在介绍各位医家,但更重要的似乎是让 我们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而不是他们的生平。 我觉的学习了各家之后 我对学过的每位医家都有了系统的认识, 虽然还是很模糊但不会再像 以前那样别人一说就知道我学过这人,但要是再问他以什么出名就完 全不知所以。而且我觉得通过这门学科我对他们的学说是怎么来的有 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一一大部分都是起源于《内经》,但更有趣的是, 同一段文字他们会因为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种种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使各自的理解都偏向于两个极端了, 却真的取得了疗效,并且都成为 一代名医!这真是太有趣了。看着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和思考方式, 我想以后我们也许能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成为一个有所长的医生, 而且是那种希望有所创新有自己特色的医生,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xx075

吴学军第四篇、中医各家学说千金翼方读后感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读千金翼方有感通过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可以从中看出其在方 剂学上博采众方以及养生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 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此书 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 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 5〜6系妇人疾病; 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 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

16〜25论

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 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在博采众方上,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前四卷中得到体现。 这四卷书的药 物大多引自当时最著名的《唐本草》这本方剂名著。第一卷、药录纂 要,记录了采药的时节、药名、药物出产的地方以及用药处方。第二 卷、本草上,主要把矿石类药物和草本类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并记录了矿石类三种等级的各种药物以及本草类药物的上品和中品。 第三卷、本草中,记录了本草的下品以及取自木本植物的上中下三品, 还有取自人兽的药物。第四卷、本草下,把药物分为鱼虫部、果部、 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唐本退几种分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思 邈博采众方的思想在其中的充分运用。《唐本草》作为当时先进的方 剂书籍得到了孙思邈充分的肯定。他把其中的药物分类以及药物直接 或间接地收录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到了《千金要方》中,这种积极吸收先进知识的思想是 值得我们每个中医生学习的。

他博采众方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古方的化裁和创制新方上。 如孙思邈 以调胃承气汤加生地、大枣化裁成生地黄汤,治疗阴津亏损,虚羸少 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又如,孙氏根据临床实践需要, 创制许多新方,如苇茎汤、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胆汤等这些 方至今还在临床中有很好的疗效。

孙思邈极其重视养生,其云:“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

贵。”“人 之所贵,莫贵于生”。从精神、饮食、运动、房室、服用药饵等方面 系统地论述了养生理论及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

在养生上,孙氏的养生思想在卷12~15中得到体现。12卷中为养性, 其中记录了养性禁忌、养性服饵、养老大列、养老食疗方面的内容。 卷13辟谷,其中写到了各种养生药物的服用方法,如茯苓的服用。 卷14退居,其中写到对于养生环境、药物服用、饮食、养性以及药 物的种造。卷15中为补益,记录各种补益的方法。

药饵养生在《千金翼方•养性服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收载药 饵59首,如地黄汤、黄精膏、不老延年方、彭祖延年柏子仁方等。 此外,孙氏还重视环境养生和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主张居住在山清 水秀、气候高爽、雅素洁净的清静幽境之中。并要顺应四时,生活有 序。这些在卷14退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使我感觉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让我感 觉到学习中医学就应该向孙思邈那样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以此同时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还要积极吸取先进的现代医学知识,做个与时俱进的医学生。第五篇、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新诠释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新诠释 薛益明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提要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定义、 定位及其与中医经典理论的关系,以 及中医各家学说的地

位、现状、学习研究的意义等,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以中医经典著作 为支撑的中医理论形成之后,关键就是如何灵活应用共性理论解决临 床实际问题,而历代名医就是活用理论的成功典范,是“知常达变” 的集中代表。因而,中医各家学说具有与中医经典课程同样重要的地 位,应当引起中医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教学课程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R2

文章编号 1672 — 397X(2006) 12 — 0046 — 02

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院校后期开设的一门医医史文献学”之下 的,这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但至少

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学术上争议多,认识上有误应该承认学术界 不赞成把中医学科越分越细。所以,区。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研究过 程中经常遇到的问中医各家学说从教学而言就是一门课程,

从研究而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言题,谈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医史文献学科下的一个研 究方向。1中医各家学说的定义2中医各家学说与中医经典课程的关 系

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形成,《伤寒“中医各家学说是以阐明和 研究中医学术发展《内经》

