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解读
《孔繁森》这篇课文,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故事。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是很难让人感动的。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体会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孔繁森是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七八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一定要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从而理解感悟“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句中心句,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蕴藏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深入了解孔繁森的动人事迹,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孔繁森的优秀,使学生受到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主帮助别人的启示。
2.理解文中的生词,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从孔繁森为资助孤儿读书献血,抚养孤儿的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2、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接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孔繁森):这是谁?(孔繁森)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叫一叫他的名字。齐读。
2、复习词语。(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还认识吗?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1)指名分行读。纠正读音(重点“孤儿”的“儿”读第二声,不是轻声。)
(2)小组接龙读词。齐读。读出感情。
3、联系这些词语,想想课文写了孔繁森的哪些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感悟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概况地说出了孔繁森是一位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1)理解“优秀”和“援藏干部”,并读好这2个词。出示板书。
(2)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齐读。
(3)那么孔繁森到底有哪些优秀的表现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故事,去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名读:看看这一段哪儿最让你感动?(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重点理解“孤儿”,“亲生儿女”。(出示板书)
(1)看图:三个孩子,大的才11岁,曲印7岁,最小的恭桑才5岁。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现在这几个孤儿的处境?(无家可归)出示板书这个词,读一读。
(2)“亲生儿女”,引导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谈一谈,父母是如何精心地照顾我们的。出示课件引导体会孔繁森怎样抚养这几个孤儿的。
(孩子们的衣服脏了,他 ;孩子们生病了,他 ;孩子们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他 ;孩子们想爸爸妈妈了,他 。)
小组讨论以上填空,交流,体会。
像孔繁森这样精心地对待这几个孩子,这就叫“抚养”。出示板书。
3、孔繁森的事迹打动了你,你能用你的朗读来打动大家吗?指导读好这一节。
4、小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父亲却比父亲更加细心周到。这真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啊!
出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过渡:昨天我们欣赏了《孔繁森》的电影,从片中我们知道了每当藏胞们遇到困难了,孔繁森都会主动去接济他们。他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给藏胞们买粮食、买药品,往往过了半个月,他的工资就用光了。自从抚养了3个孤儿之后,他的日子就更加艰苦了……没钱用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读第三自然段,数一数,这一节一共有几句话。(2)找一找,哪个句子打动了你,把它画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出示第三节。交流,汇报。
(1)相机理解:孔繁森为什么在夜里悄悄地来献血?
指名说,抓住两点:第一、孔繁森担心孩子们知道,舍不得让他去献血,会阻止他。第二,担心藏胞们知道了会心疼他。
读好这一句话。
(3)孔繁森请求献血,医生开始为什么没有同意?
读好第二句: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结合电影中的镜头,孩子们喊他“爷爷”,那时孔繁森已经49岁了。)读好这个句子。
(4)医生最后答应了吗?是不是很痛快地答应的?(不是),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医生答应得不痛快?(出示“勉强”,理解并读好)
(5)文中有一组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求、恳求)
创设情景:你有请求过你父母为你买东西吗?(玩具)师生共表演“请求买玩具”的场景。师故意不答应,让生“再三恳求”才答应。理解“请求”和“再三恳求”的不同。
(6)我们来看一看孔繁森是如何“请求”医生的?
出示课件:想象孔繁森是如何“再三恳求”医生的,会说些什么?读好课件出示的句子。
师述:像这样表达自己的愿望,叫做“请求”。但愿望没有实现,“诚恳地、迫切地、一次又一次地求”就叫“再三恳求”。
3、导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当时的情景,注意读好变颜色的词语。
4、师述:一个正常的青壮年一年献血不能超过800毫升,而孔繁森在1993年一年就献血900毫升,大约相当于2个瓶酒品那么多的血啊!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部正是孔繁森优秀的体现吗?
让我们再一次由衷的称赞他:孔繁森真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过渡: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来干什么的?出示第四小节,第一句话。(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三个孤儿上学读书。)出示孩子们上学的图片。读到这里,你想对孔繁森说什么吗?(指名说)
(四)学习第四节。
1、孔繁森为了孩子们曾经三次悄悄地去献血,这件事被藏胞们知道了,他们有哪些反应呢?
