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威市100万亩特色经济林规划(定稿)1

来源:知库网
武威市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送审稿)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战略部署,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全市特色林果业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由传统粗放经营向产业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编制本规划。

一、林果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现状

武威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特色林果栽培历史悠久。全市果品资源丰富,树种和品种较多。止2010年底,全市特色林果总面积达40.8万亩,果品产量达9.13万吨。酿造葡萄已建成苏武山、扎子沟、新地滩、黄羊河、清源威龙基地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基地,总规模达到10.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0%左右,占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65%左右,成为国内十大葡萄酒原料产区之一。种植区域重点分布在民勤坝区、泉山区,凉州区、古浪县沿沙区的乡镇和国有农林场。2010年产量达到 2.24 万吨,约占全国酿酒葡萄产量的2%,占全省酿酒葡萄产量的56%。建成了莫高、威龙、皇台、石羊河4家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6.1万吨;红枣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民勤红枣以其皮薄酥脆、品质优良而享誉省内外,栽培面积9.23万亩,主要分布在民勤坝区、凉州区长城;梭梭接种肉苁蓉种植已有一定基础,

1

面积达到3万亩,主要分布在民勤;薄皮核桃、软儿梨等小杂果以散生分布、零星栽植、群众自产自用为主,面积约1万亩,没有形成一定的商品规模。日光温室葡萄主要是以天祝县、凉州区红提葡萄为重点的延后栽培和以民勤县、石羊河林业总场青提葡萄为重点的促成栽培,面积达到1.39万亩,有1580亩进入结果期,2010年总产量达到210万公斤,产值3300多万元,天祝县红提葡萄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天祝县被评为“全国优质红提葡萄之乡”,2010年天祝摩尔多瓦葡萄、石羊河红提葡萄荣获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金奖;苹果、梨规模化栽培起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民勤苹果梨、古浪金冠苹果享誉省内外,1985年全省优质苹果、梨鉴评会上,古浪金冠苹果获全省金冠苹果第一名,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内、省内一些适生区大规模发展苹果、梨,给我市带来很大冲击,产品销售市场大幅缩减,基地建设退缩。目前,全市苹果、梨栽培面积14.59万亩,苹果基本是元帅、国光系列。

(二)发展优势和市场前景

1、有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优势。武威地处北纬36°46′至38°09′,具有生产特色林果较好的光、热、水、土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优质葡萄的最佳产地之一。武威日照时数3028小时,有效积温3149.40 ℃,昼夜温差15℃以上,光照条件充分,温度适中,有利于糖分结晶和积累,糖酸比处于最佳状态,生产的酿造葡萄产品穗大粒饱,着色好,香气浓郁。武威气候非常干燥,

2

可抑制经济林病虫害发生,特色林果生长不需喷洒农药,安全性强。武威土壤为灰钙土、荒漠土、灰棕土和棕漠土,矿质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特色林果根系生长。

2、市场前景看好。酿造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等特色林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富含氨基酸、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同时,我市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生产的特色林果产品绿色环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环保的葡萄酒、核桃、红枣、梨等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市场。尽管我国葡萄酒产量增长很快,但主要以低档葡萄酒为主,高档葡萄酒还需大量进口。2001年至2008年的8年间,上海口岸瓶装葡萄酒进口额增长了50多倍,年均增幅超过80%。我国经济林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大,为武威特色林果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3、亩灌溉定水量少,单方水效益高。特色林果作为连片种植的多年生植物,用水少,最适合滴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如,酿造葡萄在采用沟灌技术,亩灌溉定水量300—350立方米,采用滴灌方式,亩灌溉定水量180—220立方米,单方水纯效益10元左右。日光温室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等安装滴灌,亩灌溉定水量分别为200立方米、250立方米、200立方米,单方水经济效益分别为35—50元、13元、10元左右,节水效果明显。

4、经济效益高,多年受益。特色林果大多数是多年生植物,

3

一年栽植多年收益,葡萄寿命可达到40—50年左右,能保持20年的丰产期,栽植第三年进入丰产期;枣的经济寿命大约60—80年。据调查,酿造葡萄亩产量1400公斤,产值3500元左右,纯收入2500元以上,高于小麦等大田农作物受益;红枣密植丰产园,亩产量12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10000元,而且价格稳定,长期受益。同时,林果产业发展就业空间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循环发展的产业群,产品加工产业,让更多农民在第二、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林果产业是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最现实的途径。

5、发展空间大。一是按全市实施“2211”工程,即,户均2个棚(1个日光温室、1个养殖暖棚)、2亩特色林果,1亩节水高效大田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发展,全市乡村户数37.43万户,其中,凉州区19.48万户、民勤县5.8万户、古浪县8.13万户、天祝县4.02万户。按户均发展2亩特色林果计算,新增规模可达到74.86万亩。二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60多万亩压减灌溉农田急需治理,发展特色林果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三是随着防沙治沙力度的加大,梭梭造林面积逐年扩大,肉苁蓉接种栽培潜力很大。

