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第二自然段描写杨梅树的词句。
教学准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 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
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
生:“豆腐”的“腐”字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比较容易读错。
生:我认为“触到”这个词有些难读,“触”是翘舌音,很容易读错。
(生一边汇报,师一边在这些词下画横线)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不错。我们把画横线的词语多读几遍(生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大家读得不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齐)共有六个自然段。
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
(当老师请了一行同学时,没有被请到的同学发出了失望的叹气声)
师:没关系,没被请到的同学先仔细听,如果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你读得比他好,待会儿老师再请你读。
(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
生:我认为这一行同学中,阮杨同学朗读得很流利
生:饶倩同学今天的朗读又流利又大声,进步非常大。
生:我觉得陈香伶和王妍的朗读还不够流利,有回读的情况,今后要多练习。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很准确。现在,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选段个别读,师根据生回答板书)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 (4)
果 色 (5)
味 (6)
二.细读,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四季常绿”这个词,它指的是树木的枝条四季都是绿的。
生:请问大家,“贪婪”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为什么用来形容杨梅?
师:你真会提问。“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
生:“贪婪”的意思是贪心,不知满足。
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
生:不是的。读了这个词,我就感觉到杨梅树喝饱了春天的甘露,要快快长大。
师:你想得可真好呀!
生:请问大家,“甘露”是什么意思?
生:我能解答这个问题。“甘露”是指甘甜的糖浆。
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生:(齐)春雨。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
生:我读懂了“一片片”,通过这个词,说明杨梅树的枝叶长得很茂盛。
生:我读懂了“狭长”,指又细又长的叶子。
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
(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
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
(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了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生:“伸展”、“吮吸”、“欢笑”这些词都是用来写人的,为什么课文用来写杨梅树?
师:问得好!在这里作者就是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在他眼里,这一棵棵杨梅树多像一个个树娃娃呀!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些树娃娃在干什么?它们会怎么说,怎么笑呢?
(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
生: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
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读完后大家一定发现了,第一句简单些,第二句具体些。你能比较一下,第二句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生:第一句只是写杨梅果“生着小刺”,第二句是写“遍
身生着小刺”,多了“遍身”这个词,说明小刺长满了杨
生:第一句没有写杨梅果的大小,第二句写了“和桂圆一样大小”,一读就知道杨梅的大小。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第一句说杨梅“是圆的”,第二句说的是“杨梅圆圆的”强调了杨梅特别圆。
师:对!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
生:我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
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
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全身长满了小刺。
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杨梅果身上的小刺和一般的刺有什么不同?
生:一般的刺我们摸起来总感到粗糙,很扎手。可杨梅果的小刺是软的、平滑细腻的。
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
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
第二课时
3.学习五、六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杨梅树的可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可爱的杨梅果。
(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
师:这就是故乡的杨梅果。杨梅果是什么颜色的?
生:(齐)红色!
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
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
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
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
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
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
生:老师,“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一句中“染满”可以换成“沾满”吗?
师: “染满”是怎么一回事呢?“染”是本课的生字。古时候的人是这样来染东西的(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把一个大容器装上水(写“ 氵”),加入树叶、花瓣这些有颜色的植物(写“木”),放在火上煮。“九”在这不表示“九天”而是表示很久。这样得出来的汁水就可以用来染布了。白布经过染色,颜色能保持很久。联系这个字的意思想一想,能明白这个问题吗?
生:我知道了。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媒体出示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用了这样一组词来描写杨梅果颜色的变化。
(师给关联词加点:先是……然后……最后……)
师:老师这有几个练习,请大家试着用这几个词说话,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屏幕出现练习,生自由练说,然后汇报。)
1.小蝌蚪先是 ,随后 ,最后 。
2.白荷花开花了,先是 ,随后 ,最后 。
3. 先是 ,随后 ,最后 。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
“甜津津”的意思吗?
生:“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生: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
生: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
生: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
生:应该是甜中带酸。熟透了的杨梅主要是甜的,但还有一点酸,因为它实在是太甜了,所以就不觉得酸了。
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5.学习一、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重点段落是4、5、6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1、3自然段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师:在写树和写果的段落之间,有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生:这个自然段把树和果联系起来,从树写到了果,是个过渡段。
师:不错。看看“挂满”这个词,想象一下,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好象看到了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杨梅果,数也数不清。
生:我还看到这些杨梅果长得十分饱满,都沉甸甸地挂在
枝头。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作者先写了树,再写了果,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我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课文)
生:不能。因为作者是按照树木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所以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教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时常注意渗透写作技法的传授,将会使学生受益非浅。
课题换成“我爱杨梅”?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故乡的”
这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作者故乡的杨梅,所以这两个字不能省。
师:说得有点道理。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自己故乡
的杨梅写得这么好、这么美?