藏胞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对孔繁森的敬爱之情,他们写了诗,编了歌曲,来传唱。出示书上的小诗,练习朗读。
2、抓住“感动”、“深情”来读。你也来深情地读一读。师边讲述:汉族和藏族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
3、播放《公仆赞》的歌曲和画面,师边叙述:孩子们,孔繁森在藏族工作了十年,把那里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去孝敬,把那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抚养。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了困难,哪里就有了他的身影。真是因为有了他,汉藏人民才有了一家亲的友谊。可是,1994年,孔繁森却在一次外出考察的途中遇车祸,不幸遇难!去世时,年仅50岁!人们在他的身上只找到了6元8角钱。成千上万的藏胞们自发地来悼念他,他们长跪不起,失声痛哭。他们献上的哈达堆成了一座座洁白的小山。
孩子们,让我们在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朗读这首小诗。(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孔繁森(生齐读第一遍)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孔繁森(生齐读第二遍)
让我们把他记在心底,代代相传——孔繁森(生齐读第三遍)
(在音乐声中,齐读声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孩子们,孔繁森关心藏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这些不正是他优秀的表现吗?让我们再一次称颂他:
第四次出示:孔繁森真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齐读)
(五)总结全文,齐读课文。
1、捧起书,再一次深情地朗读孔繁森的故事。(配乐朗读)
2、总结:孩子们,是孔繁森架起了汉族和藏族人民友谊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汉藏人民以家亲的友谊啊!我们中国56个民族将永远团结在一起!孔繁森的故事感动了藏胞,感动了你,感动了我,也感动着我们全中国!(板书:中国)齐读:感动中国!
三、作业。
1、课外作业:搜集孔繁森的事迹,跟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讲一讲。
2、完成校本作业第二题。
四、附板书设计:
孔繁森 (感动中国)
优秀 援藏干部
抚养 孤儿
(亲生儿女)
献血(请求 再三恳请)
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的酝酿,我反复解读教材,不断修改备课,整合精选课件。《孔繁森》一课终于上完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再好的课也会有缺憾,现就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欠缺的地方作如下总结。
一、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
孔繁森是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七八岁孩子来说是遥远的。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孩子们对孔繁森有一些了解,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孔繁森的资料,并带孩子们观看了《孔繁森》的电影。这样,让孩子对孔繁森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孔繁森这个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想,爸爸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孔繁森对三个孤儿无私的爱,让学生从自己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孔繁森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二、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语言
世上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中的情感因素的领会就是如此,决不是单纯用一个浅白的“愉快、喜欢、讨厌”能概括得了的了的。促进感悟,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情感性很强,没有个体体验,无法实现语文课的本质意义。我以图片画像导入,使学生对孔繁森这个人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并把他的亲切平和的形象铭刻于脑海。其次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挖掘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我在课堂上是使用了一种“悟”的思想。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在诵读中“悟”出一点,并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通过朗读讨论,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孔繁森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情操。
1、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次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说出孔繁森是怎样的人的句子画出来。在之后的学习课文过程中,每学习一节就做一个总结,概括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样,这个句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读了四次,一次比一次感情强烈,一次比一次升华了主题。这样,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抓住了文章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
2、接着,我引导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想象练说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为三个孤儿所作的一切。从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3、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再全班交流。这一节,抓住重点词“悄悄”、“请求”、“恳求”、“勉强”等,逐步升入到体会句子和段落,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4、关于第4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我做了多次的修改。这一节往往会被执教者忽视,因为这是一首藏胞们为孔繁森编唱的一首歌。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特别是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名字,她的名字叫光明。”但这一节的教学,又恰恰是整篇文章感情的升华,不能忽略。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教师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汉族和藏族,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然后让学生在《公仆赞》的荡气回肠的歌声中进行朗读、感悟,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感悟!效果很好。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在讲《孔繁森》一文时,我精选了一组代表孔繁森主要事迹的图片,配上《公仆赞》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并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补充,让孩子们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并在过程中让孩子们一次次朗读结尾升华主题的小诗,起到了深化中心、渲染气氛的作用。最后,让孩子们三次朗读朗读孔繁森的名字,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一些孩子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从孩子们每一个词的朗读,到每一个重点句子的把握、体会,到整篇文字的朗读感悟、情感的渲染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再精彩的课也会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本课的教学中,对课文第三节的教学能再放手一些,牵引的少一些,应该更能体现出孩子自主学习的氛围,进一步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