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

来源:知库网
2012年第1期 娃才伶 No.1.2012 (总第231期) THE NORTHERN FORUM Total No.231 【史学博士论坛】 论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 展 龙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元明鼎革之际,一大批士大夫高扬儒家道论旗帜,恪守忠义观念,坚决与农民起义军为敌, 并通过“死节”这一极端方式践履了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为拯救元王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最后的努力。 然而。他们的忠义精神和死难行为并不能阻止元王朝的覆亡之势,元明嬗替的历史洪流最终淹没了他们 “我元进士,有死无二”、“虽非进士,但亦忠魂”的生命呐喊与道德呼唤。 [关键词]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国家意识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2)01—0093一o6 The Loyalty Concept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ZHAN Long (Institute of Ancient History Studies,Henan University,Henan 47500 1,China) Abstract:At the turning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the Confu— cianism.adhered to the loyalty coflcept and made up their mind to be hostile to the farmer rebels.Meanwhile l they fuliflled the loyalty concept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y death—-—-an extreme way to make a final effort in saving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Yuan Dynas・- ty.However-their loyalty spiirt and death behavior cannot prevent the dynasty from ruining.The life scream and moral call。for ex— ample,I Was a Jinshi of Yuan Dynasty and would rather die than betray it。or,although I Was not a Jinshi,I still Was loyalist,were being drowned in a sea of the history of the turning between Yuan and Ming Dynasty. Key words:In the late Yuan Dynasty;Literary intelligentsia;Loyalty concept;National consciousness 忠义观念为传统士大夫道德精神的重要内 观念,挺然抗节,秉志不回,纷纷为元廷死节效 容,亦是支配其行为方式的内在力量之一。在中 命,为挽救元王朝的历史命运做了最后努力。 国历史上,这一观念起源甚早,《论语・八佾》 自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之初,部分士大夫即以 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国语・晋语 拯救蒙元统治为己任,对元廷忠贞不渝,甚至不 九》亦云:“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 惜付出生命。其中,既有在任各级官员,也有在 但起初作为臣子并不具有竭尽愚忠的绝对义务, 野文人雅士;有荣登王榜的进士举人,也有沉沦 所谓: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 草莽的生员儒士。他们虽身份不同,地位各异, 之”[】](卷一 ・‘卫灵公"。