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气词呢研究述评

来源:知库网
第9卷第4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01.9,No.42006年12月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Dec..2006语气词“呢"研究述评孙瑞1,李丽虹2(1.广西大学国际交流处,广西南宁530014;2.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14)[摘要]学术界对语气词“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呢”的历史渊源;“呢”的分布;疑问句中“呢”的性质;“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然而,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还远不能算是定论。今后的研究应该首先给“呢”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要注意区分“意义”、“用法”、“功能”等几个基本概念,同时注意采用立体的综合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准确。[关键词]语气词;“呢”;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9X(2006)04—68一05“呢”是个复杂的语气词,它的意义是个很多学者将现代汉语中的“呢”分为“呢,”和“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114学术界对“呢”的“呢:”:“呢,”表示疑问语气,而“呢:”不表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呢”的历史渊示疑问语气(一般认为表夸张)。与之相对应,源;“呢”的分布;疑问句中“呢”的性质;在古代汉语中,“呢”也有着不同的两个来源。“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按照江蓝生的观点,表疑问的“呢,”来源于方面回顾并讨论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颦”、“那”,表夸张的“呢:”来源于一、“呢¨的历史渊源“哩”。【61俞光中和植田均认为,“呢”的来源要比“聋”、“那”、“哩”复杂得多。他们指出,较早研究“呢”的历史渊源的是王力和吕“呢”的来源为“那”族字和“裹”族字,每叔湘。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猜测“‘呢’的来族字中又包括多个不同的词。其中,“那”族字源可能是‘那’和‘哩”’,但又“颇难确包括“颦”、“你”、“尼”等;“襄”族字包括定”;L2J452而在《汉语语法史》中则明确地认为“在”、“在裹”、“哩”等。[1]123曹广顺具体研究“呢”的最初来源一个是“那”,一个是了《祖堂集》中与“呢”有关的几个助词,从“哩”。[31317。21吕叔湘先生则认为“‘呢’是而试图描写并探索近代汉语中与“呢”有关的‘哩’的变形,‘哩’源于‘在襄’,简言‘在’一些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和发展状态。川太田辰夫或‘裹’,‘裹’字俗书又作‘里、俚、哩”’。的研究与国内已往的研究有些不同,他认为他的观点可以大致表述如下:在襄_襄_里_÷哩“呢”和“哩”有不同的来源。L11孙锡信基本赞_+呢。[4】同太田辰夫的观点,并有所阐发。【41齐沪扬在前后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王、吕两位先生的研人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了“呢,”和“呢:”的究之上。冯春田研究了“呢”系字疑问语气词历史发展过程:那、聱(唐、五代)_+那(金、的最初来源,认为“呢”系字疑问语气词的最元)-+那、呢、哩(金、元之后)-+呢、哩初来源是“尔”。"1江蓝生、曹广顺、太田辰夫、(明代以后)一哪、呢(清代以后)_呢,(现孙锡信、俞光中、植田均和齐沪扬等则研究了代);裹、里(唐、五代)一+哩(宋、元、明)“呢”的直接来源。[1]122叫38_+呢、哩(清代)_+呢:(现代)。¨1在现代汉语中,“呢”的用法相当复杂,有我们认为,关于“呢”的来源的研究还远[收稿日期]2005—10—10[修回日期]2006—03_14[作者简介]孙瑞(1981一)男,河南固始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万 方数据第4期孙瑞等:语气词“呢”研究述评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三、疑问句中“呢"的性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没怀疑过疑问句中的“呢”的疑问语气词地位。然而,自从胡明扬首先对疑问句中的“呢”的疑问语气二、“呢"的分布关于“呢”的分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呢”在旬中的位置;“呢”在句中的层次地位;“呢”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情况。1.“呢”在句子中的位置。传统上,人们词地位提出质疑以来,学者们便开始对“呢”的性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胡明扬指出,疑问句中“‘疑问’是由语调决定的,和‘呢’无一般认为“语气词总是出现在句末”;¨业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有些语气词还可以用于句子中间,比如“呢”等。李兴亚曾专门研究过“呢”出现于句子中间时的情况。他指出,当“呢”用于句子中间时,可以有四种位置:(1)主语后;(2)状语后;(3)选择复关”。¨4儿151陆俭明虽然承认疑问句中“呢”的疑问语气词地位,但同时认为“呢”只有在“w+呢?”(按:“w”指非疑问形式)这样的句式中才是疑问语气词;而在“Q+呢?”(按:“Q”指疑问形式)这样的句式中不是疑问语气词。u6J句的前一分句后;(4)假设复句(前偏后正)的偏句后。旧1方梅从话语角度出发,指出位于句子中间的“‘呢’一般不在始发句里。在一段较长的叙述语段里,‘呢’常常出现在后续小句或后续句里”。一J到了1989年,邵敬敏就认为“‘w’+呢?”和“‘Q’+呢?”中的“呢”都不负载疑问信息。因此,“‘呢’不是一个疑问语气词”。m1此后,学术界关于“呢”的疑问语气词地位的争论就再也没有停止。学者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疑问句中的“呢”是疑问语气词,比如胡炳忠u2.“呢”在句中的层次地位。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语气词是加在整个句子上头的;而朱德熙则指出“出现在主谓结构后头的语气词,多半是附加在谓语上头的”,“有的时候,语气词是加在谓语内部一个成分上头的”oC10]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呢”。叶蓉‘19】、康亮芳‘圳、齐沪扬r111孙138等;一派认为疑问句中的“呢”不是疑问语气词,如金立鑫[21】、张伯江‘223等。下面我们将双方的主要观点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做一下概括比较:否认“呢”是疑问语气词的学者认为,含有“呢”的疑问句包括“‘w’+呢?”和“‘Q’+呢?”两类,而不管是哪一类,整个句3.“呢”与其他语气词的连用情况。朱德熙指出“呢”与其它语气词接连出现时,彼此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的关系。[10】207丁恒顺指出,能够与“呢”连用的语气词有“的”、“了”和子的疑问信息都是由“呢”字以外的其它成分负载或者由其它成分和语境共同负载的,与“呢”无关,因此“呢”不是疑问语气词。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删除对比法。即,将含“呢”的疑问句与去掉“呢”的疑问句进行对比,看两者的疑问语气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啊”,分别组成“的呢”、是多了“的哪”和“了哪”“了呢”和“呢(按:一般认为,啊”。¨u张谊生的研究与丁先生的基本相同,只“哪”是“呢啊”的合音)这两种连用的情况。rHl79袁毓林从信息量、信息加工难度的角度对语气词连用时的排列顺序进行了解释。【12】而史金生则从功能、句式限制、语体限制几方面对之说明“呢”不负载疑问信息,如果不一致,则说明“呢”负载疑问信息6他们的推理过程可以公式化如下:因为:Y=K+X(其中,Y是含“呢”疑问句的疑问语气,X是去掉“呢”的疑问句的疑问语气,而K则是“呢”所负载的疑问语气)又因为:Y=X(因为有没有“呢”,句子作出了解释。