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区综合示范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红原,地处川藏高原西北部,阿坝州的中部。全县幅员面积8400平方公里,辖9乡2镇、33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藏族人口占83.2%,农牧民占77.8%。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有天然草地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121万亩,户均1460亩,是阿坝州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高寒牧区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红原开始实施草原畜牧生产方式变革,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充分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牲畜存栏总量迅速增大,不同程度出现了草畜矛盾。九十年代中期,草场承包到户,基本打破了草场“大锅饭”现象,但由于畜牧基础脆弱,科技含量低,为抗击自然灾害,牧民只有大量发展牲畜,以确保“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恶性循环后的牲畜存量,随之出现超载、过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先后实施了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和联户牧场建设、生态奖补、生态功能保护等项目,但对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仍然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人、草、畜矛盾依然突出。
针对上诉问题,红原提出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统筹发展,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科学发展的思路,着力建设生态环境更
- 1 -
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草原牧区综合示范体。几年来,我县就草原牧区综合示范体建设作了些实践与探索。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生产发展为要、民生改善为本”的发展理念,抓住红原被列为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全省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全省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实施“三大民生工程”等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意见》精神,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不断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草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成944.125万亩基本草原划定,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1.1%,其中重要放牧场925.9358万亩,割草地10.8万亩,草种基地1万亩,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2.438万亩,草原科研教学实验基地3.9517万亩,实现了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依托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优质牧草种植推广项目等草原建设项目,完成退牧还草建设700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27.6%,产草量提高63.9%;完成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25.27万亩,亩产鲜草由原来的236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以上,净增鲜草44940吨,
- 2 -
可增加5000头大牲畜一年饲草量。采取“边考评、边兑现”的方式,全面落实2011年国家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完成476万亩草场禁牧补助、643.15万亩草场平衡奖励,兑现7662户草原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在安曲乡哈拉玛村实施现代畜牧业草畜平衡试点建设项目,探索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以人定畜和以草定畜相结合”的模式,完成臵换草场39万亩,种草1.8万亩,减畜11.7万羊单位,建成观光畜牧业示范点1个、划区轮牧试验点3个,配套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实施草原“两化三害”治理,投入资金1250万元,完成瓦切乡沙化治理2.34万亩,比2008年增加1.4万亩;鼠虫害治理384.82万亩次,比2008年增加334.52万亩次;灭虫269.49万亩次,比2008年增加249.32万亩次。
(二)完善设施建设,促进科学养畜。建设农村公路226.4公里、牧道992公里,在2008年建设的226.3公里农村公路、乡村牧道、机耕道基础上共计增加了992.1公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畜产品销售难、生产设施原材料运输难、冷季抗灾草料运输难的现实困境;完成41个联户、289个单户的生产点用房、棚圈、打草基地,建成标准化钢架砖混结构暖棚553个,年减少冷季成畜死亡1200余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建设户户均挽回经济损失5050元。
(三)加大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通过牦牛冻精改良、引进西黄(黑黄)种公牛实施“三元”杂交改良等途径实施牦牛
- 3 -
改良,提高畜群生产性能,引导牧户牲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冻精改良技术的牧民实用技术人才33人。获得优质改良牛后代19761头,可实现年鲜奶增产4463吨,净增产值1562万元,农牧民人均年增收470元。
(四)拓展防疫监管,确保产品安全。新建牲畜集中防疫巷道圈161个,比2008年净增加143个,可为15万头牲畜提供集中防疫;新建1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相应设施设备,比2008年增加了6个,形成县、乡、村、联户四级防疫体系;实行畜产品生产、加工厂检疫制度;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全县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口蹄疫、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保持在100%,连续多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五)依托产品加工,完善产业体系。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6家,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达16万头,奶制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2000吨;会同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积极推广扩大优质牧草和饲草生产,建成万亩草种和饲草基地,年生产优质牧草种籽1000吨,商品饲草4000吨。红原已成为全省乃至川西北牧草种籽和饲草料生产的重要基地。
(六)培育专合组织,集约规模养殖。引导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公司+合作社+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瓦切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茸日玛绵羊养殖合作社等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成员1350户。依托项目扶持专业合作社,完成改良
- 4 -
牛集中养殖场(已养殖高产奶牛121头)、牦牛育肥场(已养殖育肥牛220头)、羊育肥场(现养殖优质藏系绵羊1600只)建设,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实现社员户均增收800元以上,辐射带动农牧户4100户。
(七)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用足用好国家、省、州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做优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牦牛乳业等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科技优势,加强对牦牛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精深加工与多元化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延长牦牛产业链,提升牦牛产品的增值价值,增加牧户收入。共建中心奶站2个,移动奶站1个,青藏高原牦牛奶移动产奶平台20套,2011年售奶户户均收入7500元。 (八)促进人员转移,减轻草原压力。充分发挥红原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把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依托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扶持藏家乐、牧家乐、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发展,引导牧民从事旅游业及旅游产品加工。建有上规模牧家乐18家,精品旅游村寨示范户17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有力促进了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色地乡茸塔村牧民旭格多销售牲畜400余头,筹资110万余元,在自家门口办起了街面商铺,在尕里台办起了牧家乐,牧家乐地理位臵优越,藏式餐饮独特,风格彰显藏民族特色,来往游客络绎不绝,牧家乐生意红火,2011年来,该户家庭年收入
- 5 -
达21万余元,年收入远远超过了牧业生产总量。收入来源结构为:草原生态奖补资金6400余元,商铺店面出租年收入约4万余元,牧家乐年收入约15万元,旅游向导、骑马和租赁马匹等收入约2万余元。
多途径、多渠道向从事牧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公益岗位,如乡镇卫生保洁员,草场生态奖补的监督、管理岗位等,11个乡镇、33个村(社区)均配备了专职保洁员,既确保生态环境优化美化,又给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收入来源。
二、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草原既是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发展牧业生产、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使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破除片面强调草原生产功能或生态功能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将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草、畜平衡,才能走出一条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二)必须坚持牧区、牧民、牧业问题统筹解决。牧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牧业增效,牧业增效又必然依靠牧区基础设施更大改善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改变“靠天养畜”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加快牧区路、水、
- 6 -
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为牧业发展提供更强承载能力;必须大力发展牧区旅游和特色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牧民增收就业拓宽渠道;必须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必须坚持三产联动、三化互动。畜牧业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不能就畜牧业而畜牧业,不能就“三牧”而“三牧”,必须跳出畜牧看畜牧、协调联动发展畜牧。从比较优势看,应以文化旅游三产为发展方向,按照发展大旅游,带动大产业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一产业中的畜牧业,着重做好生态牧业文章,为旅游消费和购物提供安全健康的畜牧食品,并主动与旅游融合,发展观光畜牧业、游牧文化旅游业;二产业中的加工业,着重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将稀有、生态、安全的牦牛肉奶从“大路货”变成“专卖品”,促进畜产品转化增值。三产业中的旅游服务业,着重围绕旅游六要素完善接待服务设施,促进牧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应坚持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互动,尤其要抓住“牧民定居行动”机遇,合理规划布局,构建牧区城镇体系、扩大城镇规模、发展城镇产业,以城镇化发展带动牧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带动草场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流转,推动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