自两宋起,在程朱理学濡染 但大都认为“忠君”是作为臣民的唯一义务和 下,忠义观念趋于浓烈, “君臣父子,定位不 生命意义的最高体现,强调忠君之德与自身生命 移”[ 卷 ,《河南程 遗书‘ 先生语五", ‘‘饿死事小,失节事 价值的统一,所谓:“道家论将忌三世,臣子报 大”[21(卷 '《河南程氏遗书。附杂 ' 等逐渐成为人伦纲常的 君惟一忠” 卷 ・《杨忠愍公墓 作", “士大夫行已立身, 重要环节而为士大夫所倡扬和皈依。元明鼎革之 惟忠与孝而已” 卷五,《饯 信寺经 曹德辅序 ;甚至将捐躯 际,一大批士大夫心系天下之兴亡,社稷之安 赴难视为忠君精神的极端体现,“士之死也,就 危,生民之否泰,高扬儒家道论旗帜,恪守忠义 义焉”_5J(卷。二一t 简舣节传", “禄位无小大,见危则 [收稿日期】2011—09—17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研究”(编号201113)阶段 性成果。 一93— 致死焉’’ 营' 城陈德 裂 序 。基于这种认识, 许多士大夫坚决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忠实维护着 元王朝的统治,通过“死节”这一极端方式践 履了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 一、“我元进士。有死无二” 元末战乱之际,进士群体的死难行为几成普 遍现象,在士大夫群体中显得颇为典型和独特。 对此,历来多有论及,如杨维桢云:“至元初盗 作,元臣大将守封疆者不以死殉,而以死节闻者 大率科举之士也。”1 7]‘ 好 春官序 ’《同治南昌府 志》载:“兵兴以来,凡死节效命,举进十、知 经学者为多。” , 守 清人赵翼亦云: “元 代不重儒术,……然末年仗节死义者,乃多在进 =i:出身之人。”并据《元史》列出余阙、台哈布 哈(泰不华)、李齐、李黼、郭嘉、王士元、赵 旌、孙捣、周镗、聂炳、刘耕孙、绰罗(丑 )、彭庭坚、布延布哈(普颜不花)、伊噜布 哈(月鲁不花)、穆尔古苏(迈里古思)等16 人。 。“ 术 难者多 ’条 可见,死难进士群体的存 在,确乎是元末农民战争期间一个令人瞩目的现 象 ,据桂栖鹏先生统计,其间死难进士共有42 名 。 ” ,但仅列出了进士姓名,且对张桓、 布景范等人的记载存在疏漏。兹以此为基础,进 一步补充为62人。兹按死难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至正十一年(1351年)死难3人:李黼, 颍州人,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官江州路 总管…‘ , 。傅常,铅山人,至正八年 (1348年)进士,官余姚州判官 l( “ 。解子 元,古水人,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上, 官至校书郎 l【 。 至止十二年(1352年)死难12人:泰不 华,蒙占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 台州路达鲁花赤‘ 。茌。 。’ 泰 华 ;丑间,色目人, 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安陆知府 传”。 朱倬,新城人,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官 遂安县尹 ‘拄 , 。舒泰,奉新人,至正五年 (1345年)进士,官分宜县丞 ‘茜。。 ' 物 。普元 理,高昌人,至正十一年(1351年)进士,官 行省参政 ‘ :二 普儿理传 。铁德刚,至顺元年 (1330年)进士,官浙东防御元帅… 挽铁德 " 孙搦,曹州人,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官 济宁路录事 ‘《孙 传》)。黄绍,临川1人,至正八年 (1348年)进士,官靖安县尹川‘ ㈨。李廉, 安富人,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官信丰县 尹 枷 达海,蒙古人,至正间进: ,官永嘉 县丞 ‘ 崩铷㈨。裴梦霆,清江人,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进士,官江浙路儒学提 举 。 ㈣, 举鼢 。逯鲁曾,修武人,至顺元年 (1330年),官至淮东宣慰使 1] 。 94...——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死难3人:李齐, 广平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官高邮知 府 一 ’ ㈣。赵琏,临颍人,至治元年 (1321年)进士,官参知政事。。‘ ' 赵琏㈨。