[133齐沪扬在总结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语气词的连用现象进行了新的分类。他指出,按照连用词类的不同性质,可以分成同类连用和异类连用;按照连用词类的不同位置,可以分成连续连用和断续连用。[1]18卜182研究“呢”的分布很有意义,因为它是研究“呢”的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和基础。的疑问语气都是存在的)所以:K=0(即,“呢”不负载疑问语气)万方数据 70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卷这种删除对比法的使用,对于将语气词的语气与整个句子的语气区别开来很有好处。然而,这种方法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我们可以发我们认为,赞成者们的这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齐沪扬在历时和共时的框架下所做的研究,无疑较为全面,可以防止片面化。然而,他的有现,上面论述过程要想成立,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Y=K+X”,也就是整个句子的语气等于“呢”所表示语气与其它成分所表示语气之和;其二,“Y=X”,也就是去掉“呢”字前后,句子的疑问语气是没有变的。我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条件是否存在都是值得商榷的。正如康亮芳所指出的那样,有“呢”没有“呢”是不同的,至少在疑问信息量和疑问信息程度方面是不同的。‘201些研究却不够深入,在微观上做得不够,所以其结论也值得怀疑。比如,他通过统计《刘心武选集》中含有语气词“呢”的句子,发现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占75.8%,于是就得出“从共时平面看,‘呢’表示疑问语气是‘呢’的最主要的功能”的结论。【1】134毫无疑问,这样的论证缺乏可信性,因为“呢”大量出现于疑问句中与“呢”是疑问语气词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康亮芳提到了“呢”对整个句子疑问信息量和疑问程度的影响,Ⅲ3我们认为是很有创见的。因除此以外,张伯江还从疑问域和疑问标记的角度论证“呢”不是疑问语气词。他指出,“句末语气词都是附着在一个命题上的,如果‘呢’是疑问语气词,那么它所在句子的疑问域就应该为这样的研究使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在语气的“质”,而扩展到对“量”的关注。这种对疑问语气量上变化的探讨有助于研究的深入。然而,康先生先人为主地认为“呢”就是非是非是整个命题”,但是,含“呢”的疑问句的疑问域要么是一个点(特指问句的时候),要么是一个局部(选择问句的时候),所以“呢”不是疑问语气词。旧3张的这种论述也值得商榷,因为他问句的形式标记,【加3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的研究结论要想成立,也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句末语气词都是附着在一个命题上的”,然而,正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朱德熙指出,语气词往往不是加在整个句子上头,而是加在谓语上头或者谓语内部一个成分上头。uoJ207如果前提条件不存在,那么下面的结论就自然有些问题了。赞成“呢”是疑问语气词的学者的主要理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从历时平面看,四、“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语气词(当时称为“助字”)的意义概括为传信和传疑。123J嗵此后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之影响。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将“呢”分为表“直陈语气”的“呢,”和表疑问语气的“呢:”,啪1而到了80年代初则将“呢”的用法概括为:(1)表示疑问,用于是非问句以外的问句;(2)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3)用于叙述句的末尾,表示持续的状态;(4)用‘呢’一直是表示疑问的”;[I”34(2)“从共时平面看,‘呢’表示疑问语气是‘呢’的最主要的功能;川134(3)在“Q+呢?”这样的句式中,于句中停顿处。[24”12。13丁声树等将“呢”分为表陈述的、表疑问的和表停顿的三种。汹】209朱德熙也将“呢”分为三个,然而却与丁先生的不同,他所分的三个是:表示持续时态的“呢,”,表示疑问语气的“呢:”,表示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的“呢,”。[10】幼‘214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作为虚词的“呢”有“实化”的倾向,它在句中负担疑问信息,去掉了它,句子一般不能成立;[18]r19](4)在疑问句中,“呢”常常是“羡余成分”,但它毕竟负载疑问信息(哪怕是羡余的疑问信息);啪o(5)人们一般都承认“呢”是非是非问句的一种形式标志,而“要承认‘呢’是疑问句的一种形式标记,就不能否认它负载了疑问信息”o[20]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删除对比法、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法》中将“呢”分为四种:(1)有上下文的问话,如“现在咱们干点什么呢?”;(2)有特指点的问话,如“你懂了,他懂不懂呢?”;(3)有意停顿,如“钱呢,钱用光了;事情呢,事情没做。”;(4)温和的警告,如“这倒很危险呢!”[11115以上的这些观点代表了80年代以前学万方数据 第4期孙瑞等:语气词“呢”研究述评71术界对“呢”的主要看法。然而,自从胡明扬认为“呢”的意义是“提请注意”,¨41并对“呢”的疑问语气词地位表示怀疑以来,学术界关于“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的讨论就火热起来。先是陆俭明最早提出“删除对比法”,¨钊接着邵敬敏就在陆的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证了“呢”的非疑问语气词性质,并将“呢”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在陈述旬中表示‘提醒’,在非是非问句中又进一步表示‘提醒’兼‘深究’,在非是非问旬的简略式中还兼起‘话题’标志的作用”。u¨其间,屈承熹认为“呢”‘的基本用途是“表示‘前后关联”’。旧副此后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疑问句中的“呢”的意义;二是“呢”的恒常意义。叶蓉探讨了非是非问句里的“呢”的用法和意义,指出,在非是非问句中“呢”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为三种:“呢,”表示缓和地深究语气;“呢:”表示确认兼铺张语气;“呢,”表示疑问。¨到熊仲儒的研究结果是“在疑问句中的‘呢’表示‘确信’义。当问句中有疑问形式时,它派生出‘深究’义;当问句中无疑问形式时,它是‘语篇话题(转移)的标志”’。旧¨曹逢甫将“呢”的用法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表达未变状态,(2)主题标志,(3)表示未定或疑问,(4)删节问句中的疑问词,(5)表示对方所言并非定论。…1加而齐沪扬则将“呢”的基本意义和基本用法概括为六个方面:(1)表示疑问语气,(2)表示反诘语气,(3)表示感叹语气,(4)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5)表示疑惑的语气,(6)表示停顿。其中“表示疑问语气”是“呢”的最基本意义。他还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上归纳了“呢”的功能:(1)词汇平面上,“呢”有表意功能:既可传信、也可传疑;(2)句子平面,“呢”具有完句功能;(3)句子平面,“呢”具有停顿和照应功能。[1】132—35除此以外,方梅还研究了位于句子中间的“呢”的功能,认为句中的“呢”是“准主位标记”。一J早期(1980年前)学者对“呢”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呢”的用法,研究方法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虚词意义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虚词在各种句式中的分布和产生的具体意义来归纳虚词万 方数据的意义、用法。