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姥姥的剪纸》教案

来源:知库网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2.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写了几方面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 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感受姥姥的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对“我”浓浓 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4.在品味人物特点的同时,体会文中口语化语言及夸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5.了解剪纸文化,初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学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正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感受姥姥的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对“我”浓浓的亲情。

难点:在品味人物特点的同时,体会文中口语化语言及夸张句的精妙,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1.自主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 搜集关于“剪纸”的简单介绍,初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文化。 老师:制作教学用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六、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粗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美丽而又神奇的剪纸作品。(配民族音乐)

教师简单介绍民间技艺——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今天,剪纸成为我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12课,去感受一下这位民间剪纸高人的无穷魅力。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12姥姥的剪纸 指名读,齐读。 3.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学习目标: ①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精读课文,抓住语言、动作及正侧面描写的语句品味人物特点,并体会文中口语化语言及夸张句的精妙, ③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我”姥姥彼此之间的浓重亲情。 ④回顾整体,学习写作方法。 环节二、实践——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通过预习说说“姥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板书:如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技艺高超、广结善缘等词语。 (2)理清文脉。这样一位勤劳善良、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作者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的呢?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3)姥姥的剪纸技艺高,深入人心; 第二段(4-6)在“我”的刁难下,姥姥尽展技艺; 第三段(7-12)姥姥的剪纸表达与“我”浓浓的亲情;

第四段(13)姥姥的剪纸表达对“我”的牵挂,也是我永久的回忆。

(3)根据段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先……又……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连接各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如果直接让孩子概括的话可能有难度,这样设计及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的难度,又教会了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

(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有利于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以后自己的布局谋篇有协助。)

(三)精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及正侧面描写的句子品味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4.那么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把人物的这个特点变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阅读课文1-6段,边读边标画出让你有所感悟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孩子具有适合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水平。此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理念。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用ppt课件出示出来。 5.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预设出示ppt课件1 :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①引导:你从哪个词最能看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引导抓 “普普通通”“无所不能”“要什么就有什么”等关键词来体会姥姥确实是个剪纸行家。)

②指导朗读。练习读、指名读。 (2)预设出示ppt课件2: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引导:你从哪个词最能看出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引导抓住“神”字来交流。) “啧啧赞叹”什么意思?

“啧啧”一词是从口语中而来。(教师模仿口语中“啧啧”的声音。)谁也来模仿一下?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②学习夸张的表达方法:姥姥剪的母鸡真能下蛋吗?公鸡真能打鸣吗?(不能)那邻居们为什么这么夸姥姥,这不是言过其实吗?(使用夸张的写法,更能表达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板书:夸张

你能学着乡亲们也来夸夸姥姥吗? 说话训练:ppt课件出示

“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 能 ,剪 能 。 指名填空练习用夸张的方法夸夸姥姥。 (这样训练技能有效地体会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又能学习夸张的表达方法) ③指导有感情读:请同学们也来“啧啧赞叹”一下姥姥。

写法小结:两句话都是在讲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但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第一句是正面描写,第二句是侧面描写,都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3)预设出示ppt课件3:

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①引导抓关键词来交流感受。(“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由此可见

②指导朗读。 6.总结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件出示3句话:

①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②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③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读上面三句话,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人物特点表现出来的?(使用了夸张手法、动作、语言描写及正侧面描写)

师补充:在前面这几节文字中,有很多词语我们不常见到,比如:薅草、下蛋、乐颠颠、调皮蛋、耍赖、眼珠子等等。正是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朴实、生动,贴近生活,我们以后写作时,不妨也能够学着试试看。

7.教师小结:姥姥的剪纸真神啊,她不但深入了村里人的心中,更深入到了我的心中,她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彩而又富有情趣,难怪作者最后说

ppt课件出示: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教师引读,生齐读这句话。

姥姥有着高超的剪纸技艺,还有这勤劳朴实的品格,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农村妇女。请大家连起来读读课文第一段,赞美一下这位不平凡的姥姥吧!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语“小屯子 刁难 岂止 庄稼 驮粮食 啃食 清爽”,纠正并重点交流指导易错字“岂”的下面是“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姥姥的剪纸的确很神,她不但深入了村里人的心中,更深入到了我的心中,她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彩而又富有情趣,所以作者最后说 ppt课件出示: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齐读读这句话。 (四)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ppt课件出示: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1.什么叫“熟能生巧”?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用姥姥的话来理解这个词就是:“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从哪儿看出姥姥是“总剪”的? Ppt课件出示1: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文字虽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这段文字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俗语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姥姥的赞美)这句话点明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 从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到做任何事只有多练,才能成功。

