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_二_ 文◎摘要:在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要想在众多媒体之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 地,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角度意识。 本文从什么是新闻角度入手,分析了新闻采 编过程中如何才能找准最佳的新闻写作角 度,进而表明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角度意 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角度;受众 基旦 z 璺 翟匿詈团 论新闻采编中的角度意识 王璞(吉林电视台) 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独家新闻”并 不意味着你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 间”就拥有受众,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 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 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其次,好的新闻角度的产生,要注意以 下两个方面: 】.要有“受众意识” 就是说新闻要以 “受众为本”,要了解受众喜爱什么样的新 所运用的角度。新闻主体在新闻实践中常常 面对两个不确定性,一个是质的不确定性, 个是量的不确定性。请看一个实例。艾丰 一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论及新闻角度时谈 到,新华社记者黄正根、傅上伦等接受采访 “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后,首先遇到的就 是角度问题。“三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 面积的四分之一,东西万余里,该从哪儿跑 起?“三北”风沙干旱危害几千年,第一篇 当今社会,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不 只是在美伊战争、奥运会这样的大事件上会 引发各强势媒体的新闻大战,在同一个城市 里的多家媒体之间,由于新闻线索量有限, 即使如汽车撞人、发生火灾这样的常发性新 闻,也会引起同行之间的竞争。而对于同一 新闻事件的报道,其竞争则直接体现在新闻 稿件的质量上。相同的新闻事件,能写出有 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稿件,写出新意来,就 是一次新闻竞争的胜利。而写出新意,就要 跳出常规写法,就需要编辑记者对同一新闻 事件有独特的视角,说到底就是要求从业者 要有好的角度意识。 一、何谓“新闻角度” 一提及新闻角度,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在 内,较多的说法是“侧面”,其含义是对某 一新闻事件的写作不从“正面”即常规入手 去写,而是选择“侧面”进入,这样在新闻 稿的写作角度上便会与“众”不同。有的新 闻学辞书也把新闻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 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姑且称之 为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突出不足,是只讲 到了事物的横向联系,而忽略了纵向联系。 因为这样,就不能说明仰角度、俯角度等问 题。侧面论也不能说明角度的“度”即角度 的大与小,因为一个侧面并不必然比另一个 侧面大或小。 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是什么?《新闻 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述为“记者在采访 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 点和侧重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点”。 “点”是什么?笔者以为这要用系统论的观 点作解释,即“点”是一个系统存在物。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信息提供者、受 众、传播者,还有现实流动的信息和潜在性 信息等等。这些方面就构成一个系统。作为 这一系统中的上述要素,都是系统中的一个 “点”,也就各自构成一个角度。 那么这个角度有什么作用呢?新闻传播 过程,是上述方面相互作用或信息交流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角度起一种规定性作用。 如从受众这个角度发出一个反馈信息,这个 反馈信息是向新闻传播者表明,他希望从新 闻传播中得到什么信息,得到多少信息。从 信源角度提供一个事实,这也就规定了新闻 传播者和受众可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和多少信 息。 上述这些,是新闻传播中,角度的客观 情况。而我们常说的新闻角度,实质上是新 闻行为的角度,即新闻主体为实现新闻传播 文章又从哪儿做起?后来,穆青同志给他们 出主意说:“东西万余里,就从北京跑起; 上下千百年,就从眼前北京的风沙写起”。 记者按照这个角度进行了采访,在一个星期 之内,稿子就脱手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东西万余里,是一个 新闻可能性空间,第一篇报道选择什么样的 空间和多大的空间?上下千百年是一个新闻 可能性空间,第一篇报道选取什么样的时间 和多大时间范围?穆青确定的新闻角度,很 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北京跑起”,是 确定了在东西万余里中选取什么空间,同时 北京的地理范围就是这个空间的量度。“从 眼前写起”,就是确定了在千百年中选取什 么时间,同时,“眼前”的时间范围也就是 一个量度。 这个事例讲的是采访角度。在新闻认知 中,新闻主体选择储存在头脑中的潜在性信 息…或是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精神,或是关 于对受众需求的认识,或是对某种倾向性问 题的了解,与所要报道的新的事实相联系, 以实现对新的事实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把 握。如关于徐洪刚的报道《人民崇尚这颗 星》,社会上存在“追星”现象,但在广大 人民群众心目中,最值得崇敬学习的是什么 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角”,而 在有关徐洪刚的事实中,有一部分信息就能 与这个“点”相联系,这个“点”对有关事 实的覆盖面就是“度”。 在新闻表现中,新闻主体要考虑用一 定事实说明什么。比如《会计伢嫌我的油壶 小》这篇作品,会计伢赚油壶小,这个事实 就是一个“角”,由此说明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及其程度,就是 “度”。 二、怎样才能找准最佳新闻写作角度 说直白些,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 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选择新 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 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 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 作用。 选准新闻角度首先要让新闻“溶入”人 性化。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 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 “硬新闻”受到 观众的欢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充分 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硬 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 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 闻,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做到新闻角度 的选取要满足受众的需求。 2.要有创新意识。一篇好的作品,离 不开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观念陈 旧,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创新首先要突 破“自我”,突破个人占有知识的局限和社 会实践的局限,不断否定“自我”。这样在 全新的状态下,才能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 新的写作角度。这就要求深入生活,深入实 践,通过知识和经验大量的积累,激发出新 的创意,实现新的角度。 总之,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新 闻事件时,必须要有良好的角度意识,应当 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突破思维上的局 限性,克服模式化报道思维,这样才能写出 真正具有“新”意的新闻。 (上接129页) (《卖车》) 例6中小品人物言语间不恰当的停顿及当 时交谈环境,使说话者表达的意思与听话者 的理解出现偏差;flU7中,范伟要表达的意思 是你骗了我,我找你一年终于找到你了,现 在可以找你算帐了,但听话者赵本山在理解 时由于受到了语境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歧义。 有效牵动人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造成人们 心理期待的突然扑空,使话语趣味盎然,幽 默生动。 结语 现代汉语里,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政治言辞、 商业广告、相声小品、日常交际等语言场 合。由于语言歧义会影响交际顺利进行,一 定程度上应努力避免。但歧义并非总是消极 的,在特定语言场合中有效地设置歧义,使 对方悟出新意,达到特殊修辞效果,这是歧 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1]阎景翰等.写作艺术大辞典[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372.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