6、发展环境优化。国家非常重视林果业发展,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林果业发展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等重点工程成为武威特色林果业发展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各县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特色林果业发展。随着市

4

场对果品需求不断攀升,特色林果效益越来越好,将吸引众多社会资金和林农自筹资金投入发展特色林果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林果业规模小,林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小。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864275.2万元,林业产值(现价)5532.4万元,仅占0.64%,特色林果面积40.8万亩,占全省1759.87万亩的2.32%,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适应;二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林果科技科研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林果科技人才极其缺乏,制约了全市特色林果业的高效发展。三是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专业化经济林苗木繁育苗圃,经济林苗木短缺,特别是名优特新品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外调苗木存在调运混乱、品种混杂、良种率低等问题。四是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林果栽培一般3年进入结果期,前3年每亩需投入4500—5000元,前期投入大,种植户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政府和金融等有关部门对林果业发展在政策、资金、贷款、配水、用地等方面扶持力度小,制约了林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五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除酿造葡萄产业上靠自我积累发展,建成了莫高、皇台、威龙、石羊河4家企业外,其它产业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带动。

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实施生态安全战略为契机,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

5

业为龙头、农户为重点,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成国内外新技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团队服务,建立葡萄、红枣、枸杞、优质梨四大特色林果业体系,做实产区优势,努力把武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酿造葡萄基地和全国沙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坚持适地适树,做到产业发展速度与结构调整、质量效益提升相统一。

2、发挥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优势树种,优化区域布局,促使优势区域资源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规划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特色林果业发展。

3、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立足全市不同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集中建设的原则。抓主抓重,规模发展,集中资金、技术成果,根据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品牌和市场优势的特色林果树种,建设集中连片优质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带,拓展发展空间。

5、科技创新的原则。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新成果,将科技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各环节,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林果产品品质,

6

增强特色林果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三)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期5年,即,2011—2015年。

2、规划目标:通过5年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建特色林果基地60.92万亩,总规模达到101.72万亩。进入盛果期后,预计果品总产量达到80万吨,产值约达到40亿元;规划建设区户均林果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特色林果布局更加优化,果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把武威打造成全国最大优质酿造葡萄生产基地、全国沙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及雪域高原红提葡萄生产基地。

三、规划区域布局与树种选择 (一)区域布局

根据山、川、沙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林果生物学特性,全市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总体布局为“一县三带”,即:民勤县特色林果业重点县,北部沿沙区(凉州区九墩至古浪县海子滩)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优质梨、枸杞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天祝高原、凉州区及古浪县)温室红提葡萄、优质梨产业带。具体区域布局见附表三。

1、民勤县特色林果业重点县。重点发展酿造葡萄、红枣、枸杞、梭梭肉苁蓉等。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苏武、东坝、重兴、夹河、双茨科、大滩、三雷、蔡旗、薛百、大坝、昌宁、泉山、南湖、东湖、西渠、红沙梁、收成等乡镇、农林场及勤锋滩、青

7

土湖。

2、北部沙区(凉州区九墩至古浪县海子滩沿沙区)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重点规划栽培区域在凉州区吴家井、长城、清源、下双、九墩、邓马营湖等乡镇、各国有农林场及威龙基地、莫高基地;古浪县永丰滩、裴家营、海子滩、直滩等乡镇和沙区国有农林场。

3、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优质梨、枸杞产业带。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金大快速通道两侧凉州区永昌、金沙、丰乐、五和、武南、黄羊、发放、河东、东河等乡镇及黄羊河农场;古浪县大靖、泗水、西靖、土门、黄花滩等乡镇。

4、沿山冷凉灌区(天祝高原、凉州区及古浪县)温室红提葡萄、优质梨产业带。重点发展温室红提葡萄、黄冠梨等。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天祝县高原金强川片、哈溪片、天堂片有关乡镇;凉州区西营灌区、金塔灌区、杂木灌区、黄羊灌区等有关乡镇;古浪县井河灌区有关乡镇。

(二)树种选择

1、酿造葡萄:主栽品种黑比诺、梅鹿辄、品丽珠、赤霞珠(古浪县以黑比诺、梅鹿辄为主),突出黑比诺特色品种,适当发展白色品种薏斯琳、霞多丽。

2、红枣:主栽品种灰枣(主要规划栽培区在民勤)、骏枣、鸣山大枣、民勤圆枣、民勤小枣等。

3、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适度发展宁杞2号、宁杞4号。

8

4、梨:主栽品种为黄冠梨。

5、温室葡萄延后栽培:主栽品种为红提。 四、建设规模与进度 (一)建设规模

2011年—2015年全市规划新建特色林果基地60.92万亩,提质增效40.8万亩,总规模达到101.72万亩,其中,酿造葡萄30万亩(新建19.86万亩),红枣20万亩(新建10.77万亩),以黄冠梨为主的优质梨12万亩(新建6.74万亩),枸杞13万亩(新建12.5万亩),日光温室葡萄5.44万亩(新建4.05万亩),梭梭肉苁蓉10万亩(新建7万亩),苹果提质增效11.28万亩。

