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修订]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修订]

来源:知库网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海口一中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发展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在于:

1、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建设数字化学校,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将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海南省和海口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率先在海口、海南“打造数字化学校”,充分发挥以数字化带动海口教育现代化的先导作用,这不仅对“十一五”期间一中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对海口、海南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3、其研究价值在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数字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

二、研究目标

建设数字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

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

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推进网络教研走向校本,提高科研水平和辐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管理层更迅速便捷的沟通以及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覆盖学校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

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教学软件服务;要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源库

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校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

目,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三、研究内容

1、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学校的总体设计本着“科学规划、阶段投入、应用为王、滚动发展、

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则。

(1)数字校园硬件环境研究。主要是由数字校园网络设施和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系统、相关硬件及各种终端组成,它是整个数字校园系统运转的基础。网络是数字校园最基础的设施,要实现“计算机网、电视网、广播网”三网合一,最终实现“天网、地网、人网” 的三网合一。校园网需支持IPv6。

(2)数字校园软件环境研究。主要是优化配置网络基础软件,完善网络基本服务。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常用的Internet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主页发布等和实现上层数字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

(3)数字校园资源研究。核心任务是建设好基础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数字化神经中枢,包括数字校园应用数据层、数字教育应用系统层。从技术层面看,应体现“来得多、存得下、提得出、跑得快、能整合”的特点。从应用层面看,应统筹兼顾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关系。数字校园资源应将建设第三代网上课程学习系统作为发展方向,电子管理平台应将第三代OA软件系统作为发展方向。

(4)数字校园队伍研究。队伍人员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领导与管理人员、指导专家、技术人员等。人才培养是关键,即 “建网、建库、建队伍”。

2、数字校园模式与制度建设研究

(1)数字化学校思维模式。数字化学校建设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一中数字化学校建设最重要的任务。

(2)数字化学校文化。数字化学校的根本出路在于学校文化重建,所以应该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来重建学校文化与全新的数字化教育规则系统。

(3)探索建构与数字校园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数字化教育的学校运作范式。包括以教学设计方式、备课方式、课程组织方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方式、作业方式、评价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及科研活动、管理活动、决策活动的数字化和重新构建。

(4)数字化学校制度重建。建立与完善促进数字校园建设的管理制度,促进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数字化教育教学方式、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沟通传播方式的构建。

3、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

(1)数字化学习环境要素研究

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

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研究;资源搜索策略与搜索技术研究;

专题动态学习网站的开发;

智能代理在网络课程中应用的开发研究;

流媒体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开发研究;不同学科虚拟实验环境的开发研究;

(3)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

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

学习;

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4)数字化学习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情境认知理论与数字化学习;建构主

义理论与数字化学习;协作学习理论与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理论。

(5)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设计实施等。

(6)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情境——探究”模式;“资源利用——主

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等。

四、研究方法

1、信息技术理论

2、基于网络的系统设计方法4、现代课程理论5、应用实验方法五、技术路线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方法

这是一个融合语音、数据、视频 “ 三网合一 ” 的网络物理传输系统。

1、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要求对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公共区、生活区的各种建筑及教学设施实施网

络综合布线。主机房和各个分配线间通过千兆单模室外多芯光缆或超五类双绞铜缆连接。

2、有线电视布线系统

依据《电缆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民用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30MHZ~1000MHZ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技术标准》,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进行规

划设计。

3、广播系统布线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从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

完成课题申报和启动工作。已完成数字化学校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完成数字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研究,着手队伍建设与模式制度建设的研究。

第二阶段: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数字化学习环境等研究实验探索工作逐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队

伍建设与模式制度建设初现效益,数字校园应用效益初显。

第三阶段:从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

进一步完善软件系统、资源系统及终端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与模式制度建设,数字校园应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等研究实验探索工作取得明显成绩,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工作有效开展,示范、辐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数字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应用效益明显,并产生较大影响。

七、研究保障

1、研究资料保障

我校已积极搜索和搜集了国内外有关的数字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研究前沿的资料。已完成了《海口市第一中学数字化学校建设指南》专集。

2、设施建设保障

我校高中数字校园建设预期投入3000万元,第一期投入63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60间多媒体裁教室、5间网络教室、智能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及门户网站、数字化教育实验室等。

3、研究经费保障

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在经费投入、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推进。同时,拟设立数字化校园应用研究与本课题研究专项经费。

4、其它条件保障

2007年,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首批普通高中一级甲等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名列海南省前茅。

八、研究人员

课题组顾问:陈海洋教授课题负责人:马向阳,

主要成员:王永策 笪旭 艾瑞堂 陈素梅 吴海青

九、主要参考文献

李克东《教育技术导论》2001年;

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199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