黎 应物,临江人,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官 章浦尹 。『‘ 。 至正_卜四年(1353年)死难3入:程养全, 德兴人,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官铅山州 判官 ‘ 。彭庭坚,温州人,至正五年(公 元1345年)进士,官至宣慰司副都元 帅 ’‘卷 ’ 庭‘ 传 。石普,徐州人,至正扛年 (1345年)进: ,官山东义兵万户…‘《“ 至正十五年(1354年)死难3人:刘耕孙, 茶陵人,至顺元年(1330年)进士,官宁国路 推官 ‘ ’ 刘耕孙传 。汪泽民,婺源人,延裕 年(131 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 .胡 善,绍兴人,泰定进士,官至松江儒学教 授 ‘ ‘卷=‘。’ 胡善传 。 至正十七年(1356年)死难者1人::E士 元,恩州人,泰定四年(1327年)进土,官浚 【J知 1.1 ¨] 卷一九哪' 王士元传"。 至正十八年(1357年)死难7人:余阙, 色目人,庐州人,元统元年(1 333年)进十:, 官淮南行省左丞。 一 ' 余 ㈨。郭嘉,濮阳人, 泰定四年(1327年)进土,官至广宁路总 管川‘ , 郭 传 。帖谟补化,蒙古人,至 二 年(1342年)进士,官至淮西都元帅府都 事 ‘ = 。迈里古思,西夏人,至正十四年 (1354年)进上,官至行枢秘院判 官 ‘苷二 ・ 饺 。侯列篪,色目人,高昌 人,至顺元年(1330年)进士,官潮阳县达鲁 花赤 ‘ 一 。杨惠,洛阳人,泰定四年(1327 年)进士,官浙东廉访使 杨 传 。海鲁 ] ,参谋 1]‘卷一九六, 获独步丁传 。 至正二十二年(1361年)死难2人:普颜 不花,益都蒙古人,至正五年(1345年)进士, 官山东行省平章 巷Ⅲ 瞥颜 ㈨。马合谋,回 同人,至正问进士,官郎中 ‘巷。。 料 。 至正二十三年(1362年)死难2人:燮理 翰,成都蒙古人,官云南儒学提举 ‘卷 。陈 高,平阳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官 庆元路录事 ‘ 一 ’ 一 "。 至正二十七年(1362年)死难1人:获独 步丁,色目人,至顺元年(1330年)进士,官 广东廉访佥事 ‘卷。 。九 ,《获独步 传 。 至正二十八年(1362年)死难2人:张翱, 至正十七年(135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 书 ,州 藤志 陈祖仁,汴梁人,至正l_二 年(1342年)进士,翰林学士 ‘ 几 ' 陈 : 死难时间不详者21人:月鲁不花,绍兴蒙 古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官II1南道廉 访使 (卷一 五,《月鲁不花传》)。冯文举,成都人,官云 南儒学正提举 ]‘卷六 。郭景杞,新都人,官益 源州同知[17]‘卷二三二,《郭景杞传》]。胡斗元,靖安人,至 正进士,官鳌溪书院山长 ‘卷二三 。普达世理, 色目人,岳州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 官湖广行省参政㈣‘卷 三 t 普达世理传》)。吉雅谟丁, 回回人,至正十七年(1357年)进士,官佥都 元帅[35](卷一 ,《题马元德伯仲诗后》)。塔不台,色目人,聊 城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官襄阳达鲁 花赤…‘卷一九 ' 塔不台传》)。聂炳,江夏人,元统元年 (1333年)进士,官荆门知州 卷一九五,《聂炳传》。雷 杭,建安人,元统元年,官潮阳县尹 英 志"。 傅常,铅山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 官余姚判官 ”】‘卷 八,《职官志 。明安达尔,曹州色 目人,元统元年(1333年),官潜江县达鲁花 赤 (卷一九五,《雌 尔传》)。汤源,湘乡人,至治元年 (1333年)进士,信州路同知 ‘卷 , 物》)。王 铨,安仁人,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官温 州路总管 圳‘卷 。周镗,浏阳人,泰定四年 (1327年),官四川儒学提举 ‘卷一九五,《周镗传”。穆 鲁丁,色目人,官集庆 ‘卷一九六, 获独步 传"。唐元 嘉,兰溪人,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官 仁和县丞 ]‘卷九,《 传》)。文允中,成都人,至正 十一年(1351年)进士,官至四川儒学提 举 ] 。布景范,新都人,至正进士,官至良 州同知 ]‘卷五。 。潘炎,扶沟人,官至襄城县 尹 ‘卷 乜 人物"。