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中国》有感
本书作者基辛格博士,是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主要著作有《世界秩序》、《大外交》、《白宫岁月》、《复兴年代》等。
我久仰基辛格博士的大名,还曾读过他的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短文。比如他讲述秘密访华期间的见闻,又如他与历届领导人交流的经历等等。不过,这位杰出人物的书我竟从未读过一本!也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专门想着去找寻他的书,可能人生就像武侠小说,需要高人点播一二,才有进一步更深的修行。
话说某周末下午,一友人购入《论中国》。我得知作者是基辛格后赶忙借来。《论中国》一书的特色在于基辛格博士作为一位国际关系学专家,将他专业方面的思想融入写作,让我能够切身体会到国际关系学者的思维方式。比如上世纪70年代时中美恢复关系正常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会感性地认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两国意识形态截然不同。而之前在50年代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中都死伤惨重,两国举国上下都在反对对方。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进行合作呢?应该报仇啊!但是基辛格博士的分析就不同,作为一位国际关系专家,他当然不会像我一样想当然地将国家人格化,而是进行具有全局观的分析。当时中苏之间在有着尖锐的矛盾,两国在乌苏里江珍宝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中国“让苏联边境巡逻部队遭到重大伤亡”,而苏联则“在新疆边境上消灭了中方一个营”。到了1969年夏天,“部署在中国边境上的苏联部队增加到了42个师,达100多万人”。情况非常危急。虽然中国在表面上仍保持强硬,
但是考虑到苏联威胁本国的核心利益,希望得到美国支持。而在美国方面,总统尼克松认为“苏联对美国来说更危险,如果在中苏战争中中国‘一败涂地’,那将有损美国的利益。”因为美国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和苏联互相制衡的局面,而不希望苏联更加强盛。由此,尼克松才会提出“当时令人震惊的说法”,并逐步巩固与中国的关系……
在叙述顺序方面,《论中国》以时间顺序展开。主要内容以清代末年始,以新千年(2000年)终。作者略写清代末年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期,以描绘中国的历史背景与特点为主。比如开篇中基辛格认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这观点我之前并未见过,感觉十分新鲜。仔细想想,黄帝作为中国人的祖先平定了天下。可是在黄帝之前,中华文明并不是没有出现,只是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罢了。而先师孔子那时其实也有“先贤”一说。然后,说真的,读到这段文字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论中国》中,20世纪中叶到新千年这部分的权重远大于前半个世纪,而在这部分中,又以毛主席时代的部分权重最大。我想主要是由于:1、毛主席主政时间最长;2、毛主席对于中国的影响最大;3、毛主席时代正是基辛格博士参政的时期,因此我认为他对于这段时期的认识不仅仅限于国际关系学理论,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亲身经历……
《论中国》一书看上去很厚,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全书只有500多页,字号也挺大,如果集中时间看是非常快的。通过这500多页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了解国际关系学中的思想及实践,了解中美两个超级大国高层交往的真实情况着实令人快意。
末了,我还是要再次感谢点亮我,转角遇到《论中国》这本书的友人。同时,推己及人希望能够将这么好的书,推荐更多书友一读。
功能材料研制部
张振伟
2016.08.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