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故事
篇一:福州一些地名由来故事
思儿亭与惨恻桥
思儿亭在今福建省体育中心附近,因有一座思儿亭而得名。惨恻桥的由来与思儿亭有密切的联系。
传说当年抗倭名将戚参将带兵来福州抵抗倭寇。戚家军之所以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是因为军纪严明,说一不二。当时戚参将宣布:杀入福州,面对倭寇,许进不许退,谁敢迟疑反顾,格杀勿论!军队一路追杀逃敌,当到福州北门的时候,戚参将之子见敌军已去远了,遂勒马回头跑了几步,想看看父亲及队伍行进情形。谁知此状被他父亲看到了。戚参将怒不可遏,大声喝道:“小畜牲!你敢违背军令,回头反顾!”他牙根一咬,喝令左右:“来呀!将这畏缩不前的小子押下斩了!”他的马前中军知他脾气,军令既下,说也无用,遂忍着眼泪,把他的儿子押到今称琴亭附近一个草地上斩了。
戚参将为严肃军纪而忍痛斩子,使全军将士为之折服,将士们一路勇往直前,很快把倭寇赶出了福州城。当队伍胜利回师又经过杀子处时,许多老百姓聚集在一座无名桥头,流着眼泪高呼:“戚公子为百姓而死,可怜啊!”戚参将见状也为之动容,汪汪的泪眼望着斩子的那片草地。
为了纪念戚家军的功绩,老百姓自动捐资,在那片草地上建了一座思儿亭,并把那座无名桥称为惨恻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在亭中哭祭戚公子,其状实为惨恻。传说如此,但后人未从史实中找到戚继光斩子的依据。不管怎样,思儿亭还在,惨恻桥也能见到一些
残迹,福州人会祖祖辈辈地说下去的。
双抛桥的来历
双抛桥在今福州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桥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并择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边漂洗衣裳,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且日内迎娶的话让媒婆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划邱、何两家迎娶之日拦路抢亲。邱、何两家毫无防备,何小姐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
何小姐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烛之乐。然而,那胡恶少岂肯罢休,他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新婚夫妇一路反抗,大骂无耻恶少。胡恶少恼羞成怒,喝令众恶奴,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孝义巷的由来
孝义巷在福州东街南侧,至今巷名和东西两侧的旧式民居依旧。提起孝义巷,老一辈福州人就会与巷名的来由联系起来,表现出榕城人民憎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
美好愿望。
传说现在叫孝义巷的那条小巷,古时不但不叫孝义巷,而且连什么巷也没有。这地方原住有两户大户人家,一户是地方富绅,住东边;一户父亲在京当官,住西边。一年,富绅
想重建祖屋,在计划丈量时有意向西扩展三尺。官家的儿子原也有建后花园的计划,得知富绅扩展三尺将仅有的一点空地都占去,他筑花园围墙的余地全无了,遂向富绅提出交涉,说他要建的花园也要向东扩展三尺,两户相持不下,双方都准备对簿公堂。
在这个节骨眼下,那官家少爷想:何不先下手为强,请老子先与闽侯县太爷打通一下关节?于是修书一封,命人立马赶往京都,同时设法把打官司的时间拖下来。诸事办妥,心想,这三尺地我要定了,尽管你富绅有钱,定要败在我的手下!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官家少爷坐等好消息。一天,他终于盼来了父亲的信札,立即拆开来看,端端正正的四行楷书映入眼帘: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
这位官少爷看罢,眼前豁然开朗。原来他那在京为官的父亲豁达大度,世事看得透,告诫儿子多为别人想,少来斤斤计较。儿子可谓阅父一封书,胜读十年书,马上向富绅表示,起盖花园时不但不向东扩展,还要向西退三尺。富绅听了很受感动,也表示不但不向西扩展,同时也向东退三尺,如此互相谦让,结果让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来了。
一个尊父训为孝,两人共让地为义。此事传开,远近乡邻均为之高兴,孝义巷的名称也由此叫响了。
篇二:福州美食历史
福州鱼丸:
“彭城鱼丸闻遐迩声誉久驰越南北”这是当年康有为为徐州彭城鱼丸题写的一副对联。福州是江南水乡,当然有鱼丸,和彭城鱼丸不同的是,福州鱼丸是汤菜,既可以在宴席上当菜,也可以作为点心吃。鱼丸的创制传说与秦始皇有关。说他跟现在许多小孩一样,爱吃鱼,但十分讨厌鱼刺。因为鱼刺问题,他杀了好几个厨师。有一次,轮到某厨师做菜。洗好鱼后,厨师想到自家性命全系在这条鱼上,郁闷至极,信手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脱落,鱼肉就成了鱼绒。这时,上菜时间就要到了,厨师急忙拣出鱼刺,将鱼绒捏成丸子,投入沸汤中,那洁白晶莹的鱼丸就浮于汤面上。不承想,歪打正着,秦始皇吃了十分高兴,称为“皇统无疆凤珠氽”。
锅边糊
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
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
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光饼
在福州风味小食的民间传说中,有许多是带有爱国主义色彩的,如鼎边抆、光饼就是明显的例子。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闽海,戚继光参将奉命带兵入闽抗倭。戚家军英勇善战,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得到老百姓广泛拥护。当戚家军打了胜仗经过沿海乡村时,老百姓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慰劳部队战士。有的村庄用米浆抆成鼎边抆,既方便又好食,战士们食了赞不绝口。后来戚参将也发动部队创造一种干粮,即用面粉做成一种圆形的饼,经在炉中烧烤,香酥可口,饼中间钻一小孔,便于战士用绳子串着挂在身上。老百姓见此饼便于部队行军时食用,所以也纷纷仿制,并把这种饼称之为“光饼”。这就是福州小食鼎边抆和光饼的由来。
光饼在福州人民抗日战争中也起过重大的作用。1941年5月,当时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闽侯大湖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后勤部队配合老百姓,制作了25万块光饼支援前线,部队就是靠这25万块光饼配溪水,与敌人苦战三天三夜,终于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了著名的大湖战役的大胜利。光饼又一次为保家卫国立了战功。
佛跳墙
“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佛跳墙的简史: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自称正宗的佛跳墙菜,招徕顾客。佛跳墙还在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的国宴上登过席,深受赞赏,此菜因而更加闻名于世。典故:
佛跳墙是福州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墙”?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其一是: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以后郑春发