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杂病论》则确立了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体系,

初步奠定了中药理论的基础,堪称中学术成就的一门学科。 ”这是几 版统编教材一直沿用《神农本草经》

的定义。在剖析这个定义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几个名医之经典著作, 也是支撑中医药理论的主体。中医各词概念。家学说则是在此基础上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医理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叫学说。中的解释论形成之后,其自身就具有 相对稳定性,在相当长的《辞海》是理论”历史时期内都在不断探索 如何继承、补充、发展与完“在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由此引申 出的 善,特别是如何应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而这正概念又有学术与 系统。仍引的解释,学术,《辞海》“指

是中医名家的成功之处。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 “自成体系的组; 系统,指

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具体而言, 第一, 经典著作是源,是理论层面;各而成的整体”以此对照中医各家学说 课程的定义,发家学说是流,是学术与经验技术层面。后世医家在中。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现至少有三点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中医各家学说》医基本理论与 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

床实践,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科技背景,形成了富有教材中所选的医 家,客观地说有相当一部分医家的学

特色的学术见解而成为一家之说,典型的是金元四术是达不到这个高 度的,所以只能用“学说” “学术思

想”来表述。二是的提法大家学说,都是对的专题发挥而形成的;也 有“学术成就”“主要医学流派”《内经》与名称显然不符,因为讲的 是各家学说,而不是的医家侧重于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如王泰林 治“各派学说”但由于学派就是以医肝,唐宗海治血证,绮石治虚劳 等。第二,经典著作所,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代表的中医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适合于全部家为主体的,两者 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何况之“学派”

说,反而比医家之说更具有学术系统性, 所以从折中人群的疾病防治 与养生;而各家学说则是具有部分的角度也只能笼而统之。 三是中医 各家学说能否称为指导意义,适合部分人群或是部分疾病。换句话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还有待商榷,对照学科的定义:每个医家的学说、学术经验一定适合 部分人群或是“学科” “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部分疾病,这是各家学说得以发 展的实践基础。另一;再联系现在的

方面,中医各家学术经验又丰富与发展了中医基本学科分类方法, 中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医各家学说是归属于二级学科“中

理论、辨证论治。每个医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 病证,而不会是一概而论的。如张子和攻邪的思想,对于纯虚之人, 从何谈攻?只有在正虚邪实并存的情况下, 有医家主张攻,有医家主 张先补,这与辨证论治并不矛盾,相反是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治法, 后学者并不会因死守某一个学说而放弃辨证论治的。 3中医各家学说的意义

综观整个中医学发展史,可见流派纷争、各家学说竞出,这是西方医 学所没有的景况。究其原因,主要与中医理论体系特点有关。限于历 史条件,古人无法深入了解人体器官、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上的生 理变化。然而,他们充分利用、发挥大脑抽象思维的长 无数的生活现实和丰富的实践经处,从纷繁的症状、

验中,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比拟,逆推出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时代变迁、风土各异、人情有殊,而中国历代人事动荡尤剧,医家名 人的生存环境,接触的病种、病人各有不同,文化宗教、思维方法、 经验体会不同,师承授受不同,学说各有创见也在所必然,这正是中 医学兴旺的象征。可以说是名医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促进了学术 的繁荣,传承了丰富的经验。

再看历代名医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把中医理论用活了,亦即人们常 说的“知常达变”,知常容易达变难,正是由于他们的毕生追求与勤 奋,把学术思想、学术经验、一技之长等,著书立说,世代相传。诚 然,各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家学说的争鸣,为了纠正时弊,往往矫枉过正,而带来学术上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表述,而应当在学习的 过程中,取各家之长而融于一炉。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因此,中医各家学说,既具有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又涉及广泛的医疗 经验,是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而又相当深化的一门课程。历代名家, 有的以轻灵取胜,有的以绵密见长;有的善制新方,有的善守古剂; 或尚温热,或宗寒凉;或重扶正,或重祛邪。各有心法,竞相发挥。 学习各家学说,有利于理论与临床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活泼思想,扩 展思路;也有利于了解中医学术的发展趋势和演变, 为中医的继承发 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还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为深入研究中医学引路。 学与不学中医各家学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医的功底、素养与深度。 4中医各家学说的现状

