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反思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矛与盾》教学反思
黄沙中心小学 罗艳萍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没多大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便采用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部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通过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 矛与盾》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