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其主观性很强,往往会凭感觉下结论,所以研究得不够准确、也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就是常常将整个句子的语气与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相混同。后期的学者则更侧重于对“呢”的意义和功能的研究,研究方法也有了较大改进。这些研究在方法上呈现出以下这些特色:(1)趋精、趋细,试图将“呢”的意义和功能从整个句子的意义和功能中剥离出来,采用的方法就是删除对比法。比如邵敬敏‘16]、叶蓉‘18]、胡炳忠‘171等。(2)试图在更大的语言层面上研究“呢”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趋于立体。比如,邵敬敏¨6’、金立鑫啪J、齐沪扬[1””。35等都试图在话语、篇章的层面上研究“呢”的意义,并将之与词汇、句子层面上的研究结合起来。(3)试图运用其它新兴语言理论研究“呢”的意义、功能。比如,屈承熹Ⅲo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呢”的基本用途;张伯江心1I、方梅一1运用语法化理论分别探讨疑问句和句中的“呢”的意义。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到底是怎样的,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出现这种情况,有客观原因——“呢”十分复杂;也有主观原因——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有效。今后,我们应该拓展思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五、总结关于今后研究,笔者以为应该首先给“呢”一个准确的定位;其次要注意整个句子语气与“呢”所负载的语气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还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词汇层面研究、句子层面研究和话语(或篇章)层面研究相结合,微观的细致、全面分析与宏观的抽象概括相结合,传统的虚词意义分析方法与最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如语用学方法、功能语言学方法等)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准确。[参考文献][1]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72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9卷育出版社,2002.国语文,1981(6):416—423.[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语文,1984(5):170—175.1989.[17]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J].[4]孙锡信.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J].湖北中国语文,1989(3):76—85.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6):69—74.[18]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J].语言教学[5]冯春田.近代汉语用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与研究,1989(2):448—451.育出版社,2000.[19]叶蓉.关于非是非问句的“呢”[J].中国语文,[6]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J].语文研1994(6):93—98.究,1986(2):17—26.[20]康亮芳.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情况看疑问句[7]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句末语气词“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个助词[J].语言研究,1986(2):115—122.版,1998(4):43—49.[8]李兴亚.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21]金立鑫.关于疑问句中的“呢”[J].语言教学与[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2):112一研究,1996(4):104—109.115.[22]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9]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2):104—109.文,1994(2):129—138.[23]王海菜.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M].合肥:安[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徽教育出版社,1998.1982.[2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11]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馆,1980.1985(2):34—40.[2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12]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书馆,2002.中国社会科学,1999(2):185—199.[26]屈承熹.语用学与汉语教学——句尾虚词“呢”[13]史金生.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跟“唾”的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序[J].汉语学习,2000(5):32—35.(3):28—37.[1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J].中[27]熊仲儒.“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J].安徽师范国语文,1981(5):330—337.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114—[15]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下)[J].中116.ACommentaryReviewontheModalWord“呢(ne)”SUNRuil,LILi.hon92(1.InternationalExchangeDepartment,GuangxiUniversity,Nannlng530004,China;2.XingjianCollegeofArtsandScienc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Abstract:Theacademiccircleshavestudiedmuchaboutthemodalword“呢(Be)”fromfouraspects:itsorigin,itsdistribution,itsnatureinquestionsentences,anditsmeaning,usageandfunctions.However,allofthesestudiesarenotprofoundenough,andtheconclusionisnotsettledyet.Weshouldfirstlyposition“呢ne)”exactly,thendistinguishthenotionsof“meaning”,“usage”and“function”,andadoptacomprehensivemethodtostudyit.OnlybydoingSOcallweachieveacomprehensive,preciseandprofoundstudyon“呢(ne)”.Keywords:modalword;“呢(ne)”;studiesreview(责任编辑林芗)万 方数据语气词\"呢\"研究述评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孙瑞, 李丽虹, SUN Rui, LI Li-hong