3.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姥姥一直在剪,剪,剪……所以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教师引读)

正因为剪刀在姥姥手中已经出神入化,变成她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姥姥(引读“剪猫——,剪虎——,剪只母鸡能——。剪只公鸡能——剪个鸭子——剪个小孩——)看来,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的确不是天生的。而是她长年累月练习的结果。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

4.再看看每一组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使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姥姥剪纸技艺的娴熟。)

5.咱们在生活中有过熟能生巧的情景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 师引导学生说话训练:

预设1:妈妈学绣十字绣,刚开始不太熟,可她天天练,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预设2:我们练毛笔字时,------,总练,------。 预设3:我们学跳双绳,----------------------。

师:正是这种熟能生巧,练就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呀。简洁的文字,丰富的画面,浓浓的情感,读起来还富有节奏,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 (五)品词析句,领悟作者和姥姥彼此之间的浓浓亲情。 品读“拴”字,感受舐犊情深。

1.能让作者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的仅仅是因为姥姥高超的剪纸技术吗?还有没有别的?浏览一下7-12自然段想一想。(姥姥对我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板书:爱

2.姥姥对我的爱都表现在哪儿呢?请用心默读7-12用笔标出相关的语句。

(1)预设出示ppt课件: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你从哪个字看出姥姥爱我?(拴)“拴”还能换成什么字?(留)换成“留”字好不好?为什么?(“拴”字不但能表达出姥姥爱我,还能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把我都迷住了)

姥姥都用哪些剪纸图拴住了我,使我感受到了她对我深深地爱?交流 (2)预设出示2:

1.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2.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3.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看看这些剪纸的内容和我们祖孙的生活有哪些联系,体会这些剪纸中的什么力量拴住了我?(姥姥对我的爱,姥姥的勤劳、呵护让我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

指导背诵12自然段。 (3)感知语言蕴含情感。

这个部分叙述了姥姥和我在一起生活、剪纸,语言朴实,并没有直呼姥姥多么多么爱我,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含着浓浓的祖孙情、祖孙乐。背诵“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充满了好感”再次感受姥姥的一言、一行、一个神态、一幅剪纸,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浓浓祖孙情。

理解“期待”,感受思念。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深情地)姥姥就是用这些融进自己浓浓亲情的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童心。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可还是持续地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引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姥姥用这幅剪纸在告诉我什么?请你为这幅剪纸取一个名字。(期待、思念……) 2.兔子是老牛永远的牵挂,兔子也一样永远地思念着老牛。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姥姥已经去世了。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永远地记住姥姥吧。引读---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们回忆起琦君在«桂花雨»中写道:“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在祖父爱的呵护下自由快乐的小萧红,相信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自由读体会,交流感悟。

3.小结:家乡的窗花,家乡的田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那么让我思念,他们都以前在姥姥的剪纸中出现过,姥姥的剪纸伴随着我长大。只要想到剪纸,想到那清清爽爽的声音,童年的美好便会涌上心头!姥姥,剪纸,家乡——家乡,剪纸,姥姥,他们成了我记忆中的最美,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心。背诵: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环节三、回归整体----语言积累,迁移写话 (六)回归整体,感知写法。 1. 托物写人,借物寄情。

从题目看,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通过剪纸写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情意。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写人,借物寄情”。

2. 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姥姥是一位剪纸高人,作者围绕“剪纸”选取事例来表现人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组合语言,把心中对姥姥的无限深情表达出来的?选择你觉得值得学习借鉴的一处来谈。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人物形象。 (七)拓展延伸,读写训练,感受亲情

1.文章最后一句“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不仅情感浓厚,而且语言富有诗意,非常美。我们也来学着用一用。(写句子)

创设情境:我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对于这所学校、这些老师、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留恋之情。假如我们离开学校,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抒发对学校或者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吗?

学生交流,然后动笔写下来。 2.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五)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剪纸:技艺高超 形象生动 神 (夸张) 姥姥:心灵手巧 勤劳善良 拴(祖孙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