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

来源:知库网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出示课件一:课题

  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

  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课件三:

  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

  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

  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    )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分组朗读,每组推举一名最好的同学来读。[荐读][配乐读]

  师针对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出示课件五:朗读比较

  想一想,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本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喜的声音,劳动的声音;我想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透明的天空,银线似的蛛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过程中,师提示: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

  师根据具体回答情况评价

  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课本的原话确实运用得恰如其分,那么我们用什么样语气和语速才能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下。[试读]

  学生读了之后,互相评价。

  学生试着总结语气:亲切、依恋、缓慢、低沉……

  齐读这一部分语句。[齐读]

  2、面对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美丽和充满活力也只能留在回忆中。(擦去板书)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示课件五:各种图片资料)

  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师生齐读。[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满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点评。

  现在就让我们用坚定的、充满激情的语调来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课件六:选取两长句进行配乐朗读

  (如果时间够用,可再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在那一刻,作者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在寻找自己的枝头。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此的诤诤誓言。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一位诗人所发出的誓言。

  出示课件七:《我爱这土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