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索认知语言学下的汉语多义词

来源:知库网
探索认知语言学下的汉语多义词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不断丰富,很多网络用语日益丰富。很多词汇都增添了一些新的释义,这使得汉语词汇的多义现象更加普遍。同时,也是更加增添了汉语多义词的复杂程度。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多义词随处可见,为初学者增加了不小的学习难度,更是为国外的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对汉语多义词进一步了解,本文重点对其基本概念以及形成途径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研究

一直以来,多义词都是认知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内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意义扩展 周祖谟认为:多义词同时具有多个意义,并彼此联系。并且,其中分为基本意义和转义。其中,转义和基本意义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这一关联在日常的词汇使用中亦是很容易发现的。 (二)多义网络

李秀明指出:多义词的引申,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系统认知以及价值判定。 (三)对多义词的语义体系以及发展方式进行探索 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多义词的语义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完善。王政红将多义词分为:词汇、词汇语法以及语法语义等。其认为借助组合搭配分析法能够将多义词的不同语义间外部联系充分揭示出来,对语义体现进行补充。

(四)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的地位与关系进行研究

王勤在多义词义项地位以及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是从义项的使用频率以及范围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常用义和非常用义等。 (五)对多义词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关于多义词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发展机制维度。例如:肖华婷结合教学实践,对多义词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进行分析。认知心理学维度。例如:李连伟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给出了放射状词汇教学法。范畴化维度。例如:王子玲认为多义现象具有范畴化特征。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多义词教学策略以及家族相似性策略等。 二、多义词

(一)多义词定义 目前,就多义词的定义来讲,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归纳起来,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一个词在不改变读音的前提下,具有两个词义或者两个以上词义,并且,词义间具有密切联系的词汇被称为多义词。 (二)多义词的特征

1、结构性。共时角度讲,多义词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通常被称为固定意义。其不会因为特殊语境才临时使用,而是已经具有结构性。例如:我们常常会在别人做了傻事时,夸他一句聪明。此时,聪明在这里是变相的讽刺。但是,其并不能被称为固定意义。当一个拥有实际意义的词,在不考虑用词对象以及使用特点时,仍拥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被称为是词语的自身意义。多义词在产生之初必定会有一个初始意义,然后,逐步演变出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临时意义在长期的约定俗成后,稳固下来的意义。初始和引申意义共同构成了多义词的词义系统。

2、网络性。多义词的网络性主要表现在:多义词的全部义项共同构建了彼此联系的意义网络。该义项网络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充分体现出来。其中,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就是家族网络中的原型,而引申义则是家族网络中的原型演化而来,演化方式或是呈现出链条式,

或是呈现出辐射式。其中,越靠近边缘,其义项越是偏离原型,更加具有抽象性。例如:打可以引申为打仗、打招呼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引申为自从等义项。 三、多义词的产生机制与途径 (一)多义词产生的根源

1、语言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语言是音和义共同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在该系统中,语义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代码,这个物质代码就是我们常说的词汇。语音则是作为词语能指,语义内容为其所指,对客观世界中的人的意识多角度、多层次的抽象化、概括化的反映,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社交中的交流需求,多义词的出现,将社交功能进一步升华,使得我们运用的语言更加地便捷。但是,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词的语音形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这一限度受到人的发音器官所约束,最多也只是可以发出几百个音节,而由这些音节变化组合的最终数量是有限的。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是复杂多变的,而且,是层出不穷的。例如:物质层面,包括:事物、运动以及现象等等。精神层面上,包括思想以及情感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思想。这些亦是需要大量的语义对其加以形容。由此可见,所指的无限性以及多样性同能指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越来越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包括两个方面:(1)构建无限的语言形式,然而,这一想法是不现实的。(2)用一种形式进行多种交际需要表达,在这一需求下,同音词以及多义词出现了。所以说,多义词是客观需求的必然选择。

2、交际需求导致词语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语言也是在逐步的发展与优化。现今使用的汉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简体字以及缩略词,这些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工具性以及经济性。多义词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并且,也充分说明了相对于新词创造,原有词汇词义延伸更加容易。一种语言的一个新词的出现,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协调过程。而在交际的过程中,较小程度的协调则是相对容易的。在很多实际情况中,现有的词汇或者词汇的引申意义就可以将事物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在构建新词。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们学习的时间,更能充分体现出表达经济性的驱动目标。另外,采用多义词就没有必要对听话者进行解释新词的具体含义,而只需要借助听者的语用能力让听者明白自身的表达思想。由此可见,词语的多义性是后天形成的,其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演变而得来的,是语用的必然结果。表达方式的有限性同事物的无限性出现矛盾激化时,人们便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词汇的原型基础上进行词汇变异,构建出新的语义,以达到实用的目的。现在使用的很多变异词义都是这样形成的。单个词已经从静态不变的典型词义载体转变成为了后续引申词义的起点,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词汇新意义以及用法产生,并且,被不断地反复使用以及推广,逐步地形成了固定模式,进而成为了该词汇的稳定引申意义。如此,多义词的数量就会更加的丰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结构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各种关系的融合与变化,亦是使得多义词更加的丰富多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