韩准,沛县人,年二十登进士, 官江西行省左丞 ] 卷一 。,《忠节》)。王瑞,临淮人, 官房 卜I知 卜I ‘卷一 ・《人物志"。 以上所列60人,自然不是农民战争期间死 难的全部进士,但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群体在这 一时期的基本政治倾向,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践履 了忠义观念。这些人中,一些为在任官员,他们 或因守土,或因征讨,或因出使,而被杀或自 杀;一些人虽离职在野,却为保全名节而为元死 命。 (一)因守土而死者。 1元亡之时,“守土 臣仗节死者甚众”[28j‘ ’ '“ 传”,也包括许多 进土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在死难进士中所占数量 较多。例如,刘耕孙,字存吾,守宁国,城陷被 害 “] 卷 一时 路推官刘君墓志铭 。余阙,字廷心,守安 庆,誓以死报国,尝谓:“男儿生则为韦孝宽, 死则为张巡、许远,不可为不义屈意。”至城 陷,自刭沉水死 ‘卷一・ 余廷。传 。李黼,字子威, 守江州。抵御徐寿辉军,坚守孤城,城陷被执, 不屈被杀, “可谓仁义之勇矣”l 4 5_‘卷 t《李 死节歌”。 丑闾,字时中,守安陆。城破,不肯屈从,且 日:“吾守土臣,宁从汝贼乎?”【Ir‘卷一九 ,《明安这尔传》 普颜不花,守益都。至正中任江西行省郎中,陈 友凉兵兴,守城有功。江西儒士周震霆作诗赞 日:“近时有客湖上归,能话郎中身许国。朝廷 取士数十年,谁谓书生无寸策。江州李侯死可 书,郎中百战全洪都。昔年廷对俱第一,鸾凤固 与群飞殊。当其练兵首陈义,谓贼南征非所 忌。”[45]‘卷。-・ 布 副使政绩歌》 后以山东行省守御益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兵压境,城陷被 执,日: “我元朝进士,官至极品,臣各为其 主。’’不屈死 ‘卷-_九 ,《普颜不花传》)。此外,聂炳,守 荆门;赵琏,守泰州;郭嘉,守上都;李齐,守 高邮;彭庭坚,守建宁;李廉,守信丰;帖谟补 化,守安庆;明安达尔,守潜江;达海,守永 嘉;杨惠,守婺州;朱卓,守遂安,凡此等等, 皆因守土而死N-。对于这些进士,明初学者殷奎 称赞说:“国家科举得人之盛,无愧前古,其魁 天下者,又多贞亮死节之臣。自用兵以来,若 黼之死江州,余阙之死安庆,李齐之死高邮,其 行事声迹,炳焕峻烈,至今焯焯在人耳 目!’’[46](卷一,《送昆山教谕陶先生去官诗序》 (二)因征讨而死者。此类情况以蒙古人、 色目人为多,其中原因盖与元代各族进士能够统 兵者多为蒙古、色目人有关。如塔不台,出征运 饷至汝、毫,遭敌,被支解。普达世理与徐寿辉 部战,兵溃,一门尽死 ‘卷。- 。-’《普 世理传》)。迈里 古思(汉名吴善卿),至正十八年(1358年) 出讨方国珍,被谋害 ‘卷二= ,《 侯进公墓志铭》]。逯鲁 曾,至正十二年(1352年)统所募两淮盐丁, 讨徐州红巾军芝麻李,死于军中 ]‘卷 。石普, 至正十四年(1354年)以枢密院都事从右丞相 脱脱出征张士诚,奋战而死 ‘卷一九 , 石普传"。唐 元嘉,从丞相答剌罕出征集庆,兵败被执,不屈 死t401‘卷九t 忠义传》)。 (三)因出使而死者。农民战争期间,为消 弭祸乱,分化义军,元廷时常遣官出使群雄。这 些使臣时常由于群雄反复而遭杀害,其中也有出 身进士者。如马合谋,至正二十二年(I362 年),从户部尚书张昶以江西省平章衔授朱元 璋,朱不受,马合谋出言抗对,被杀 《剌蝴 》)。 李齐,至正十三年(1353年)受命招抚张士诚, 被执,士诚迫其跪,齐叱之日:“吾膝如铁,岂 肯为贼屈?”遂被杀 ‘ 李齐传"。赵琏,至正十三 年(1353年),受命处理张士诚投降事,张士诚 杀之复叛 ‘卷一 , 赵琏传"。孙掇,至正十五年 (1355年),元廷以副使招降张士诚,被执 杀 “](I--AN,《孙蠕传》)。 (四)无官守义而死者。如果说在任官员为 国殉职是一种义务,亦合乎情理,那么作为辞官 归隐的士大夫仍“殉节”而死,则完全是为了 保全名节,最高程度上践行了忠义观念。如汪泽 民,字叔志,号堪老真逸 l(崔二 。至正初以礼部 尚书致仕,居宣州,以读书授徒自娱。十六年, 蕲黄义军来犯,泽民日:“我虽无官守,故受国 一95— 厚恩,临危爱死,非臣子节。”城陷被执,不屈 死川‘栏。 ’ 》)。宋濂赞云: “夫自壬辰之乱, 四方瓦解,其能执节不回者,往往于学士大夫见 之。如余阙之死于舒,李黼之死于江,尤号杰然 者也。有如先生无城郭封疆之守,或保身于山 泽,君子亦未必深议之。先生不以仕止为间,孜 孜思卫斯民于危亡之际,遂及于难,非事君无二 心者能之乎?” ‘ , 眦 种道 》 以其与余阙、 李黼相比,更进一步肯定了无官而死者的高风亮 节。另如陈高,至正十六年(1356年)辞官归 平阳,至正末,明军陷两浙,浮海谒河南王扩廓 帖木儿,陈天下之安危。