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新闻“三态”看新闻本质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新闻“三态”看新闻本质

作者:李美玲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

【摘要】“新闻是什么?”作为多年来学界争论的话题,曾经在一定时间里被指责为只关注概念,缺乏学术研究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占据新闻学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本文试通过对杨保军先生“新闻形态论”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管见。 【关键词】新闻“三态” 新闻本源

在新闻传播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新闻学研究者大多出于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考虑,热衷于如何解决问题的“制度设计”、“政策应付”、“行动指南”等研究[1]。在新闻学研究实践化的背景之下再谈论“新闻是什么?”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这个作为新闻学的核心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徐宝璜先生1919年出版的第一部“破天荒”之作《新闻学》对新闻下的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2],到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3],以及1987年复旦大学宁树藩先生在其《新闻定义新探》一文中认为“新闻是经报道 (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4]来看,他们分别是将新闻当作事实、报道和信息来进行界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先生2004年提出的“新闻形态论”[5]将新闻划分为“三态”即本源态、传播态、收受态。其随后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一书沿用了这一提法,且该书在学界反响很好。“本书中关于新闻的过程形态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是什么。”[6]似乎“新闻形态论”一说已经为“新闻是什么?”的问题画上了一个比较完满的句号。

按照杨先生的看法,“我们只有弄清楚新闻存在的不同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弄清楚新闻从产生到传播,从传播到收受的来龙去脉或演变过程,也才能够针对不同形态的新闻进行清晰的相关讨论。”[7]从记者捕捉事实,到编辑加工形成文本面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从新闻演变的逻辑流程上去把握新闻的本质是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新闻理论教程》中以“传播态新闻”的名义给新闻下定义: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真实、新鲜是其内容的本质特点;及时、公开是其具有的传播特征。”[8]至于为什么要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播态新闻”的本质作为“新闻”的本质,书中给出的理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是指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中的、本质上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新闻。”[9]为能厘清新闻“三态”演变的过程,我们先试着以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说明。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来水一般来说需要经过三种状态的转换才能够送达每一个家庭(见下图)

湖泊里的水(撇开人为改造的因素),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是水的天然存在形态,湖泊中的水经过自来水公司之后送达用户,湖泊、自来水公司、用户三者既独立又统一。为叙述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库”。无论哪一库的水都是同一种物质即H2O。下面我们再来看杨先生的新闻形态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用下图来加以呈现。(见下图)

我们暂且还是借助“库”这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新闻形态的演变。本源库中的新闻经过记者的采访、写作和编辑的加工后,成为面世的传播库里的新闻,这种新闻被收受者接受理解后又内化为收受者意识中的一部分。按照杨先生的新闻三态划分即本源态的新闻、传播态的新闻和收受态的新闻。这里的核心词是“新闻”,它是作为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如同湖泊里的水、自来水公司的水、用户使用的水,无论哪一库的水都是水。同样地,新闻无论是本源库里的新闻、传播库里的新闻、还是收受库里的新闻都是一种东西即“新闻”。事物的质没有变,变的只是同一种东西所处的不同时空。“传播态新闻”是文本化新闻,是附在媒介载体上的存在,比方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报刊亭里能够看到的报纸上的新闻。应该说用传播态新闻来给新闻本身下定义出发点是追求与生活的贴近性,但传播态的新闻是指什么呢?“传播态新闻”一词是一个偏正短语,前面的定语“传播态”修饰后面的中心词“新闻”,但是不能解决中心词是什么。不过,可能也会有人质疑,自来水公司里的水经过了加工沉淀已经不同于湖泊里的水。确实,自来水公司的水经过了漂白、沉淀,然而水的“质”并没有变,还是由那个H2O来表示。而新闻由本源库到达传播库已经被加入了主观化的思考,发生了质化的改变,H2O在三库中并没有发生质变,如果一味地强调水的“变”,那么可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承认绝对运动却看不到相对静止,终究会陷入相对主义的窠臼。

三态的划分是为了认识究竟什么是“新闻”,但它的逻辑起点却是新闻已经被认识到。既然都已经认识到了什么是新闻,何必再去划分三态?我认为解决新闻是什么的关键在于:第一,不必主观的将新闻做个限定;第二,需要构建一种模式去认识新闻究竟是什么,这涉及到下面两组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闻与新闻报道

诚如杨先生所说,传播态的新闻实际上是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报刊亭里能够看到的报纸上的新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闻报道。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新闻=新闻报道”。新闻等于新闻报道吗?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新闻文本就是指的新闻报道,新闻文本等于新闻吗?比如某原始森林发生一起千年古树倒塌的事实,恰好被某人看到,其他人不知道,但这件事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知道了又感觉很新鲜,这件事实对他来说就是新闻。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新闻发生了,但仅有一人知道,并没有文本化存在,可见新闻≠新闻报道=新闻文本。

我们可以看到本源库里的才是新闻,是被看到的能成为新闻的事实,传播库里的是新闻报道,收受库里面则是收受者对新闻报道理解后在大脑存在的无形的报道记忆。对于本源库里的新闻,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仅仅只是某一个人经验到的新闻或者是某几个人经验到的新闻,那么这个流程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呢,新闻报道和报道记忆还存在吗?这又需要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新闻报道与新闻传播

我们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新闻报道这个概念,一是将它作为一个名词,即新闻文本,比方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二是将它作为动词即“报道新闻”,譬如,“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赶快对它进行新闻报道”。但原则上,我倾向于在第一个层面上使用这个概念,首先从陆定一那里开始,报道就是被作为一个名词,而且现在这个定义被沿用最广泛,我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陆定一的这个定义来理解新闻和新闻报道的概念,如果“新闻报道”中的报道再被当作动词用,那新闻报道又成了一种行为,新闻又是一个名词,那么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又是什么。其次,已经有新闻传播一词来表示传播新闻这个行为了,新闻报道这个词就不用越俎代庖了。所以新闻报道应该就是指新闻文本。

但是在人际传播中,没有大众媒介的介入,这时候的传播行为叫做新闻传播,当然这不是否认经过正规大众媒介渠道的传播不是新闻传播,但是没有大众媒介介入时,这时候并没有形成文本化的东西,所以不存在新闻报道,这时候传播的仍然是经验到的新鲜事实,可见本源库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新闻,它实际上是一种事实。因此我比较赞同将新闻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9],而传播库里的东西是新闻报道(新闻文本),收受库里的东西是对新闻报道的领悟即报道记忆,至于记忆了多少,理解了多深,不属于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话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媒体崛起的年代,参与式新闻已经开始,网民自发在新闻现场参与传播的行为是新闻传播,而这种新闻传播虽然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的过滤,但仍然可以形成文本化的报道(以手机短信或网络发帖留言形式存在),但这属于比较特殊的现象,需要专门加以研究,我们所说的新闻报道依然是立足于传统的媒体播报的文本。■ 参考文献

[1]芮必峰:《当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总序,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徐宝璜:《新闻学》1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参照《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

[4]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5]杨保军:《新闻形态论》,《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6]《中国根基世界眼光—读杨保军新作〈新闻理论教程〉》刘冰,孙琦,《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7]杨保军:《新闻形态论》,《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8]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1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芮必峰:《新闻本体论纲》,《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师范与基础教学部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