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福建论坛・经济社套版》2O02年第5期 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徐小飞 龚德恩 【捕要】皋文提出了较符合实际的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移响因素的分解进行了严密的敷 理分析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历史统计资料,对三地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如 实的评价 【关键诃】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奎要幸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a0{2002)05-0049—04 闽东南包括福建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 制度的变化,不仅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 卅『、莆田五市。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南地区经济凭 素,而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提高产生重 借其独特的人文地缘优势,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 大影响,囡而,也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 高速度。但是,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如何,其 影响。 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究竟粗放到什 5、经济的开放程度。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对 么程度?集约到什么程度?则很少有论文涉及 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经济 于此,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列闽东南地区的 增长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太的 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分析和界定,并对这一增长方 发展空问。 式进行评价。 6、环境污染和资潭浪费等因素。环境污染和 一、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 资源浪费等因素在宏观上造成了经济效率的损 我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列影响经济增长 失。另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因素破坏生态 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平衡,破坏了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 1、技术进步 从根本上说,产业的形成、分解 关系,从而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及新兴产业的诞生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 变。 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的这一过程 上述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 中,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宏观结 了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准。只有同时实现 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了上述各方面的标准,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经济 2、经济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 增长方式的转变。 集约型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合 二、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状态分析 理化。一般来说,经济结构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涉 下面主要结合第一部分给出的关于衡量经 及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如产业结构、需求结构、 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从以下七个方面分 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我们将重点分析产业 析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增长状态,以确定这一地区 结构对经济增长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和途径。 3、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统计资料的限带n,我们主 工和专业化程度不同,经济规模也差别很大,从 要对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进行分析,因为它们 而导致经济增长来源结构上的不同 的经济总量占闽东南地医经济总量的65%以上, 4、经济体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经济 园此,相信这样的分析基本上可反映闽东南地区 作者简 1橡小飞,华侨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龚德暑,焦侨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生旱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5期 经济发展的实际 除非特别说明,文中分析所用 数据均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1952-1995)》和《福建统计年鉴》。 1.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从总体上 看,1998年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其中泉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5.0547亿元,是 1978年的17.1O倍,年均增长率为17.09%,远 高于全国年均9.41%的增长率,厦门、福州国内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同期全国的增长 率 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茅。此 外,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进出 口总额、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 前列。 表1 闽东南地区与全国经井增长速度比例 j甘标 ±目 强州 匾门 蔗州 福建 目内生产苴值:忆 元)cl哪) 倍敷cl哪¨979 年均增长聿(*) 9” J 】3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闽东南地 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1979年福州、泉 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足全国平均水平,但到 1998年,两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同期全国 平均水平高出6627和5122元。福州、厦门、泉州 三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均超过 10%,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闽东南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 以较大的幅度增长。1998年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中福州较低,但仍比同期全国水平高出 1431.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显著提高,但收 入增长速度不及城镇居民。 3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 进程。1998年闽东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 13.3:48.7:40.0,与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35 2:39 3:25.5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I 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上 升了9个百分点和l4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三 次产业结构的比例20.5:48.8:30.7相比,闯东南地 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7 2个百分点,第_产 业变化并不明显,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9.3 个百分点。这表明闽东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三次 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快,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50 其中,第三产业与全国相比有较明显的优势。目 前]二业化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般在5%以下, 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家第~产业的比重通 常在4(】%左右,闽东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界于这 两者之间,而较接近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4.投资效率比较。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快于 投资增长的情况相反,1978—1997年闽东南地区 投资年均增长均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因此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 动型。国际上通常以边际资本系数来衡量投资效 率,其公式为: T T}÷ ^v  ,其中,}表示投资率,'  ^v 专 l_表示经济增长率。 上式的经济意义是: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 个百分点,投资相应增加多少个百分点。边际资 本系数越小,说明投资效率越高 1981—1994年 闽东南地区与上海、广东的边际资本系数见表② 。从表②可以看出,福州的边际资本系数较高,说 明其投资效率较低;厦门和泉州的投资效率则相 剥较高。与全国和上海柑比,闽东南地区能以较 低的投资率维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其 投资效率相对较高 表2 闽东南地区与上海、广东的迫际资本系数 指标 全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上海 广束 GDP增长率(%) 9.95 l】86 ¨l9 9 l4 53 平均投资宰(%) 27 30 3024 28.06 3I 46 3】 8 28l8 边际投资系戥 2j5 l I 83 3 3I 】.94 5.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南地区的经 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因此, 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压缩、调整的过程中,资源浪 费严重,经济总体运行效益不佳,社会经济效益 低下 表3 1996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 } 标 福建 相州 幔门 泉州 辽宁 广东 上海 i损 7 {j+2 责盘 御率 丰利润串 从表③可以看出,虽然从横向比较看,三地 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比少数地区(如上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低,高于同期全国其他地区:但从纵向比较看, 1996年三地资金利税率与1990年相比,下降幅 度较大;同时,亏损面较1990年也有所扩大。 6.