中医各家学说自六十年代开设至今,与其它课程的发展基本是同步 的。但其重视程度却在逐渐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外在的因素 主要有三。一是因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要求 总体教学时数压缩,考试科目减少;二是由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科 目”的出台,只考中医基础类和临床类课

程,即所谓主干课程,这客观上对教学有个导向作用;

三是国家对学科的调整,把这门后期临床提高课程,划分为医史文献 学科,与医学史、医古文、文献学同属一个学科,与和联系在一起, 相应的地位“史”

“文献”

与价值就可想而知了。近期四大经典课程不断升温,而中医各家学说 又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不属于经典课程。出现如此尴尬的状况不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形成 的,主要还是归根于长期以来对本课程的认识模糊、定位不准。

减课时、减考试科目,为什么中医各家学说首当其冲呢?以上分析可 知,在所有中医类科目中,这门课程比较难以准确定位,似乎并不重 要,不学照样能做医生。执业医师考试也以中医基础类等主干课程为 主,硬是把中医简单化。研究生教育也同样不开设这门课程,全国部 分高校曾组织编写研究生教材,其中就没有中医各家学说。国家最近 组织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与培养,也是以四大经 典为中心,就算是重视传统中医了。个人认为只重视经典课程,而不 重视中医各家学说,这是不全面的。中医经典课程还是侧重于中医的 基本理论及一般规律,相对统一的思维模式;而中医各家学说则是侧 重于个性化的、灵活多变的思维。中医经典课程是对中医基础类课程 知识的再强化,而中医各家学说则是临床能力的综合训练与提高。

当承认中医经典课程所代表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体与核心, 从开 《内经》《伤寒论》始,历代医家还是以辨证论治为其根本的思维方 式,因为不论中医发展到何种程度,它的这一理论体系与诊疗模式不 会改变,但中医学还是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这就体现在四诊技术的 发展、识证能力的提高、治法方药的多变等方面。历代医家所做的就 是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 使其更加多元、更加完整。 所以绝非是只学好中医经典所能替代的。

让人欣慰的是,也有重视中医各家学说的,特别是一些境外高校的高 等中医院校,不仅加强本科生教学,而且研究生也开设这门课程。认 为这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是理论教学后期与临床实习前期必修的科目,能起到桥梁作用, 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减少临床的探索过程与时

处方用药能力的综合训练课间,也是临床识证能力、

程,更是拓宽知识面,启迪临床思维,加深中医功底与素养的必修课 程。相信随着中医不断地回归传统,对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认识也会 随之转变。中医各家学说迟早会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而发挥它自身 的实际价值。

作者简介:薛益明(19 5 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 各家学说的教学,中医发展与中医教育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6 — 06 — 28 编辑:吴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宁第六篇、中医各家学说学习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第七篇、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 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 夏生飨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 、私淑 (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 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 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 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 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 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 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 (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 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 ③ 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 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 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 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 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 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 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 张元素

遣药制方论:药物研究: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气味厚薄,气厚则 发热,气薄则发泄,味薄则通,味厚则泄);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归 经;引经报使说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制方大法:风暑湿燥寒制法

引经报使说:通过某一药物特殊作用,引导全方到达某一脏腑经络才 能更好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11、 李杲

脾胃论:①元气之本:先天真气有赖于脾胃充养;诸气皆由胃气所化; 疾病与脾胃兀气的关系

②脾胃为升降枢纽:重视阳气升发

内伤论: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用药法度:重在保护元气:主升阳:扶脾胃为主,兼及心肺;次潜降 泻火

泻火当辨虚实:虚火甘草;实火芩连柏 12、 王好古

内伤三阴例:厥阴,肝阳虚损一一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当 归四逆汤

少阴,肾阳虚损一一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通脉四逆汤 太阴,脾阳虚损——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理中丸 13、 赵献可

命门学说:含义:命门为一身之主 部位:居两肾之间

属性:为水中之火(生理:相依而不相离;病理:可补而不可泄) 功能:命火乃人身至宝: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 焦之根,立命之门痰证:无水阴虚火动,水沸为痰重浊白沫六 味丸补

