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来源:知库网
第37卷第1O期 宜春学院学报 V01.37.No.10 2015年l0月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Oct.2015 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谢世坚,郭帆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英语的平行对照修辞(Antit}lesis)类似于汉语“对偶”辞格,但两者不尽相同。 莎剧中有大量平行对照修辞,考察《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中的平行对照修辞,探究该辞格 在剧中的修辞功能;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译本,发现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时,译者宜采取“先义 后形,义形兼顾”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平行对照;莎剧;修辞功能;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 1671—380X(2015)10—0068—05 Antithesis in Shakespeare’s Plays and Its Translation XIE Shi—jian,GUO Fan (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Guangxi Normal Unive ̄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As a ifgure of speech,antithesis shares similar features th Chinese“dui OU”,but they are not equiva— lent.There are many samples of antithesis in Shakespeare plays.By analyzing the samples in Hamlet and King Lear,this paper discusses hte rhetofie ̄functions of antithesis in Shakespeare’S drama;by comparing the transla— tion of antihtesis in different versions,the authors discover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integrating meaning and structure with priority on meaning”when rendering natithesis. Key word:antihtesis;Shakespeare’S plays;rhetorical functions;translation strategy 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创作天才,而 上,对比不同译本对平行对照修辞的处理,探讨该 且是一位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尤其擅长使用各 修辞的翻译策略。 种修辞,被世人喻为“修辞大师”。据不完全统 一计,他在作品中运用了两百多种修辞手段 J。以 、平行对照(Antihtesis)辞格 《哈姆雷特》为例,该剧共有3832行,却有4073 (一)定义 处使用了修辞格,有时一行中甚至同时使用几种修 Antithesis,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具有均衡 辞手段 J。莎翁能根据人物个性、剧情发展的需 美和意义美的修辞。《牛津英语词典》(OED)的 要而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使语言表达准确,鲜 定义为: “An opposition or contrast of ideas,ex- 明、生动而有力。 pressed by using as the corresponding members of two 关于莎剧修辞的研究,学者们大多把焦点集中 contiguous sentences or clauses,words which are the 在比喻、拟人、双关等辞格,对莎剧中平行对照修 opposites of,or srton ̄y contrasted wiht,each other.’’ 辞(Antithesis)的研究却并不多,仅有的一些研 即意义的对立或对照,通过两个彼此对立或强烈对 究主要是从莎剧中平行对照辞格的结构和修辞效应 照的连续的句子、从句或单词来表达。徐鹏 认 以及与其它辞格的对比来研究的。本文考察《哈 为,Antithesis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反或 姆雷特》和《李尔王》两个剧本中的平行对照修 相衬的语言单位并列,以求得一种匀称的形式美和 辞,探究该辞格在莎剧中的修辞功能;在此基础 强烈的对比感的修辞手段。Robinson 认为平行对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研究”(12BYY130)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世坚(1966一),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莎士比亚。 ・68・ 第l0期 谢世坚,郭帆: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第37卷 照意味着对比,是将意义相反的句子排列在相似或 者并列结构里,以求得一种平衡美的文体修辞 (Antithesis means contrast.As a stylistic device,it re- fers to those sentence patterns which balance opposing thoughts by placing them in similar or parallel struc- tures or position)。 可见,Antihtesis既讲究形式又注重意义,它 具有两个特性,一是结构上的平行,即句子结构必 须相同或类似;二是意义上相反相对,有对比之 意【5]。同时符合两个特性才能算是平行对照。 (二)与汉语类似辞格的对比 Antihtesis跟汉语辞格对偶、对照和排比有很 多相似之处,不少人直接将其译为“对偶”、“对 照”或“排比”,事实上,Antihtesis不能直接等同 于这三种汉语辞格,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以下我 们逐一对比分析。 1.Antithesis与对偶。汉语辞格对偶是指“凡 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 功的,都叫做对偶辞。” 李亚丹和李定坤 ’]‘ 。 也认为“对偶是将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 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 起,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何善 芬 指出,“汉语中的‘对偶’是指将结构相同或 者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短 语或句子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格。从内容上讲,对 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例如: 正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串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由此可见,英语辞格Antihtesis与汉语辞格 “对偶”相比,都讲究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是An— tithesis的范围较窄,它要求句子意义相反相对,相 当于对偶中的“反对”。此外,Antithesis对于字数 和形式对称的要求远不如汉语辞格对偶,它讲求句 子的平行或者类似,平行对照能以词、短语或从句 的形式存在,而对偶往往以句子为单位,对偶在字 数、句子结构上要求更为严格,这也是由于英汉语 言特点决定的。李国南(1999:416) 指出,“其 实,即使‘Antihtesis’与‘反对’之间,也只是 前后语义关系相似,即互为反似,至于形式方面, 则常常表现出差异”。因此,有人将英语辞格An— tithesis译为“对偶”,这是不妥的。 2.Anti山esis与对照。“对照,就是把两个对立 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 以比较”0[10]如同黄伯荣和廖序东¨ 所说的对比, 对照亦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李亚丹和李 定坤 ’](刚’也认为“对照,又叫对比,是把两个相 差、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或互相映衬,使 之相反相成,以便更鲜明的表现事物的特征。” 以上说法都强调对照是讲求意义上的对比,并 未指出句子结构要求平行或相似。Antithesis和对 照只在语义关系相反上有相似之处,结构上还是不 同的。因此,把英语辞格Antihtesis等同于汉语的 对照辞格也是不妥的。-1 2j【P墉) 3.Antihtesis与排比或平行。排比是汉语中一 种十分常见的辞格,陈望道 】(嘞 指出“同范围同 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 排比”。余立三¨列认为“汉语排比是用三个或三 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句子成 分,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李亚丹和李定 坤 ’也认为“排比就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 相关,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句子 或者段落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用以增强文章 气势,加深思想感情”。由此可见,Antithesis和排 比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讲究结构的平行、相同或相 似,但在语义上两者迥异。 综上所述,从内容上看,汉语辞格“对偶” 比Antithesis范围更广,Antithesis相当于“对偶” 中的“反对”;从语义来看,Antihtesis像对照,讲 求语义对比对立;而在语法结构方面,Antithesis 却像Parallelism,强调结构类似或平行。因此,我 们似乎可以列出这样一个公式:Antihtesis=Con. trast+Parallelism。[ ](附’Antihtesis结合了对照修 辞和平行修辞的特点,因此,将Antithesis译为 “平行对照”也许更好。