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来源:知库网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工作。'四、一二'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诗,扫清文字的障碍,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字词

  1、给下列加字注音。

  巅(  ) 澎(  ) 湃(  ) 澜(  ) 宛(  )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二、学习本文内容: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加,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的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三、古今中外,以歌颂自然山川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搜寻一些,并试着模仿,也写一首小诗。

  中考解析

  1、(北京市西城区)文言语句加红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yì) 汤熨之所及也(tāng)

  b.以啮人,无御之者(niè)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

  c.人则无法家拂士(bì) 默而识之(zhì)

  d.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gēng)

  【考点】:文言词语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a项。'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是通假字,同'烫',应该读四声,用热水焐。

  2、解释加红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不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能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考点】: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为b项。选文中的'退亦忧'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呼应。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的是'进亦忧'。'进'即指'居庙堂之高',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退'即指'处江湖之远',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课外拓展

  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光未然)

  一位朋友自美来电话约稿,以《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为题,要我为《华语快报》撰文以配合中国伟大作曲家冼星海的这部艺术作品在'黄河音乐节'隆重上演。围绕这个题目,我早写过回忆录,要说的都说过了。而盛意难却,虽是限题限时作文,也该再试试看。我要借此机会,热烈祝贺'黄河音乐节'取得丰硕成果。文化界盛情邀请我,而我因事未能前往,也借此表示谢意和歉意。

  早在1937年春天我和冼星海在上海结识的时候,他已经大发宏愿,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胜利的确信。他把这一宏愿灌注到他正在写作的《民族交响乐》中。抗战爆发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热情奔放的时代,作家艺术家更处于热情奔放的潮头。他写了很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国歌曲,更希望通过音乐艺术的长篇巨著以再现自己的宏愿。这说明《黄河大河唱》的诞生,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作曲家蕴蓄已久的内在要求。

  回想起来,作曲家反映时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国作家艺术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时刻强烈地感动着我,我在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写诗时,接受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上一篇:《黄河颂》教案3

  下一篇:《黄河颂》说课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