T

T

T

水配火

无火T肾不制水,水泛为痰T纯是清水T八味丸补火制水 重视五志之郁一一肝郁(木郁)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凡郁皆属肝郁T治木郁为主T逍遥散 14、张介宾 阳非有余论:行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只有阴形而无阳气,形体 便失去活力,阳气决定生命

寒热之辨:热为阳,寒为阴;自然界万物盛衰T热无害、寒可畏,人 体寒热,取决于阳气多少一一气不足便是寒

水火之辨:水为阴,火为阳;水中有阳T生物化气,水中无阳T寒凝 冰冻

真阴不足论:真阴之象:真阴在外的表现和征象,精血形质之属 --- 真阴之象,形体肌肉的丰盈和消瘦(阴精的亏虚)

真阴之脏:肾藏精之所为命门即真阴之脏;命门居于两肾之中,本同 一气,非别有一腑;命门兼具水火,即真阴,真阳

真阴之用:真阴即命门之水,是命门之火的物质基础;命火养于真水 之中,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为元气,内含火中之真水命 门之水为元精,内含水中之真火是真阴的存在形式;命门水火是五液 五气十二经之化源

真阴之病:只有虚证,实质是真阴(阴精)不足;无水无火,皆在命 门,总曰阴虚之病真阴之治: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辩证论治经验:(1)诊病施治,纲举目张 二纲:阴阳(医中之大法)

六变:表理寒热虚实(医中之关键)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2)列方八阵,执持圆通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3)诸郁证治,各求其属 重视情志之郁 15、 李中梓 先后天根本论:

① 脾肾关系相赞互济的人生根本

② 脾肾同补一一气血阴阳俱损(六味丸、补中益气汤)

③ 补肾兼以补脾一一肾病为急(甘寒:砂仁、沉香;久痢:附子、肉 桂、四君)④补脾兼以补肾一一脾胃伤损(耗-五味子;温-桂附干 姜) 水火阴阳论:阴阳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 论气血,气为先(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 16、 方有执

首创《伤寒论》错简重订意义:经过删改移调, 《伤寒论》系统性、 条理性、规律性增强;观点偏激(学术争鸣)柯琴: 《伤寒来苏集》 王叔和:第一个研究整理《伤寒论》 治疗八法:汗吐下温灸刺水火 成无己: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 七方:大小缓急奇耦复(制方之用)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制方之体) 朱肱:第一个以经络解释六经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阳脉) 八里:迟缓微涩伏沉濡弱(阴脉) 17、吴有性(吴又可) 三斑:斑疹桃花斑紫云斑 四汗:自汗盗汗狂汗战汗 温疫的治疗:

(1) 疏利透达:代表方:达原饮

适应症:温疫初起,邪伏膜原治法:使邪毒速离膜原 (2) 表分里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

适应症:疫邪游溢诸经,见三阳经证治法:随经引用,以助升泄 太阳经-见腰背项痛-达+羌活

泻热溢于阳明经-见目痛、鼻干不眠-原 +葛根 少阳经-见脉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饮 +柴胡 ②三消饮一一“达原饮三阳加法” +大黄

适应症:入里入胃兼三阳经证治法:消内、消外、消不内外 (3) 汗法—白虎汤

适应症:邪离膜原,欲表未表,邪热散漫治法:辛凉解散 (4) 吐下法-瓜蒂散(下法:三承气三清饮) 适应症:疫邪传里治法:就近驱邪 18余霖

清瘟败毒饮: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重用石膏

石膏六脉:沉细而数一一大剂,180~260g 沉而数一一中剂,60~120g 浮大而数一一小剂,24~36g 19、 叶桂(叶天士)

主张脾胃分论:生理:脾为脏,属阴,主运化,以升为用,贵在健运, 喜燥恶湿胃为腑,主受纳,以降为用,贵在通降,喜润恶燥 病理:脾失健运,则气下陷,益气升阳健脾升柴芪术参 胃失通降,则气上逆,甘凉通降养胃沙竹麦斛粉

阳化内风说:定义: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 即肝阳化风

病机:虚实夹杂证:精血衰耗,水不涵木;阴阳并损,肝失濡养;木 横土衰,脾土失养;嗔怒动阳,阳化内风 理虚大法: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虫蚁剔络(辛咸通络):病邪在络日久,气血交结成形,非峻剂可效, 叶桂用虫蚁类辛寒之品取其走窜之性,搜剔在络之邪,松透病根 20、 吴塘(吴鞠通)