利用外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南地区 在开放与 【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i断发展,形 成了由经济特区、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等组成 的外向型经济区域。闽东南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 不断增加,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l_17亿美 元上升到1995年的40.7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 资的比例出1985年的30 7%跃至98.4%,而且进 入9o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超过90%这一比例; 1995年出口刨汇71亿美元,出L】额居全国前列。 可见,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外向性程度较高。 7.能源消耗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闽东南地区 能源利用的主要特点。据有关资料,闽东南地区 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为0 83吨,比世界发达 国家高出4~5倍;火电厂每千瓦时供电煤耗约 462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I5.5%,比国际水平高 出近4倍 另外,闽东南地区能源消耗以煤炭为 主,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闽东南地区几乎无工 业用烟煤,但该地区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景 的75%,固而大大加重了运输的压力,提高了能 源运输成本,这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能源供 应以油气为主的构成形成鲜明刘比。大量的使用 烟煤,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如厦门、福州的酸雨频 度分别高达83、5%和58.5%。而其优势能源,如风 能、沼气、地热能却利用较少。 综合起来,本文认为,就经济发展所处的阶 段来说,经过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闽东 南地区已由T业化的初期阶段推进到中期阶段; 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建立最基本的门类 齐全的工业体系推进到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阶段;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出解决温饱问题推 进到向小康水平迈进,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 的改善和提高:民营经济高度发达,三资企业特 别是合资企业数在我国名列前茅,经济外向性有 了极大的提高。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的过程中,政府逐渐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经济增长基本上克服了注重数量、速度 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逐渐I自注重效益、质量的 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 ̄.)2002年第5期 三、阑东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界定 在下面的经济分析中,我们对闽东南地区投 入要素增加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率 的贡献和贡献份额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 于莆田和漳州两地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我们这 里仅以福州、厦门和泉州为样本进行分析。 表4 1978-1997年闽东南地区与奎国经济增长来源比较 省。市 生訇 幅建 墙 o77 匣J I∞ 泉州 I 29 注:BE为规模报酬.GC为上期柬费丰存量、劳动力和 投资等投八要素增长章的加权和时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GG为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GA为技术进步 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GD为垒要素生产率变化时蛭济增 长率的贡献。FC、FG、FA、FD分别为上连各固素变化对蛭 济增长率的贡献侪颉 指 福建 福州 厦n 泉州 闽末甫地区占 ±哲的比重 研究与 发擞话 Ll997)r 元) 研究 发辛殳资 ・l986)・万元) 教L]99711罅6) 长率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分析的三个地区中,就 技术进步列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而言,厦门为 23 9%,福州为16 9%,泉州为11.9%,远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地区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技术进步水平的快慢。由表 5可知,厦门1997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为 50031万元,为1985年的4 86倍;同一时期,泉 卅l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为5245万元,为1985年 的4.58倍;福州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为214929 万元,为1985年的3.57倍;福卅l研究与开发经费 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2.26%,而厦门、泉州这一指 标分别为15.45%、14.82%,福州研究与开发经费 投入 均增长率比厦门和泉州分别低3.19和 2 5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还要低。但从总 锌=上看,闽东南地区研究与开发投资较多,占全 省的比例一直维持在90%以上。从全要素生产率 5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1 ̄i_}2002年第5期 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看,厦门为 25.4%,福州为一8 2%,泉州为31.9%。与三地技术 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高低不同,泉州全 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较高, 超出厦门6.5个百分点;福州这一指标则排在最 后。这说明泉州投人生产的全部要素的综合生产 力水平增长较快,而福卅l投入生产的全部要素的 综合生产力水平增长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于它们的规模经济效应不同。表4的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在三个地区当中,泉州的规模经济效 应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较为显著,为 20.0%,厦门次之,为1.5%,福州居最后。由于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技术进步率与规模经济效 应之和,泉州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正效应非常 明显,而厦门则相列不明显,冈此出现了泉州全 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高 于厦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 献份额这一结果。实际上,企业的利税率、成本费 用利润率以及亏损面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 映企业盈利能力和控制成本以及费用的能力,体 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冈此,这些指标也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企业练合生产率水平 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1996年,福建省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13%,泉州、 厦门这一数值分别为5.16%,430%:而福州这一 数值仅为2 o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比泉州、厦 门分别低3、13和1.17个百分点,可见,福州独立 核算工业企业在生产管理水平以及节约生产成 本等方面与厦门和泉卅l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其 投入要素的综合生产率水平相当低,经济效益 差。1996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为 31.54%,厦门、泉州这一数值分别为22 90%, 14 30%;而福州这一数值为31 98%,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比泉州、厦门分别高17.68和9.08个百 分点:1990年福州、厦门、泉卅l这三个地区的亏损 面指标分别为23 04%,14.47%,18.87%,福州的 亏损面仍然是最高的。所不同的是,在厦门和福 州亏损面不降反 的情况下,唯独泉州地区的亏 损面1996年比1990年下降了4,47个百分点,这 说明泉州地 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福州、厦门和泉州在 1979—1997 期问,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率 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一半,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剥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则相对偏低。因而闺东南 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虽然与全国某些省份相比,闽东南地区 综合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相对较高,但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 水平。虽然在核算方法、数据采用等方面上存在 着差异,但发达国家的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 长率的贡献份额较高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世界 银行(1993年)曾对“亚洲四小龙”6o年代以来 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进行了测算,在1960—1989年期间,香港全要素 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为49.9%, 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省分别为14.O%,29.8%, 39.2%,因此,即使与战后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化 国家和地区相比,闽东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对经济增长率贡献份额仍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起来,本文认为,从总体上看,闽东南地 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的。闽东 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资源的高投 入、高消耗来实现的。闽东南地区经济增长的质 量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是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也是闽东南地区经济能否实 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民强、尘或客:《闽末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承兢舟折与 评卿研览》.《敷量蛭济与技术经济研究》I998年年2期。 2、龚得恩、橡小飞:《关于抖技进步的斯思考'.《髑州)2001 年第2期 3、难小飞、葬得县、是承业:《关于生产函敷的嘶思考——理 抢研宄与窑证舟折'.《预剐1,2001年年1期。 4、《福建工业蛭济统计年鉴'(I999).中蓐统计出版社, 1999年8月。 5、《光辉畸所程——福建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8月 6、《禧连科技统计年鉴,(1999.1998,1997).《福建科技统计 年鉴》编委奇蝙 【作者单位:华侨太学经弁管理学院,福建 泉, 362011) (责任鳊辑: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