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
其二是: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其三是: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太平燕福州的地方风味小吃中,能够和锅边糊并列举国无双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称“小长春”。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庆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时鸣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长辈即席致谢后,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福州侨胞喜爱,到福州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太平燕这东西,别说是外地人,就是对现在的一些福州人,不做一点诠释,也是搞不清楚的。要说“太平燕”,那就要先说“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谈何“太平燕”?
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家居
山区,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于平淡。于是,那家中的厨师便出了一个新花样,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肉(馄饨),煮熟配以高汤,弄了一碗点心端给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连呼“太妙”,忙问:“这叫什么点心?”那厨师做点心本来是想讨主人
的欢心,哪来的名字?好在厨师脑筋能够急转弯,见碗中的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说。原先,这“燕皮”本为大户人家独享,后来,这打燕皮的手艺逐渐传开流入福州,燕皮成为商品,食者日众,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户晓,最负盛名的闽味名吃。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福州人去海外谋生众多,行舟之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要取一个“太平”、“平安”,这太平宴是必吃的。春卷
福州春卷,历史悠久,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书生名叫陈皓,年方十八,才貌出众。他有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两人你敬我爱,情投意合。
陈皓有志气,有抱负,读书专心致志,常常日以继夜,通宵达旦。贤惠的阿玉眼看着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里好不难受。为了照顾陈皓,她总是伴随着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给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饭菜。但陈皓读书实在太专心了,经常总是忘记了吃,阿玉只好拿
去热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好啊!她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好啊!既能当饭,又能当莱,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从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饱,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进京赶考,一路上除了带去应试的用品外,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
福州菜,作为闽菜的一脉分支,其特点为味道偏甜、酸、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道福州名菜醉排骨倒是名副其实。做成的醉排骨因为香味浓郁、外脆里嫩、酸甜微辣,令人陶醉、心醉,故取名醉排骨。
篇三:收藏福州历史文化史料
收藏的福州各个时期画册书籍,可看出我市历史文化变迁
今年是庆祝福州解放65周年的纪念日,65前的今天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张祖仁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今年将近56岁,从小在福州长在的福州人,对福州历史文化情有独钟,收藏有福州老印章、老印谱、老信封、老证件、老报纸、老书刊、老书画、老土地证、老地图、老照片等种类繁多、品种样多,特别是他收藏的福州地下党工作者为解放福州和民众庆祝福州胜利解放的铅笔画4张,可谓珍贵。该画充分展示那个时期分田地、斗地主、斗恶霸、人民得翻身解放的画面,以及解放军入城接管城市的油印文件,特别珍贵。另还有一张十年以前的庆祝福州解放五十年的老报纸,该报纸详细记录了福州解放的全过程,以及福州五十年的建设成就,具有收藏研究价值,“长缨跃过万寿桥,古城从
此获新生”《小火星报》刊载”“解放军所有无敌”“福州正式宣告解放”从旧闽都到新闽都——50个“8·17”的故事。有一张土地所有权状,盖有“福州市人民政府印章”和福州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韦国清、副市长许亚签发的手迹,对研究福州解放后土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还有数份转业军官证明信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七野战军通令,《对部队中军官腐化随落的处分决定》说明当时人民的军队伍是相当纯结、严肃的队伍,这些资料对研究福州军事史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文献价值。他还收藏清乾隆家谱2本,字迹清秀,文笔流畅,填补了福州文化史、诗歌史、文学史、地理史、书法史、台湾史的空白,从诗句中说明自古台湾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士的一部分。
收藏的福州各个时期画册书籍,可看出我市历史文化变迁,福州人在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七日解放以来,已经走过了65年的历程,这是一个光辉灿烂、充满艰辛的历程,现在的福州已经改变的城市落后的面貌,初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社会安定、环境优美、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开放城市。
福州65年,带给我们的是累累的硕果,是成功的经验,是前进的探索等。从我的收藏品,充分反映福州65年的巨变,展示全市各条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辉煌成就,以及福州人民致力于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
作者:福建收藏家福州二中转张祖仁
邮编:350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