清热养阴法:①清表热三法:辛凉轻剂(桑菊饮)主治:太阴风温(卫 分证),热伤肺络,咳嗽、身不甚热、微渴;治法:辛甘化风,辛凉 微苦,降卫分之逆;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治:太阴风湿(肺卫证),风热伤肺,泻热伤 津,但热不恶寒,口渴;治法:轻清轻扬,化卫分之秽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太阴温病(肺经气分),热重伤津,脉浮 洪,渴甚,大汗,舌黄,面赤,恶热;治法:清热保津,清气分之燥 ② 清里热三法:清络法(清络饮)主治:暑温汗后余邪不解,暑伤肺 经气分之轻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微胀,目不了了;治法:辛凉芳 香法,轻清入络

清营法(清营汤)主治:邪热入营,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 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治法: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 清宫法(清宫汤)主治:热入心包,闭阻心窍,神昏谵语;治法:咸 寒甘苦法,清膻中心包之秽浊湿邪,补心中失气

③ 养阴三法:一甲复脉汤(养而涩之)主治:下焦温病,伴滑脱之象, 大便溏;治法:咸寒兼涩法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

二甲复脉汤(养而镇之)主治:热入下焦,肝风欲动,脉沉者,舌干 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治法:咸寒甘润法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鳖甲 三甲复脉汤(养而济之)主治:热入下焦,累及于心,

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詹詹大动,甚则心中痛;治法:咸寒甘润法 加减复脉汤加生龟板 21、 王士雄 论暑:暑为阳为热; 暑独盛于夏,火四时皆有; 暑多兼湿,非暑必兼湿; 暑热易耗气伤津; 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22、 庞安时

寒毒说:病因: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外因是寒毒

外因寒毒;内因辛苦之人,扰动阳气使得寒毒与营卫搏结 发病: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勇者气行则己,正气强盛阳气充沛则足以抵抗寒毒而不发病 怯者著而为病,正气虚弱阳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寒毒而发病 温毒五大症:

青筋牵一一筋脉牵急,先寒后热 赤脉费一一身热皮肉痛起 黄肉随——皮肉强痹,颈下结核 白气狸一一乍寒乍热,暴嗽呕逆 黑骨温一一里热外寒,腰痛欲折 23、 缪希雍

治吐血三法:宜降气不宜降火 宜行气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内虚暗风说:类中风;阴阳两虚,阴虚为多 24、 王清任

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补气药+ 活血药

益气为主:重黄芪4~8两,大补元气,使气足血行 活血为辅:轻桃红各一小钱,不在逐瘀,而在活血通络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适应症:气虚血瘀

T

理气活血法:理气药+活血药

在外: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麝香、葱姜酒通 窍行气

在内: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柴桔牛枳通降胸胁之气 膈下逐淤汤治肚腹血瘀之症+元胡、香附、乌药、枳壳调理肝脾之气 25、 陈自明

妇产科学的贡献:使妇产科学初具规模 重视气血 调摄冲任 脏腑辨治 26、 唐宗海 血证的治疗

治疗原则:和法为第一良法

调气(降逆泻实)补气(补虚升陷)

治疗措施:止血(第一要法)不仅止溢出之血还要止脉中未出之血 气火上逆-泻火-泻心汤+大黄(推陈致新、损阳和阴、活血化瘀、 止血不留瘀)气无所附—补气摄血—独参汤

消瘀(第二要法)血止之后,离经未出之血为瘀血,内溢于脏腑、经 络肌奏,失去了生理作用,久则变生他证

宁血(第三要法)止血瘀消之后,气不安则血不安,往往隔数日复发, 须及时安定气血,巩固疗效。宁气即宁血

补血(第四要法)血属阴,脱血-阴虚阴虚阳无所附-阳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应以补虚善后收功 区别阴阳

注重补肺脾肝 炙甘草汤为补血第一药方 治血禁忌:

① 忌汗血汗同源T重亡津液气最难敛T血随气溢止宜和散T敛散两 施

② 忌吐气机上逆T助其逆势,气上不止

最忌动气,病时病后,内不可吐第八篇、《中医各家学说》在培养中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方式中的重要性-论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