孙瑞,SUN Rui(广西大学,国际交流处,广西,南宁,530014), 李丽虹,LI Li-hong(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14)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9(4)1次

1.方梅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1994(02)2.李兴亚 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 1986(02)

3.曹广顺 《祖堂集》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 1986(02)4.江蓝生 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 1986(02)5.冯春田 近代汉语用法研究 2000

6.孙锡信 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 1992(06)7.王力 汉语语法史 1989

8.熊仲儒 \"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 1999(01)

9.屈承熹 语用学与汉语教学--句尾虚词\"呢\"跟\"嚜\"的研究 1986(03)10.丁声树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0211.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012.王海棻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199813.张伯江 疑问句功能琐议 1997(02)14.金立鑫 关于疑问句中的\"呢\" 1996(04)

15.康亮芳 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情况看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1998(04)16.叶蓉 关于非是非问句的\"呢\" 1994(06)17.胡炳忠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 1989(02)18.邵敬敏 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 1989(03)19.陆俭明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1984(05)20.胡明扬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下) 1981(06)21.胡明扬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 1981(05)22.史金生 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 2000(05)23.袁毓林 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 1999(02)24.丁恒顺 语气词的连用 1985(02)25.朱德熙 语法讲义 198226.王力 汉语史稿 1980

27.齐沪扬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 2002

1.丁丁 非是非疑问句中的\"呢\"字分析[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10(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mdxxb-zxsh200604013.aspx授权使用:陈燕霞(wfcngxu),授权号:6d819847-2c8c-492b-bd49-9f08011a69f2

下载时间:2011年6月2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