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追诉期限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的时间限制,根据刑法规定,不同刑罚的最高限度决定了追诉期限的长短。同时,逃避侦查或审判以及被害人提出控告等情况可以延长或中断追诉期限。因此,公诉案件在刑事案件中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
法律分析
刑事追诉期规定主要来源于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的计算与中断】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因此,公诉案件属于刑事案件,是有追诉期限制的。
拓展延伸
公诉案件的追诉期限是多久?
公诉案件的追诉期限是指在特定法律规定下,对于某些刑事犯罪行为,公诉机关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起公诉的期限。具体追诉期限的长短取决于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国家。在中国刑法中,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追诉期限一般为3年、5年或无限期。对于严重犯罪如谋杀、强奸等,追诉期限一般为无限期,即不受时间限制。而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如轻伤、盗窃等,追诉期限则相对较短。追诉期限的设定旨在平衡刑事司法的效率和公正,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处理,同时保护被告人的权益,避免过度延长案件的审理时间。因此,了解追诉期限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公诉机关以及法律从业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根据刑法规定,刑事追诉期限是对于特定刑事犯罪行为提起公诉的时间限制。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不同,追诉期限为3年、5年或无限期。追诉期限的设定旨在平衡刑事司法效率和公正,保护被告人权益,确保案件及时处理。了解追诉期限对于各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不得未经指导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收起诉状。
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收取诉讼费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