未几卒 ‘《陈 :先 墓志铭》]。 裴梦霆,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进士,未赴 职。次年(1352年)兵兴,集义兵抗御,未几 卒 ‘卷“。’ 表 。潘炎,曾任襄城县尹,免官归 扶沟。红巾军陷城,遣人辟为学士,不从,触柱 死 ‘卷 ’《 。获独步丁及其兄穆鲁丁、弟海 鲁丁,闲居福州。至正二十七年(1371年),明 军下福州,获独步定日:“吾兄弟三人,皆忝进 士,受国恩四十年。今虽无官守,然大节所在, 其可辱乎!”并投井死 ‘卷。。。 , 获独步 传 。韩准, 字公衡,任江西行省参政。陈友谅破隆兴,不 帽,日:“此吾所受于君者,并取吾首去。”寻 死 44 榜。 。’ 忠 二》】。 总体来看,虽然有一些进士在农民战争期间 依违不定,甚而败降奔窜,但坚决维护元朝统治 仍是进士群体的基本立场。作为士大夫中的精英 分子,进士群体视自己登科为国家所赐予的莫大 恩宠和荣耀,在肩负重要职业之时,同时也担当 了更为沉重的道德压力。因此,在国家多故之 际,进士身份使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历史使命感,而选择死节效命也成为他们感 恩图报的主要乃至唯一途径。盖因如此,死难进 士在临难之时,总会高呼:“我元进士,有死无 二” ‘ 。。。一' 史举传¨。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朝后 期恢复和推行科举制度,确乎发挥了重要作用, 诚如周霆震所言: “今世变滔滔,毅然左冲右 溃,而不可夺者,悉由进士中来。我朝进士得贤 之盛,司徒之善于用人也,而进士之不负朝廷也 必矣。 送吴县雁赴江 省掾并序 赵翼亦说: “诸人可 谓不负科名者哉!而国家设科取士,亦不徒 矣 |(巷。・“ 难眷多进 条 实为确论。 二、“虽非进士,但亦忠魂” 除了进士群体外,以其他身份死难的士大夫 更是不胜枚举,李士瞻有言: “本朝自立国以 来,仁义忠孝之道陶濡百年,士大夫以名节自立 者风满天下。兵兴十年余,仗节死义之人固不为 少” ‘绉 越 。这从《元史・忠义传》、 《新元史・忠义传》、《元史类编・忠义传》所载 96一 诸传略可窥知。王逢在《梧溪集・杭城陈德全 <架阁录>序》亦曾列出至正十一年(1351年) 臣属大小死节者凡l3人,王侯以下凡9人,其 中蒙古人12人,汉人l0人。但即使如此,见诸 史册者不过是死难士大夫中的极少数,且由于元 末多数史籍出自汉族士大夫之手,故其中所载也 以汉族士大夫为主,而有关蒙古、色目人的记载 仅限于声名较高者,数量较少。大体上,死难的 非进士身份的士大夫亦主要包括在任的官员和在 野的士人两类。 (一)在任官员。如吴讷,字克敏,休宁 (今属安徽)人。少能诗。至正末,授建德路判 官,守徽州。明兵至,战败自杀 l(巷 肌,《 物》]。 刘焘孙,字长吾,茶陵(今属湖南)人。至元 初,署常宁州儒学。红巾兵起,常宁陷,焘孙大 骂日:“贼狗奴,我天子诸生,受国名爵,义当 死报国,死吾所也。”遂遇害 ‘卷==一, 刘焘孙传"。黄 翊,字孟翔。通《春秋》,工于诗文。辟大府 掾。蕲、黄兵兴,强之出仕,黄翊骂日:“死狗 奴!我死即死,其能官于贼耶。”不屈被 杀 ‘卷‘ ' 吊 。史"。夏培,字希政,湘阴(今属湖 南)人。博学笃行,以气节自负。领乡荐,历 湖广行省都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屡为乱 兵所胁,愤懑自经 卷 -《夏培 。赵宏毅,字 仁卿,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官至大乐署令 明兵入京城,叹日: “忠臣不二君,烈女不二 夫。我今力不能救社稷,但有一死报国耳。”自 缢死 ‘ _ , 毅传"。总体来看,此类士大夫载 于史册者较多,如邓可贤、陈元善、陈训、林梦 正、汪伯正、邢飞翰、周冕、堇晖、丁好礼、曾 止善、星吉、叶景仁、梅实、樊执敬等人,皆为 死难的在任官员。 (二)在野士人。例如,郑玉,至正中隐居 师山精舍,以著书为事。除翰林院待制,辞疾不 起 附 先牛郑 状 。明兵入徽州,劝其投降, 郑玉回答说:“吾岂事二姓者?昔元朝授以隆, 赐命之显秩,尚辞不出,今何出耶?”抗辞甚 厉,申明:“人言食人之食则死其事,未食其食 奚死?……吾初欲伉慨杀身以敦风化,既不获遂 志,今将从容就死以全节义耳。”遂自经 死 《 郑公行状"。张岩起,字傅霖,汾州 (今山西省汾阳市)人。累举不中,以荐征为国 子助教。寻免归。汾州陷落,与妻赴井 死川‘卷一 ’ 岩起传¨。王佐,字符辅,晋宁(今山 西I临汾)人。居上都,教授里巷。义军至,不 屈死 卷。。几 ,《 佐传"。黄复圭,字均端,安仁 (今属江西)人。以诗呜于时。后陷于贼,圭 日:“心可灭,吾心之正气不可灭也。”终被杀 ( 一-《黄复 传》)。吴德新,字止善,建昌(今江 西南城)人。工医。