生:作者从小在故乡长大,十分熟悉和喜爱杨梅。
生:杨梅就象他故乡的一位老朋友,伴随着他长大,因此他说起故乡会想起杨梅,看到杨梅也会想起故乡。
生: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对呀,作者不但爱故乡的杨梅,更爱自己的故乡。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杨梅,赞美的是杨梅,就是要通过杨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师板书)
师:作者借的是什么物?(生齐:杨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生齐:热爱故乡的感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块儿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可见,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不仅不能省,而且在全文
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美丽的故乡广西素有“水果之乡”的美名,你知道我们广西都盛产哪些水果吗?
(生:有沙田柚、香蕉、马蹄等。)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沙田柚,我们就来写写它,好吗?
(把一个剥开了的沙田柚和一个完整的沙田柚,通过投影仪展示到屏幕上)
师:请一、二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外表、形状,三、四、五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味道,动笔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生仔细进行观察,之后动笔写,师巡堂指导,生写完后,每组派几个代表上讲台汇报,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说明
生词的教学不应平均用力,本课采用学生自读自评的形式,确定字音教学难点,并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自读,达成目标。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朗读之后的互相评价,既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训练学生的听读辨析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地读书,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质疑、解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充分的体现。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而生疑,疑而能问,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质疑解疑,交流协作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先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义,再放到句子中进一步感悟,才能真正读懂词句。
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迁移应用。
梅果的全身,让我知道了这些小刺特别多。
此处是教学的难点,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把杨梅树说成“树娃娃”,这一点拨,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比较”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手段。只有比较,才能促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杨梅果的特点,体会到了叠词的妙用,体会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采用引读,目的有二:1.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提示作者的观察方法。为指导小练笔做好铺垫。
师:(板书“甜津津”)看看“津”字的结构,你能想到又进行了一次积累、迁移、运用训练。花不了多少时间,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却有很大的作用。
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生字,形象、生动,有效突破字义的难点。
仍然进行迁移运用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练习的设计有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
顺序不能颠倒。
生:而且课文是先写春天的杨梅树,再写夏天的杨梅果,也可以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不能颠倒。
师:整篇课文都是写作者“爱杨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
“迁移、运用”的教学思想,促使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给学生“练”的机会。
只那么“一句”点拨,学生又领悟到写作的一种方法。
通过想象,“挂满”一词的理解形象多了!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3)
形 (4)
果 色 (5)
味 (6)
此处教学,精心设问!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最后回归到有感情地朗读,力求使思想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按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而是另辟蹊径,采用变序法,先教学2、4、5、6自然段,最后抓过渡段,带出第一段,篇末点题,通过讨论、辨析、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挤出时间让学生动笔习作,体现精讲多练。
附:学生作文
沙田柚是广西的特产,它和小朋友的脑袋一般大小,一头大一头小,样子有点象葫芦。它穿着一件美丽的黄外套,摸起来麻麻的。它的皮很厚,你不用点劲休想把它剥开。当你好不容易剥开它的表皮,你会发现它下面竟是软软的象棉花一样的东西,再撕开它,一个圆球形的果实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它由十几片果肉组成,跟我们平常吃的桔子有点像。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每片果肉就象一把小梳子。你不要以为“小梳子”可以直接吃了,一定要剥下“梳子”外面的那层皮。我记得姑姑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次,她送了一个沙田柚给北京的好朋友,结果,那位阿姨打电话来说,柚子又苦又涩,一点儿也不好吃!姑姑大吃一惊,一问,才知道,阿姨把柚子当成了“大桔子”,连皮一块吃下去,怎么会好吃呢?沙田柚的肉一丝丝紧挨着,洁白透明,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难怪驰名中外呢!
[课后总评]
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以下语文思想: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并以多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致,让学生喜欢读,乐意读。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感悟语言文字;接着让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最后,也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真正达到受感染、受熏陶、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效果。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教学中,我把本文当成一篇范文,把“写”立为“读”的最终目标,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写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感悟和诵读,达到积累的目的,为写作埋下伏笔。在课后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帮助学生进行迁移,使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自己熟悉的事物。真正发挥了课文“范文”的作用,也使阅读和写作得以紧密结合。
3.想象说话、巧破难点。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此,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设置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这一教学环节,我先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最后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课文语言内化,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了拟人的手法,进一步体会到杨梅树、杨梅果的美丽、可爱,这样,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
4.基础扎实、训练到位。语文课的学习,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理解、积累是基础,为此,我运用字理识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解词。如在教学“染满”一词时,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在教学“狭长”一词时,学生对该词把握不准,我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学生从中辨析出“狭长的叶子”使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很形象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