以下将Antihtesis称为平 行对照。 三、莎剧中的平行对照修辞及其翻译 在《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两部悲剧中, 莎士比亚使用了大量平行对照修辞。根据Kel— ler[ ]‘咖 的报告,他统计的9个剧本①(共26596 行)中共有2470例平行对照辞格, 《哈姆雷特》 中出现了298例,《李尔王》中出现了284例。此 外,在《李尔王》中,平行对照修辞比其他42种 修辞(除pafison和vocative外)出现的次数多; 《哈姆雷特》中,平行对照修辞比其他41种修辞 (parison,vocative和ploke除外)出现的次数要 多,可见,平行对照修辞在莎剧中是一种较为重要 的辞格。 ・69. 第10期 宜春学院学报 eaten.A 第37卷 (一)平行对照辞格的修辞功能 平行对照讲究结构的平行,意义的相反相对, 它的特陛决定了该修辞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均衡美、 视觉美、声色美,而且在内容上具有反身对照、对 立统一的特点。下面通过实例探讨平行对照的修辞 功能。 1.增强节奏感和对称美。在修辞功能方面, 平行对照修辞和汉语对偶一样,具有相似的修辞效 果。李亚丹和李定坤 ] 挣 指出:英语是拼音文 certain convocation of politic worms are e’en at him. Your worm is your only emperor for diet.We fat aU creatures else to fat US,and we fat ourselves for Maggots.(Hamlet,4.3.19—4.3.23) 译文:不在他吃东西的地方,在东西吃他的地 方。一大群官虫正在开会议对付他。蛆虫是会餐的 字,不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不像汉语那样能排列 成非常整体匀称的对偶,但是如果加以妥善安排, 英语Antithesis也能像汉语对偶那样做到结构相对 工整匀称,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语言凝练, 节奏鲜明,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 耳。例如: (1)Lear……and we’U talk wiht them too— Who loses and who wins,who’S in,who’s out.(King Lear,5.3.14—15)⑦ 译文④:我们也要同他们漫谈谁得胜,谁失 败,谁当权,谁垮台。 此例是典型的平行对照句,结构对称,长短一 致,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loses”和 “wins”,“in”和“out”语义上相反相对,言简意 赅。 2.刻画人物复杂心理。莎翁在刻画人物形象 时常常使用平行对照修辞来突显人物内心矛盾和复 杂情绪,这样的台词往往含有强烈的讽刺之意。 (2)Edmund……Weu,then, Legitimate Edgar,I must have your land: Our fat}lerg love is to the bastard Edmund As to the legitimate:fine word,一legitimate! (King Lear,1.2.15—18) 译文:合法的埃德加,我定要得到你的土地, 父亲爱私生的埃德蒙,一点也不差如爱你这合 法的儿子呀。 大臣格罗斯特伯爵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嫡子埃 德加,另一个是私生子埃德蒙。同样是儿子,埃德 蒙却一直遭人歧视,身份不如嫡子埃德加,由此说 出这段怨恨不已的话。“the bastard”和“the legifi— mate”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埃德蒙作为私生子的满 腔抑郁。 3.揭示事物本质。平行对照修辞能揭示事物 的矛盾性,对照的语句往往说得巧妙机智,寓意深 刻。哈姆雷特使用的平行对照语句以及《李尔王》 中傻子的歌谣中此类修辞往往都极富寓意。 (3)Hamlet Not where he eats,but where’a is ・70・ 皇帝。我们养肥了一切生物来养肥自己,我们养肥 了自己来喂蛆虫。 哈姆雷特的这段话讽刺政客致使皇帝像蛆虫一 样贪婪,“WOITnS”影射政客,“We aft all creatures else to fat US,and we fat ourselves for maggots”这两 例平行对照揭示了官场上“吃与被吃”的斗争关 系本质:养肥其他生物以自肥,自肥后终究却肥了 蛆虫。 (二)平行对照辞格的翻译 如上所述,英语平行对照辞格类似于汉语对偶 辞格中的“反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若既 能考虑到该修辞相反对立之“义”,又能兼顾平行 对照之“形”,将其译成汉语对偶句,这不仅能有 效传达原文之意,而且能唤起汉语读者的共鸣。以 下我们考察现有主要四个译本,即卞之琳-1 (以 下简称卞)、朱生豪 巧 (朱)、梁实秋 (梁) 和孙大雨n’ (孙)译本对该修辞的处理。 (1)Fool:……Fathers that wear rags Do make tl1eir children blind. But fathers that bear bags Shall see their children kind. (King Lear, 2.2.238—241) 傻子的话浅白、滑稽,但富有深刻意味,这段 通俗易懂的话却是对李尔王境遇的今昔对比和儿女 们前后不一的讽刺,字里行间透露出儿女们的虚伪 和拜金,傻子的话增加了全剧悲情色彩。 “wear rags”和“bear bags”,“children blind”和“chil— dren kind”是典型的平行对照辞格,鲜明揭示了李 尔王和儿女们这层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译者们是这 样处理的: 卞:做爹的穿了破衣裳, 子女就变了瞎眼睛, 做爹的背了大钱囊, 子女会显得最殷勤。 朱:老父衣百结, 儿女不相识, 老父满囊金, 第1O期 谢世坚,郭帆:莎剧中平行对照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第37卷 儿女尽孝心。 梁:父亲穿着破衣裳, 可使儿女瞎着眼: 父亲佩着大钱囊, 将见儿女生脸。 孙:衣衫破烂的父亲们, 把女儿变成了瞎子。 背负钱袋的父亲们, 享尽女儿们的孝思。 可见,四家译文都考虑到了平行对照修辞的特 点,试图传达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卞和梁的译文通 俗易懂,孙的译文浅白明了,相比之下,朱译更多 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以及译文读者的 感受,译文摆脱了原文结构的束缚,采用了符合汉 语语法结构的表达,译出了对偶句式,句式平行, 对仗工整,有效的兼顾了平行对照辞格的“义” 和“形”,这样的译文言简意赅,需要深厚的汉语 功底才能达到,实为佳译。 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时,把它译成汉语中的对 偶句,既要传达原文之“义”又要兼顾辞格之 “形”往往不易,面对两者难以兼顾的情况如何处 理才能更好传达原文之意?例如: (2)Hamlet:’A little 1Tlore than kin,and less than kind!(Hamlet,1.2.65) 这是哈姆雷特与国王对话时的一段旁白,哈姆 雷特认为国王虽然是父亲的亲兄弟,但他对自己却 并不仁慈,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哈姆雷特内心十 分挣扎。哈的这段旁白说的十分间接,意味深长。 “More than”和“less than”对仗工整,结构紧凑。 “kin”和“kind”谐音,指“亲属”和“仁慈”, 短短的对白揭示了哈姆雷特与国王所谓“父子关 系”本质。译句如下: 卞: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朱: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梁:比侄子是亲些,可是还算不得儿子。 孙:比亲戚过了头,要说亲人还不够。 对比四家译文,我们发现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 时,译者们几乎都首要考虑对照之义,其次把控结 构之形,采取了“先义后形”的策略。四家译文 都揭示了哈姆雷特和国王的关系,译出了对立矛盾 之义,但各家译文在结构句式上略有差异,梁和孙 的译文相对比较直白,朱的译文结构平行对称,做 到了“义形兼顾”,体现了朱氏深厚的文字功底, 我们同时发现,若未将平行结构译出,能将对照之 义有效传达,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卞的译文虽 然在形式上有所欠缺却能将原文意思有力传达了出 来,诙谐地嘲讽了哈姆雷特与国王的关系,仔细咀 嚼,卞的译文甚至会比朱的译本好。又如: (3)KING:Wiht mirth in funeral。and with dirge in marriage, In equal scale weighing delight and dole, Taken to wife.(Hamlet,1.2.12—14) 新国王Claudius当众宣布将迎娶自己的嫂子为 妻,使之成为新的王后。“auspicious and drop— ping”,“mirth in funeral,dirge in marriage”这些都是 典型的平行对照修辞,结构对仗工整,意义相反相 对,在这段台词中Claudius暴露了他虚伪的嘴脸,先 王尸骨未寒,他却急着与王嫂结婚。一面急着夺得 王权,另一面又要掩饰自己贪婪的野心。平行对照 修辞极具讽刺效果。下面让我们来分析译文。 卞:仿佛使殡丧同喜庆歌哭相和,使悲喜成半 斤八两 朱: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 大的喜乐抵销沉重不幸 孙:丧礼中有欢乐,喜庆时又唱悼歌,使欣喜 和悲苦彼此铢两相称 梁:像是殡葬时享受欢乐,也像是结婚时奏唱 悼歌,真是悲喜交集,难分轻重 四个译本中,孙和梁的译文为直译,有效的传 达了原文之义。卞和朱的译文并未根据原文直译, 原文由“mirth”修饰“funeral”,“dirge”修饰 “marriage”,朱则考虑到译读者的理解,改变了词 序,避免了这种矛盾搭配,译文改用“dirge”和 “funeral”、“mitrh”和“marirage”搭配,“同时并 奏”将原有的矛盾修饰化为了整体且有效的传达 出原文需要展现的悲喜交集的对立色彩,这一点卞 和朱的处理相似,考虑到译读者的理解,仅“半 斤八两”四字,表达出悲喜交融的矛盾情绪,语 言凝练,简洁有力。译者们面对难以处理的平行对 照辞格时首要考虑的是对立之“义”,译文以一种 语义相反、结构相似的句式出现往往也能有效传达 原文之意。 可见,在处理平行对照辞格时,译出对立之义 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句式结构,“先义后形,义形 兼顾”是处理该修辞的重要策略,在译出原文对 立观点的基础上再考虑句式结构,能兼顾两者为 佳,若译者难以兼顾“形”,在传达了“义”的基 础上采取其他方式有时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倘若 译文未传“义”,这会造成莎剧原意的缺失,给读 者造成困惑。例如: (4)Fool:Marry,here grace and a cod—piece —tIlat色a wise ・7】- 第lO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37卷 man and a foo1.