义军至,迫其降,德新厉 声日:“我生为皇元人,死作皇元鬼,誓不从尔 贼!’’遂被害 ‘卷一九 ’‘吴德新传 。乔彝,字仲常, 晋宁人。以节守名于时。至正十八年(1358 年),晋宁陷,赴井死 ‘卷一九 ' 乔彝传"。卞深,大 名(今属河北)人,游学京师,补国子生。至 正十二年(1352年),被义军擒。劝其降,琛骂 日:“我国子生,视汝逆贼,真狗彘也!吾宁义 死,不从贼生。”被杀 ‘卷 。三。,‘卞琛传"。潘伯修, 字省中,黄岩(今属浙江)人。屡试不举,遂 隐居教授,以著书自娱。方国珍寇海上,伯修挺 身力争日: “倡乱者,国珍尔!吾民无罪也。” 国珍怒,沉死海中 ‘卷 ’ 潘伯惨传"。曹彦可,毫 州(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一年(1351年), 红巾军破亳州,命其写旗,不从,日: “我儒 者,知有父母,宁死耳,岂为汝写旗耶?”遂见 害… 卷一 , 曹彦 传 。另如魏中立、章善、陈元 善、杨椿、陈无吝、赵元隆、堵简、李冕、张正 蒙、陈无吝等,皆死难在野士人,他们纯粹是为 了保全节义而死的。 较之进士群体,非进士身份的士大夫无疑少 了些许“荣誉感”,政治地位也并不比出身进士 者显要,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为元死难的坚定信 念。如曾任江浙行省照磨的陈训死难前曾说: “吾虽位卑,尝为王臣,义不可辱。”[171‘‘陈 。‘传’ 龙 溪儒士陈元善面对义兵亦说:“吾所畏者义,不 畏者死。”[J7] 卷二。_二,《陈元善传》’宋濂在吊念死难府掾黄 奕时说: 呜呼!事君竭忠,固以死继之,然亦视其位 之何如耳。当是时,统制阃外者宜死之,专城而 居者宜死之,荷戈御侮者宜死之,然皆未尝死; 君以一府掾之微,可以不死也。即不死,物议当 不及,乃能嗔目骂贼,视死如归,使其当前三者 之任,其激扬奋厉,足以有为可知矣 ](《 》)。 从表面上看,宋濂认为,士大夫忠君死难应 视职位之高低,身份之显卑,作为一个地位卑微 的府掾可以选择不死,由此也不会引起人们的 “物议”。然而,言语间却暗含着对“宜死不死” 者的藐视和对“不死而死”者的崇敬之意。而 正是这种基于“夫人臣尽忠,事君之常 经”[ ]‘卷二五,‘吊忠 》 的道德评判和议论,使一大批 恪守忠义观念的士大夫陷入了道德的困境;最 终,道德的力量战胜了生命的意义,他们选择了 蹈死赴难的惨烈壮举。 三、“君子知大义。效死以报国” 元末兵兴后,虽然有大量朝廷官员或望风奔 溃 ‘初集卷 九,《忠介公泰不华",或战败投降, “为臣辱 国,为将辱师,败降奔窜,不可胜计,甚者含垢 忍耻、偷生冒荣以为得志,求其忠义英烈千百之 中莫克什一。” ‘卷一 ’《忠烈》 但是,以死难进士为 代表的士大夫所表现出的对元王朝的忠诚,在当 时统治阶级内部仍然是相当突出的,他们不仅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忠义观念,亦通过参与镇 压和抵抗农民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蒙元王朝的 覆亡,成为元王朝所依靠的中坚力量。例如,余 阙“独守孤城逾六年,小大二百余战,未尝败 北”[ ]‘卷一,‘余 心传”,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迈 里古思被害后,其同年陈高悲其死,作诗云: “命殒艰危El,人推节义雄。……万里长城坏, 东南保障空’’[2o1‘卷六'‘阏故同年吴善卿书悲伤赋十二二韵"。可见, 迈里古思对保卫东南疆土的作用甚大。同时,死 难士大夫的无畏精神鼓舞了朝野上下,成为许多 士大夫效法的榜样和继续战斗的精神力量,诸如 李黼、余阙、泰不华、普颜不花、李齐等人,一 时间成为士大夫颂扬的“英雄模范”,一定程度 上发挥了垂训天下,树立纲常,扶植名教的作 用,所谓: “褒忠义在天之灵,激死生为臣之 劝’’[53]‘卷七, 重建岳鄂王裥寺疏》)。 应该说,元末士大夫之所以坚守忠义观念, 持节不移,既有深刻的心理依据,也有广泛的现 实因素。一方面,元中期以来推行汉法,崇尚儒 术的策略,使包括汉人、南人在内的汉族士大夫 的“夷夏”观念日渐淡薄,他们开始打破民族 之畛域,认同并接受了蒙元政权的合法性、权威 性和正统性。所以,在群雄林立之时,许多汉族 士大夫表现出与群雄势不两立的姿态,面对起义 军威胁和劝诱,至死不渝,多人直言: “我即 死,岂能官于贼耶”?l l7_‘《黄翊传》 “我书生也,不 能为国讨贼,反附之乎”? ‘卷 |二'《刘“ 传 ’“尔伪 也,我何以降”?㈣ 卷 二二’《林梦 传》’“吾为元臣,义 当死’’ 卷 三三 ' 张正蒙传 ;“我岂从贼者”? ‘ 潘炎传 可以说,汉族士大夫的死难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超 越族群藩篱的现象,他们用最极端、最彻底的方 式诠释了传统忠义观念的深刻蕴意,印证了元末 汉族士大夫民族认同意识日渐泛起和高涨的客观 历史事实。