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在黄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措 施
作 用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的联系加强
原 因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知库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 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实用6篇)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1)《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两个战役与三国鼎立的形成直接相关,因此作为本课的重点。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故事的熟悉度,他们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有浓厚兴趣,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定为掌握战役历史作用...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课堂教学设计几个环节
关键点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三个维度上确立教学重点 无论是初中课标,还是高中课标都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总目标。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的确立也应该考虑到以上的三个维度。当然,具体确立几个维度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作出具体分析。例如,《三国鼎立》(义务...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享受历史课
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即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
求:初中人教版历史7年级关于郑和下西洋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教案 七年级《三国鼎立》教案 ·《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35 推荐程度: 『初中历史教案』...
《隆中对》教学设计范文
课前准备,学生需查阅诸葛亮生平、东汉末年局势和三国鼎立背景,加深对文本背景的理解。创意说明,通过角色变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虚拟对话,体验古人智慧。教学目标,深入理解传记选段特点与结构,感受诸葛亮卓越才能与远见,启发学生年少立志。教学过程,歌词导入,营造气氛,引出诸葛亮成功预测天下三分,...
张元的个人经历
3.张元,1995.8,〈如何阅读《资治通鉴》〉,《钱穆先生纪念馆刊》第三期,页57-68,台北。4.张元,1996.3,〈高中历史「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演示〉,《清华历史教学》第6期,页56-71。5.张元,1996.9,〈国中历史「宋代理学与词」的教学设计〉,《清华历史教学》第7期,页101-117。6.张元,1996.10,〈与高中生谈...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 故事导入:周瑜与诸葛亮的智斗,引出《草船借箭》。2. 简介故事背景:三国鼎立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的相互争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检查预习,质疑问难。2. 自由朗读,理解主要内容。3. 分段讨论,概括段意。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2自然段)...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