(King Lear,3.2.4l一42) “cod—piece”指的是十五、十六世纪男子短 裤前面所悬的袋状物,在此指傻子。傻子的话 “grace”和“cod—piece”暗指就是国王和傻子, 一个聪明一个愚蠢,译本对比如下: 卞:哼,是王上和一个“吊袋儿”,一个是聪 明人、一个是傻子。 梁:这里有一位顶体面的还有一个顶蠢陋的、 就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 朱: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弄人,这两人一个聪 明一个傻。 孙:妈妈的,王上和一块“遮阳”在此;咱 们俩一个是聪明人,一个是傻瓜。 对比四种译文,朱译直接指出了“grace”和 “cod—piece”对照的对象,“一个是陛下,一个是 弄人”。译文简洁明了,“义形兼顾”了平行对照 辞格,译读者能很好理解,但严格来说,这样处理 似乎使文中隐喻的修辞缺失了,读者未能感受到原 文的修辞意蕴。梁的译文“顶体面的”和“顶愚 蠢的”似乎指代并不是很清楚,卞和孙用“吊带 儿”和“遮阳”直译,保留了莎剧原文修辞的意 蕴,但对于不了解十五、十六世纪弄人服装的读者 会造成困惑,难以进行有效联想,若添加相应注释 能消除译读者疑惑,有效传达原文之意。因此,在 处理平行对照辞格时,“先义后形”是首要的原 则,译读者应首先了解对照所指,才能理解原文意 思,其次兼顾平行对照结构。 结语 平行对照辞格在莎剧中有着重要的修辞作用, 这种修辞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均衡美。剧本中 的歌谣往往运用平行对照辞格,这些歌谣从而具有 节奏美和韵律美。平行对照辞格细致人微地反映了 人物内心矛盾和复杂情绪,拉近了读者与角色的距 离,此外,平行对照修辞的另一重要作用是揭示事 物的本质。 在翻译平行对照辞格时,译者往往欲将其译成 汉语对偶句,这难能可贵但实属不易,平行对照辞 格对于结构的要求本身就没有汉语对偶句式严格, 因此,平行对照辞格译文若能以一种语义相反、结 构相似的句式出现也是难能可贵。当平行对照辞格 难以把握时,译者应先考虑对立之义,在有效传达 了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再讲求句式结构,即“先义 后形,义形兼顾”,这往往能将平行对照辞格处理 得较好。大部分译者都很好的处理了平行对照修 ・72・ 辞,首先考虑到能否有效传达原文意思,保持莎剧 原貌,其次再力求做到译文语言结构的对称。 注释: ①9个剧本如下:Titus Andronicus,Richard III,Love Labour§ Lost,Twelfth Night,Hamlet,Othello,King Lear,The Winter,s Tale,The Tempest。 ②版本说明:本文中所用语料均出自阿登版莎士比亚(THE ARDEN SHAKESPEAR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例 证中的平行对照辞格以下划线标出。 ③本节“译文”均采用卞之琳译本。 参考文献: [1]Joseph,M.(1947).Shakesepare¥Use oftheArts ofLan- guage[M].London ̄Hafner. [2]Keller,S.D.(2oo9).The Development fo Shakesepare’ 8 Rh ̄orie:A stray of Nine Plays[M].Tubingen: Franeke. [3]徐鹏.英语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Robinson,J.E.(1970).The scope fo rhetoric:A hand— book for composition[M].America:Soott,Foreman and Co. [5]赵永冠,刘邵忠,赵明.对偶研究:语义类型、结构形式 与语用功能[J].西安国语大学学报,2014,(1):6. [6]陈望道(1932/1997).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2 [7]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M].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0. [9]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 版社,1999. [10]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12]李国南.试论英语辞格antithesis[J].上海外国语学院 学报1991,(2):17. [13]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5. [1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卞之琳,译.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6]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梁实秋,译.北京:中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7]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孙大雨,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l2. (责任编辑:周雅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