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时间的测量教案

来源:知库网


时间的测量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时间的测量

科教091胡叶丹09081106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六节内容,第一章《科学入门》是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引入,内容上贴近生活没有难度,主要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目的。《时间的测量》这一节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是学生熟悉的知识,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因此教学可以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增强教学趣味性,达到增强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几个古人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并知道其工作原理。 2.掌握任何周期性运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3.掌握时间的单位,会在分秒时之间进行转化。 4.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

5.学会使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通过对测时工具发展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读数。

分析:学生初次接触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在使用和读数上会遇到困难,教师需要仔细说明,结合趣味性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实验演示法结合谈话法、讲授法以及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五.教具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简易单摆、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时间安排上为3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课表,问:同学们看到课表上第六集课的上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一节课经历了多长的时间呢 在学生说出钟、表等测量时间时,教师强调现在人类生活需要用钟表测量时间,用感觉感受时间的长短是不准确的。 学生活动 学生雀跃回答,营造课堂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意图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件上呈现110m跨栏运动员刘翔,问:刘翔最近一次比赛的成绩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问:那12秒97可以用我们平时的钟表测量吗它该如何测量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学生回答:12秒97 学生回答:不可以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时间的测量。 1.古人的测时工具(时间安排为12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需要知道时间。古人没有钟表,他们如何知道时间呢? 教师问:有同学知道日晷工作的原理吗又有哪些缺点呢(日晷上的影子变化,日晷上有刻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用日晷计时。 教学意图 问题导思,探索新知。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度可以表示时间) 教师课件展示古代计时工具铜壶滴漏,要生小组讨论铜壶滴漏的工作原理。 在听过个小组的想法后,教师总结。在黑画出铜壶滴漏工作构成示意图,帮助学生并且掌握铜壶滴漏工作原理。 教师课件展示古代计时工具沙漏。要求学合生活经验谈谈沙漏的构造及其工作原 让学生将沙漏与日晷比较,说说沙漏测时缺点。(优点:不受天气影响,方便携带缺点:需要人工不停倒转等)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总结日晷、滴沙漏的工作原理,诱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共点,即这些工具都借助了某些具有周期性律性的运动事物而做成。 结论:任何周期性运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准。 教师问:同学们能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事(人的脉搏、单摆等) 教师出示简易单摆,演示单摆运动。要求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学生积极讨论,展开想象,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合理答案。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合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学生积极动脑回答,大胆猜想。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理清思路,总结归纳。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出心跳等。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观察,发现单摆运动规律:摆幅变小,周期不变。 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科学结论。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 使学生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课件展示课前学生看过的课表,提出时刻间间隔的概念,要求学生回答几个表示时点和表示时间间隔的表达方法,并用数轴点类比时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类比时隔。 学生回答,区分概念。 2.现代的测时工具(时间安排上为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课件展示现代计时工具钟、表、原子钟,作简要说明。让学生谈谈科学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介绍时间单位分秒时,介绍它们之间的进率。问:75秒等于多少分2.5小时等于多少分(1.25分、150分) 学生活动 学生动笔计算回答,总结计算方法。学生积极发言。 教学意图 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及其换算规律。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验室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时间安排上为18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课件展示实验室测时工具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机械停表。让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并以谈话教学法让同学们说出机械停表大的一圈代表多长时间,每一格代表多少小的一圈代表多长时间,每一格代表多少讲授读数方法。(问题答案:30秒、0.1秒。15分、0.5分) 教师课件展示机械停表动画,演示机械停表工作过程,让学生抢答停表停止时的读数。 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寓教于乐突破重难点。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开动脑经,得出结论。 教学意图 让学生学会使用机械停表和读数。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电子停表,讲授电子停表的使用。让学生动手体会使用过程。 在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停表和学会读数后,问:同学们知道怎么测刘翔的12秒97的成绩了吗? 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学生得出答案,解决心中疑惑。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件朱自清的《匆匆》片段和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出的道理,说说平时生活中该如何做到珍惜时间。 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 (以下教学时间安排上为7分钟)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有了哪些想法。 (四)巩固练习

1.100米短跑的世界纪录大约是( ) A.5秒 B.10秒C.15秒 D.20秒 2.此时下图机械停表的读数是多少? 3.此时下图电子电表的读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2.218.3秒 3.72秒

七.作业布置

完成《科学》作业本相应内容 八.板书设计 6.时间的测量 1.古人的测时工具 日晷、滴漏、沙漏等。 2.现代测时工具 钟、表、原子钟等。 3.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