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
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 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 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
(二)文学观念变革 1、梁启超 “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 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 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 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 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 “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 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 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 “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 3、王国维
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 《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三)文学创作实绩 1、诗歌发展不大
1
2、“戏剧改良”
两条道路:一、旧剧改良;二、“文明戏”,春柳社。 3、“文界革命”——一场真正的文体革命
这时期散文广泛涉及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新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变革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反映着那一时期初步的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以及在启蒙和种族革命主题下的种种观念的更新。
代表:梁启超,“新文体”——“觉世之文”,《新民说》、《少年中国说》; 章太炎,革命派散文——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4、小说——曲折、多元发展 (1)清末:
倾向以理想与谴责并存;刊物阵地以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为主。
①主题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小说,用于图解政治理想: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②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③翻译外国小说:林译小说 (2)民初:
倾向以消遣游戏为主;刊物阵地以改革前的《小说月报》、《礼拜六》等杂志为主。
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为其常用的语词。 鸳鸯蝴蝶派,其“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其“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 因缘》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背景
1、历史渊源:梁启超、黄遵宪等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三界革命”的基础;林译小说等西方文学的译介。
2、直接背景与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忧外患;袁世凯尊孔复古;西方一战;民族工商业兴旺
(二)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定义:一场攻击封建主义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运动。 2、理论: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 (3)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双簧信”
2
(4)周作人《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平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3、创作: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刘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凤凰涅槃》。。。。。。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1、文学观念:破除传统文学的观念(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树立现代“人”的观念,倡导个性解放、民主和科学等。
2、内容: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及思想文化体系,改变文学仿古风气,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以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等启蒙思想为主题,农民、平民、新型知识分子代替王公贵族、才子佳人。
3、语言:摒除僵化的文言,白话成为文人创作的语言。
4、形式:文体大解放、大丰富。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新诗、小说革新、话剧等。
5、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成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 (四)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1、由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 (1)提倡文学革命
庞德“意象派”→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八事”
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 “进化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2)如何建设新文学:“进化论”观点,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的经验。 (3)文学反映什么内容: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的历史唯物论《什么是新文学》
2、外国作品的翻译介绍 《易卜生专号》:《娜拉》、《国民公敌》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等主旨与五四精神吻合。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及其哲学源流都先后涌入中国。
3
四、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成立时间、地点 创办刊物 发起人 文学主张 “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写实主义 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需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针砭时弊,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爱情诗 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三美” 创造社 语丝社 未名社 南国社 浅草社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五、20年代文学论争——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间的分歧与斗争
1、1919年初,与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论争 林纾写《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蔡元培应对“兼容并包” 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学衡派:1921年梅光迪、胡先啸、吴宓创办《学衡》杂志,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鲁迅《估学衡》批驳学衡派“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反对“白话文学”,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