(二)建设进度

1、2011年新建任务10.71万亩,其中,酿造葡萄2.05万亩、日光温室葡萄0.71万亩、红枣1.86万亩、枸杞4.29万亩、优质梨1.8万亩;提质增效10.74万亩。分县区建设任务见附表二。

2、2012年新建任务12.67万亩,其中,酿造葡萄4万亩、日光温室葡萄0.87万亩、红枣2.8万亩、枸杞2.5万亩、优质梨1.5万亩、梭梭肉苁蓉1万亩;提质增效10.74万亩。分县区建设任务见附表二。

3、2013—2015年新建任务37.54万亩,其中,酿造葡萄13.81万亩、日光温室葡萄2.47万亩、红枣6.11万亩、枸杞5.71万亩、优质梨3.44万亩、梭梭肉苁蓉6万亩;提质增效19.32万亩。分县区建设任务见附表二。

9

五、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优势区域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销售市场的需求,重点抓好以下支撑体系建设:

(一)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以国有苗圃、林场、区站等繁育苗木为重点,在加强现有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从树种结构、布局、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成果,扩繁短缺的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特色林果苗木良种繁育中心,积极引进脱毒优良新品种,实行工厂化专业育苗,统一培育苗木,快速扩繁主栽品种。各县区也要建立2-3处200亩以上特色林果苗木良种繁育基地,全市育苗总规模达到3000亩,建立品种齐全的特色林果育苗体系,确保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苗木供应。

(二)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市葡萄研究所和武威葡萄酒专修学院的建设力度,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积极进行技术示范和实用技术推广,不断增加基地建设各环节科技含量,推进林果产业由粗放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一是优质高产示范体系建设。全市建立用各种技术组装配套和系列化技术集成示范的市级示范基地、县区级示范园、村级示范点体系,扶持一批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推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重点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项目建设。针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依托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与重点科研开发,重点对新优品种的选育、引进,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与应

10

用,抗逆性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果品采后处理以及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进行研究、开发及推广。三是现有林果基地的提质增效建设。围绕提高单产,提高优质果率,加大现有林果基地提质增效的科技投入,通过技术培训,推广普及丰产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栽培和集约化管理措施,大幅度提高现有林果产量及果品质量。确保现有40.8万亩林果基地提质增效,达到优质高产基地标准。

(三)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特色林果资源库平台建设,建立实用技术及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和林果基地建设专家咨询系统,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聘请专家和依托省级林果科技单位及高等专业院校,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势树种栽培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及采后管理等产业化系统培训。二是在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果树技术指导站,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三是全市组建5个技术服务指导团队,进行基地现场跟踪技术服务指导,解决基地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四是各县区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对技术员及栽培大户技术培训,突出实用栽培技术培训和丰产、抗逆性管理措施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技术本领。

(四)质量标准体系

依托市农科院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特色林果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二是制定和修订特色林果产品行业地方标准;三是进行无公害生产与产品质量监测;四是开展原产地环境动态监控“地理标志”认证和无

11

公害林果产品与产地认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加快建设特色林果业体系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对在特色林果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市果业局要加强对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具体做好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划、生产指导、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日常工作。各县区也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推动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

(二)落实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发挥指导和服务职能,特别是落实优惠政策上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和扶持功能。一是落实水权水价。水务部门要把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用水和配套水利设施纳入水利建设规划,采取强有力措施,落实好水权,配足用水,保障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用水。二是搞好土地流转。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放活土地政策,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现有特色林果基地,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利用压减农田灌溉配水面积发展特色林果业,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不变,允许依法流转,营造良好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环境。

12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特色林果业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林果产业。建立以农民和经营业主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重点项目对特色林果业的资金扶持。市、县区财政也要加大对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对科技培训、技术服务、检查验收等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并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妇女小额贷款、国家造林补贴、省上扶持发展优质林果基地建设资金对特色林果基地的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参与特色林果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特色林果业。金融部门通过林权抵押、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小额抵押贷款等方式,为特色林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四)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建立特色林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展订单特色林果业等多种形式,在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市场和服务体系,支持优势区域建立特色林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市场产品集散能力。加快特色林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生产、加工,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多元化加工产品带动特色林果业的快速发展。

13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