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改进报告
一、测评反映出的典型问题
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中,我校老师的测评结果集中反映出以下问题:教师的情感疲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在工作中可能有时会感到疲惫,精力不济,并因此感到情绪低落。在“到了下班的时候,我感觉已经精疲力竭了,再也不想做任何事情。”中,教师选择“同意”的人数比例为43.2%。
本校有9.9%的教师超过压力预警线。本校教师总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按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个人发展压力、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管理压力。
本校有29.6%的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有些消极,这部分教师需要给予关注,引导教师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本校有7.4%的教师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群。
具体来看,本校教师在客观支持上的情况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即当教师在遇到急难情况时,会得到部分他人或组织等方面给予的共情、关注、情感、接纳、信任、鼓励这样的支持。
情绪管理能力、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关系最大。
二、学校改进工作思路
1.学校构建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援助机制和教师心理疏导体系,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于已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专业帮助,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一般教师,则是指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在学校设立教师心理问题信箱,让教师随时能将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书面的形式投入信箱。
在需要的时候,召开普通教师、毕业班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让教师们畅所欲言,谈谈工作中压力的感受、来源和减压的经验分享。通过团体分享的方式释放压力、了解压力根源,研究解决对策。每学期请心理学专家给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学校领导、班主任的专题培训和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加入情绪调节、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的心理健康培训比重,提供教师心理调节能力。压力超过预警线的教师已经出现各种身体、情绪的不良反应,需要针对这个群体,开展各种心理援助活动,如心理减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的能力,用“巧劲儿”给工作减负。
2.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最后,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将工会、教研组、年级组等团体建设成为教师心理发展的支持组织,为教师提供交流、宣泄的平台和个人成长支持,指导教师合理宣泄,避免积压不良情绪。
3.提升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特别对策
对于我校教师情感疲劳,9.9%的教师超过压力预警线,29.6%的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有些消极的状况,需要特别开展情绪调节和压力应对主题的心理健康培训,引导教师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针对压力超过预警线的教师已经出现各种身体、情绪的不良反应,需要开展各种心理援助活动,如心理减压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本校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来源于个人发展压力,所以,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符合我校教师现状和校情的教师成长和发展道路。
本校有7.4%的教师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群,这说明,部分教师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源于他人或组织等方面给予的共情、关注、情感、接纳、信任、鼓励的支持是不足的。这方面需要学校帮助教师们从工作伙伴、学校和社会机构的角度搭建各种交流、合作平台,扩大教师生活圈、工作圈,构建更加宽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给教师提供恰当的物质、精神支持,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保护因素。同时,培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教师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拓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在丰富的生活状态中得到情感支持。
心理健康相关促进因素结果显示,我校教师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支持两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关系最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支持度两个角度提升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