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时代高校“概论课”求变思考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体时代高校“概论课”求变思考

作者:赵蕾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10期

摘 要:新媒体以其内容的生动形象性、交流的平等开放性,信息的快捷性等特性正不断为高校“概论”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诸如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挑战。可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概论”课教师新媒介素养;合理利用新媒体,开辟“概论”课教学新阵地;加强自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等手段来运用新媒体有效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概论课;改革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智能手机等为标志的新媒体在大学校园里的全面普及,以微信、QQ、微博、新浪拍客等为代表的新兴传媒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也为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学科,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针对大学生上“概论”课玩QQ、发微信、看电视剧、打游戏的现象,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实施了“堵”的举措,诸如手机统一放课桌右上角抑或挂在“手机墙”上,签订保证书,屏蔽教学楼的信号等。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堵”只能治标,只有将新媒体“引”入“概论”课教学,才是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顺势之举。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概论”课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以其内容的生动形象性、交流的平等开放性,信息的快捷性等特性正不断为高校“概论”课教学丰富和创新着传授方式,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展了“概论”课的空间。传统的“概论”课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而新媒体打破了这一束缚,联合现代的互联网、手机通讯网络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从这个网络教学体系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教学体系就能利用声音资源、图像资源等最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这样也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主动性,使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学生的提问或将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出去,与此同时还能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宣传出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的平等性增强了“概论”课的亲和力。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表达观点,成为互联网的“中心”。这不仅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使二者在传播中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位,从而淡化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这一特性正契合了大学生平等表达见解、自主选择机会的内在需求。借助于新媒体,师生间的交流变得隐蔽而平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更容易向教师打开心扉,用平稳的心态来交流观点,获得教师的帮助、指导。因此,新媒体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它不仅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增强了“概论”课的亲和力。

(三)新媒体的多元化丰富了“概论”课的教学方式。新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打破传统仅有文字、图像的局限,同时呈现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它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情融汇这一特征,精心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升华思想,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概论”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概论”课面临的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是挑战的核心。“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其背后是多样的价值观念,这势必会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这与“概论”课所起的作用相消融,因此给“概论”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一)对“概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概论”课教学模式多为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掌握信息的主导权,对受教育者进行信息的传递与灌输,少有学生的参与、互动。鲜有的师生互动,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依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新媒体技术为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扩展、延伸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打破了传统“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的垄断和“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创造了“多对点”、“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此影响之下的大学生不再希望依旧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期望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是接受既定的知识与价值标准,而是希望通过与教师共同探讨来决定取舍,甚至本能地对单向的、高位的灌输持戒备和抵制的态度。

(二)对“概论”课教师的挑战。新媒体对“概论”课教师的挑战主要是对教师权威性的挑战。在传统“概论”课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信息的掌控者,几乎处于信息的垄断地位,相较而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因此对教师所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教师在教学中较容易树立威信,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大学生可以从形形色色的网站获取信息。同一事件同一问题不同的网站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结论,当学生获得的信息与教师传播的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导致对教育者权威认同的淡化。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运用,一些反动思想、暴力思想也也随之而广泛传播,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及其传播途径难以控制,对参差不齐的不良信息的“猎奇”使大学生思想偏离了应有的思想边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也随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降,使大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以“90 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长期处于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涉世不深,所以心智以及思想并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思想偏激等现象,有的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情绪、人格受到影响,同时现实中还存在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不当,有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都是在“概论”课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带来的新挑战。

三、运用新媒体提升高校“概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概论”课教师新媒介素养。要运用新媒体有效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主体性地位。通过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收集材料、思考、质疑、辩论等多种形式,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学生热议的时政问题,更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真实想法,在课堂中一起探讨,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其次要紧跟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新媒体,不断以新的信息启迪大学生的思维,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升华思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再次,要逐渐提高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包括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资源,如何获取信息、识别信息、评估信息等能力。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开辟“概论”课教学新阵地。新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概论”课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拓展“概论”课的教学路径,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可以依托校园网创建“概论”课教学平台,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成果等,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概论”课的学习心得,在讨论版与他人积极沟通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手机媒体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可以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型电子教案,甚至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前录制好一个个视频,提供给学生实现移动学习。三是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由于大学生时间较为分散,所以老师通过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布最新的实践教学动态,便于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有的放矢。

(三)加强自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抗干扰能力。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及其法制观念,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充实新媒体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进行正面引导,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媒体道德人格与道德责任,自觉抵制不健康媒体信息的诱惑。学校还要采取必要的技术与行政手段净化媒体环境,对新媒体信息进行监控与引导,用积极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在具体校园新媒体网络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综合使用防火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过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实名制等技术,进化校园的网络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郭庆光.传播学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3] 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