对于以蒙古人和色目人为主体的少数 民族士大夫而言,经过中原儒家文化的长期熏 陶,忠义观念已深入其内心深处,并化为实际行 动的指南,正如死难前的拜住所言:“今吾生长 中原,读书国学,可不知大义乎?与其苟生,不 女口死。’’ ‘卷二三二・ 拜住传’ 另一方面,作为官学的程朱理学以哲理化的 形式,将忠义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元末士 大夫在农民战争期间纷纷死节效命,亦与程朱理 学教育、浸润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秉承宋儒所倡 导的忠孝节义观念,将忠君报国视为臣子的第一 要义,“纲常乃国家之大本,忠义为人事之先 猷” ‘遣文卷三肭 相乞 文天祥『由表》],甚至认为忠君之义 的极端体现就是杀身。这种意识,从士大夫在死 难之前的呼声中可窥一二,如朱春云:“吾当以 死报国” ” 朱春传";陈谦云: “吾虽位卑,尝为 ...——97....—— 王臣,义不可辱 17)‘ 陈谦传 ;邓祖胜云: “吾受 封疆之寄,分当效死报国”Ⅲ ’ 祖 传";至顺元年 进士刘耕孙则云:“吾委质为臣,誓与此城同死 生” ‘ , 宁 路推删 圭:铭 。言语之中,莫不透 露出忠君报国的豪情壮志,真所谓:“寸刃在手 顾不惜,一死却了君亲恩”5d J‘ 自决";“丈夫有志 崇名节,莫使行藏愧此身 ‘ ,情 省郎中 刘 。 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主要指前期),士大 夫除了伏节死难、组织“义兵”外,也有人通 过积极入仕、贡献筹谋、提供财物援助等方式效 忠元廷。对于这种政治动向,可从两个方面予以 解释:从思想层面来看,阶级冲突的空前加剧激 发了他们内心的君臣大义和忠义观念,在一定时 期内.对农民起义军的仇视和对蒙元政权的忠诚 是其基本的思想倾向;而与此同时, “夷夏观 念”和“民族意识”却随着民族认同意识的强 化而渐趋淡薄 从政治层面来看,土大夫的政治 态度取决于他们的阶级利益。所以,在元末农民 战争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必须站在兀 朝统治者的立场上与农民起义军进行对抗,这从 …个侧面反映_『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 盾。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在元王朝即将灭 亡之时,士大夫仍然为元卖命,实际上是一种保 守、顽固、愚昧和迂腐的行为。历史表明,他们 的忠义精神和死难行为并不能阻止元王朝的覆亡 之势,元明嬗替的历史洪流最终淹没了他们 “我元进上,有死无二”、“虽非进士,但亦忠 魂”的生命呐喊与道德呼唤。 [参考 文 献] l1 J沦语[M J.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程颢,程颐.= 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3]张 .可闲老人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刘f:l本.羽庭集[M].同治求是斋本. [5]林弼林瓒州集[M].四库明人文集丛刊本. [6]王逢.梧溪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杨维桢.铁崖先生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J许应蝾.同治南昌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l996 f 9]赵翼.廿二史#Lit ̄l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l0]桂栖鹏.元代进士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11 J宋濂,等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 98一 [13 J王时槐.万历吉安府志[M].El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 刊本. [14]谢曼.雍正江西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I5]黄文蒋.正德新城县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16]范涞.万历新修南昌府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本. [17]柯劭忘.新元史[M].上海:开明书店,1935. [18]董天赐.嘉靖赣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19]王瓒.弘治温州府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2O]徐颢.临江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 [21]权衡.庚申外史[M].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1991 [22]管大勋.隆庆临江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23]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4]宋濂.文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陈勉.弘治桐城县志[M].明弘治三年(1490年)刻本. 26]杨维桢.东维子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8]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9]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0 周季凤正德云南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 [31]陈高.不系舟渔集[M].1928年敬乡楼丛书本. [32]解缙.永乐大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3]李贤.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穆彰阿.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5]戴良.九灵山房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37]张元扦.万历绍兴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补刊本. f38]薛纲.嘉靖湖广通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补刊本. [39]陈策正德饶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补刊本. [40]应廷育.金华先民传l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41]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虞怀忠.万历四川总志f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f43]邹守愚.嘉靖河南通志[M].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补刊奉. [44]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5]周霆震.石初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李士瞻.经济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王袜.王忠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郑玉.师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O]汪克宽.环谷集[M].清庐江刘氏远碧楼刻本. [51]顾嗣立.元诗选[c].北京:中华书局,1987. [5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3]郑元祜.侨吴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54]_f翰.友石山人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张晓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