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我与你们的交流,知道你们都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今天在这节数学课上,我给你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看看是谁?(课件出示小猪在家中的画面)是一只胖乎乎的小猪,它的名字叫皮皮。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一大早,皮皮就起床了,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正耐心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
(画面中的桌面上没有放置皮皮准备的食物,所以在下面的情节中突然出现了桃子,学生感觉有些突然。)
最先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两只猴子)
生:小猴。
师:看到小猴来了,皮皮特别高兴,赶紧拿出了他们喜欢吃的桃子。皮皮想把这八个桃子全部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会分到几个呢?这个问题可把皮皮难住了?我们来帮它分桃子,好吗?(板书: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建立“平均分”概念
(1)分桃子
师:请同学们拿出八个圆片来代替桃子分成两堆,看看你能想出哪种分法?分完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你的分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是一堆是四个,另一堆也是四个。
师:(板贴分法图示)同学们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我是把圆片分成两行摆的,一行四个。
师:听了她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王毅,你的分法和黑板上的那种是一样的。
师:是呀,可能你的摆的位置与同学有区别,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不作答。
师:除了同学们桌面上摆的分法,你还能想到别的分法吗?
生:我想可以一个猴子得到3个,另一个猴子得到5个。
师板贴这种分法的图示。
其他同学受到了这个同学的启发,又说出了两种分法:(1)一只猴子得到两个,另一只得到6个。(2)一只猴子得到一个,另一只能到七个。
老师都相机板贴分法图片。
(在学生动手操作圆片分一分的环节,没想到学生都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这也许与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物经验有关。同时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不够恰当。如果我问:“看看你能想出几种分法?”这样学生是不是就会主动探究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显得那样被动。)
师:同学们帮助皮皮想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真不简单。老师真带来了几个果子,下面我就扮演皮皮,请两个小朋友扮演小猴,表演一下分桃子,好吗?
在表演分桃子时,老师给一个同学一个桃子,另一个同学七个桃子,看到那个同学因桃子多要抱不住了,台下的同学很多笑了。
师:看到我这样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不够意思了!
师笑着问:怎么不够意思了?说说看。
生:你给一个同学那么多,另一个同学那么少。
师:是这样啊。那你们发现黑板上还有哪种分法与刚才表演的差不多。
(这里意在通过“演一演”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当时老师只选了一种分法,学生交流得不是很充分,情感调动得不到位。我可以接着移动两个同学手中的果子,但是还是一个多一个少的情况,让学生发表意见,达到对老师的做法特别不满的效果,对理解 “平均分”的意义会做一个更好的情感铺垫。)
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其中的三种。师相机移动图片归类。
师:这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堆多,另一堆少。
师:是的,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堆多,另一堆就会相应的少,像这样的分法叫做随意分。(板书:随意分)
师:看来按照刚才的分法,小猴不会满意,那你建议皮皮怎样来分呢?
生:两个都能到四个。
师:按照这种分法,我们可以说两只小猴分的怎样?
生:同样多。
生:分得相等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分的同样多,分得相等了,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它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师: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议,按照平均分的方法来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看看这回他们满意吗?
师点击画面,出现小猴都喜笑颜开的画面。
师:大家看到小猴们高兴地笑容,这回他们再也不会说皮皮偏心了。皮皮这种公平待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森林里小动物的赞扬。
师: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分”字,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问吧!人们在分配的时候有时会选择随意分,有时也会用到平均分。
(2)分木块
师:两只小猴吃完了桃子,还玩起了小木块,看这有六块小木块分成两堆,怎么分?(课件出示题目)
生逐一汇报三种分法。
师:哪种分法属于平均分?
生:每堆都是三个。
师:看来同学们真和平均分交上了朋友。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2、深入理解“平均分”
师:我们帮助皮皮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再来看看皮皮打算如何帮小猫、小狗分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1) 分鱼活动
课件出示课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题
师:在这个画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说出有四只小猫,有12条鱼,还有要解决的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盆里的鱼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不一样。有粉色的,有黄色的,还有蓝色的。
师:对了,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种类的鱼。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小组长数出三种颜色的圆片太代替小鱼,带领组员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很多小组是把四种颜色的圆片凑到一起,每人分了三个,每人分的都是一样的颜色。
师组织汇报。
生:我们小组有四个人每人拿出一种凑成12个,每人就分三个。
师:同学们看屏幕,盆里的鱼一共有几种?
生:三种。
师:那你们12条鱼不是有四种颜色了吗?同学们再看,王雅思的手中有黄色的鱼,肖赫男手中有吗?那能说他们的鱼分的同样多吗?
很多学生听到老师的话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那你们说,要想做到平均分小鱼,要注意什么呢?
生:每个小鱼的条数一样。
生:每只小猫分到的鱼的颜色也是相同的。
(在分鱼的活动中,我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信息时还是不够细致,学生发现了鱼的颜色不同,却没有真正的数一数每种鱼有几条,所以小组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我让孩子们临时凑学具,增加了难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我想,可以预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三种颜色共12条鱼的图片,这样学生操作起来会容易些,活动效果会更好)
师:那下面请小组再重新分一次。
集体订正后,课件呈现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的图上试做。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生在书上圈的时候都能注意到每只小猫得到三条鱼,同时他们所得鱼的种类也是一样的。看来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入了。)
(2)分骨头活动
课件出示题目
师:我们刚才帮助了小鱼分平了小鱼,还学到了新方法,现在又有三只小狗争着抢骨头吃,你就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在书上圈画。教师巡视。
师: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每只小狗分6根?
生:我是把上面的9个圈在一起,下面的九个圈在一起。
师:同学们,想想这样符合题目的意思吗?
生:这样就有两只小狗都分到9根骨头,而另一只却什么也没有。
师:这就不是
生: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知
1、 分筷子
出示教材第三十三页第一幅图
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师:现在每两根筷子是一双,一共有六双,实际上这属于两种分法?
生:平均分
(原来的设计中“装铅笔”的练习,由于本节课的操作活动多,加之前面的分鱼活动耗时较多,所以我临时删减了)
2、分气球
师通过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一圈、连一连。
指名汇报后
师:这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了?
生:不能了,那样就有一个小朋友多了,那三个小朋友就少了?
师:如果剩两个呢?
生:也不能分了,有两个小朋友多,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少了?
师:剩三个呢?
生:还是不行。
师:如果我想接着平均分,至少还得有几个?
生:四个
师:我们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的时候,有时会全部分完,有时还会向这样有剩余的,但要注意剩下的比分的份数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因为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的时候显得很轻松。这里老师的问题还是显得有些臃肿,可以再简练一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告别了,谁愿意说说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帮助了小猪、小猫、小狗平均分分食物。
师:能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生:通过这节课,我还学会了分筷子。
……
师: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课下我们静下心了回忆一下,你遇到过哪些分一分的事情,把属于平均分的简单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