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教学反思
九寨沟素有“人间仙境”的美称,景物华美奇秀。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了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是一篇美文。
本文教学时,透过文字这个载体来体会九寨沟美丽的风景,课文中的风景美,是这篇课文显现的一个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文字美。既要让学生通过感悟优美的文字领略九寨沟仙境般的美景,也要把领略九寨沟的美景融入到对优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之中。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九寨沟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说说景物的美。例如雪峰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读句子。再让学生说说从句子中的哪些词上感受到了雪峰的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插入云霄”、“银光闪闪”等,想象雪峰的形象。让学生感受文字中所体现出来的高、美,在此基础上美美地读词语,再来读好句子。最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运用多媒体展示雪峰的图片,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课文文字所描绘的景物。指导朗读,将雪峰的“插入云霄”,“银光闪烁”更好得体现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从文字中感受景物之美,又从景物回到文字,感受文字之妙。再体会湖泊的色彩美时,则抓住“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两个词语,从而进一步认识什么叫做“五花海”、“五彩瓷”。而瀑布的美,则紧紧抓住“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来体会瀑布那蔚为壮观的景致。对于森林一部分的教学,我则拓展延伸,出示图片,先让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眼中的森林,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也是,教学时抓住四种动物的特点词语,体态粗壮的金丝猴,善于奔跑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你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出现呢,自己写下去。顺着我的思维,学生又说出了五彩缤纷的孔雀,凶猛无比的老虎等,尽管不一定正确,但是说明他们也开始思考运用恰当的文字来形容自己想要描述的动物,体会文字的准确性。
把绚丽多彩的语言溶入美丽的景观,用精准的文字来形容九寨沟的异兽珍禽,让学生在一次一次不同要求不断提升的朗读中感悟自然的美,感受文字的妙,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九寨沟教学反思
分析课文: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
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九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是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二、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底、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 体态粗壮
熊猫 憨态可掬
羚羊 善于奔跑
小熊猫 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三、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四、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
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教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教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九寨沟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我国四川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瑰丽奇妙的自然景观。课文篇幅并不长,分为五个自然段。前两节简单地交代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和这一名称的来历,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作者如数家珍般的描绘了九寨沟奇特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的珍禽异兽。第五自然段回味总结与前文遥相呼应。可见,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发展语言。而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又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依据课标要求以及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在本课时教学中,除了所上所说的创设教学情境之外,我主要采用了以读感悟、以读促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积累和发展语言,培养语感。
比如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逐句让学生反复读,目的就是要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促思,并刻意追求达到熟读成诵的这样一种教学境界,这样一种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都知道,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刻意引导学生要懂得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学习第一个句子。学生读了之后体会到了雪峰的特点是又多又高,我就让学生找出表现这一特点的词语。即一座座表示雪峰很多,插入云宵说明它很高,第二个是描写湖泊的句子,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比喻,彩带般的沟谷,学生可能会把本体和喻体混淆,因为用了一个般字就把喻体置前,把喻体放到本体前面去了,对学生来说像这样的比喻句是第一次出现的,可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句。学生可能不好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又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个般字该作何解释,作者为什么把沟谷比作了彩带呢。
可以说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是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而且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对朗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比如对第一个句子的朗读指导,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要读出雪峰的特点,那读的时候应该把哪些词稍微读得重一些呢?”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我又提高了要求,要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这样的引导,目的就是既要达到以读促思,又要达到以读表情、以读传情。
而在学习有关瀑布的句子当中,有好几个词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比如“高低错落”、“白练腾空”等词语,它是第一次出现的,应该说这几个四字词比较抽象,所以在这里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懂词意,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当然了,虽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当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方面的学习指导,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它也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学文全盘剥离,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瀑布的美和它雄伟壮观的气势读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让学生划出好词好句,并要求课后抄到笔记本上,读读背背,目的就是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服务,刻意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说我几乎是放手给学生了,让学生通过分色读和齐读等形式来进行学习,所以说也是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了之后能够简要地说出这四种珍稀动物的特点就可以了,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了。因为这段课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我认为老师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和渲染,因为从字里行间,作者已经把这些动物的灵性,把它们机灵、可爱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刻,读了之后大家的感受肯定是相同的两个字——惊喜。另外,对这两个段落教学的不平均用力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扶放结合的特点。
再一个,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那么在这节课当中,我认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宣陶,我想应该让学生通过读来达到自我感悟比硬生生地塞加给学生要强得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这样一种教学效果。
总之,对这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九寨沟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这一美好情感。同时,通过品词赏句,在培养学生读书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目的。
不足之处:
第一,本课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传授还是讲得不透彻,学生学得并不是很扎实,有点走过场的感觉。比如说像“镶嵌”、“色彩斑谰”等词语,虽然学生在三年级所学的《西湖》一课当中已经出现过了,但是他们是不是真的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呢?而如果做到面面俱到了,是不是又给人过去那样一言堂的感觉呢?第二,朗读指导不到位。我觉得对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这样一种朗读技巧缺乏到位的示范和指导,我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我们常跟学生说要读得有感情,要做到抑扬顿挫,但哪里该扬哪里该顿,恐怕我自己也讲不清楚。第三,对一些句子的修辞手法,我在这节课当中是提到了不少,在这里是不是拔高了要求,因为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第四,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