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寻、闻、畏、缘、横、侧”的意思。
2、通过想象和对比,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前准备:
1、老师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2、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通读古诗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指导字正腔圆地读正确。(板书:知音)
3、读后交流: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计:
(1) 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2) 都有景物描写。
(3) 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过渡: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 明白诗意 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自学的过程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读“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体会山高塔高,指导朗读)
4、品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悟出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 )
5、补充阅读《登鹳雀楼》、《望岳》深化感悟。
学习《题西林壁》
1、出示诗:指名读。
2、欣赏庐山风光,品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诗句意思。
(2)补白练习,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从远处望,庐山( 高大巍峨 )。
从近处看,庐山( 青葱翠绿 )
从高处俯视,庐山( 云雾缭绕 )。
从低处仰望,庐山( 飞流直下 )。
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出哲理: 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对比阅读 深入体会
1、学完了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出示小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六、总结
板书:
古 诗 二 首
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
活用
明理 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晓意
知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