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体研究 ‘‘ 得罪’’与“缺德’’的词汇化及差异分析 口池建海 摘要:本文分析了动词“得罪”、形容词“缺德”的词汇化过程以及二词的语法差异并通过分析二词的原型分布及 词汇化过程来探究其语法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得罪缺德词汇化语法差异成因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由动宾短语凝固而成的复合 词,如“担心”“观光”“吃力”“理事”“见面”“冒 词汇单位的过程,称为词汇化,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 1.获罪,谓得过咎 (1 0)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诗经・小雅・雨 2.冒犯,开罪 险”“动员”“缺德”“得罪”等。这种由句法单位变为 无正》) 固化f1],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普遍现象。虽然同为动宾式复 德”二词为例分析由词汇化过程引起的语法差异。 一(11)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 左传・僖公二十四 (1 2)赵岂敢留玉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史记・廉 颇蔺井目士n列传 ) (1 3)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 柳毅传》) 合词,但仍存在着很大的语法差异。本文以“得罪”“缺 年》)、“得罪”的词汇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得罪”是一个双音节动词, 《现代 汉语词典》对“得罪”一词解释为: <动>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出言不逊。 (1 4)保正休怪!早知道是令甥,不致如此,甚是得 罪。(《水浒传 (1)他得罪了很多人。 (2)我说话比较粗鲁,得罪了。 (一)“得”与“罪”的语义变化 1.“得”的“获得”义 例(11)至例(14)表明, “得罪”连用“得”仍然 是动词,表示“获得”,而名词“罪”已经虚化和抽象, 不再表示“作恶或犯法的行为”,“得罪”演化成“动词 语素+虚化名词语素”的动宾式复合动词。可见,具有“冒 犯,开罪”义的动词“得罪”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完成了词 汇化。只不过这种“得”并非是主观行为,而是其行为的 结果,属“意外获得”。 “得”作动词,本义为“获得、取得”。如: (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粱惠 王上》)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5)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 2.“罪”的语义演变 二、“缺德”的词汇化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缺德”是一个双音节形容词,《现 代汉语词典》对“缺德”一词解释为: “罪”作名词,本义为“作恶或犯法的行为”。如: (6)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左传・桓公十年》) <形>缺乏好的品德,指“人做坏事,恶作剧,开玩 笑,使人为难”等等。 (1 5)他这个人太缺德了。 (7)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汉书-游侠 传序》) (16)你真是缺了大德了。 (~)“缺”与“德”的意义变化 1.“缺”的“缺少”义 “罪”后来又有“过失、错误”义。如: (8)王日: “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 下 ) “缺”本义为“瓦器破”,引申为“破损、残破”。如: (9)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史记・项羽本 纪 ) (17)既破我斧,又缺我戕。( 诗经・破斧》) (18)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汉书・艺文志》) “缺”在使用过程中,有“缺少、缺乏”义。如: (19)缺王道之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二)“得”与“罪”的连用与词汇化 “得”与“罪”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连用。如: 语言本体研究 (20)于此微缺然。(清・袁枚 祭姝文》) 2.“德”的“品德”义 类动宾短语称为“外围短语”。这样呈现出短 汇化趋势,即“外围短语一中间词汇一核心词汇”。 词 “德”作名词,很早就有“品德、品行”义。如: (2 1)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董秀芳用原型理论分析复合词内部的等级时指出, “现代汉语复合词范畴内部各成员在词化程度上表现出差 ( 周礼・地官))) (22)德何如可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 异。现存的复合词不是同一时间层次的产物,其演化的彻 底程度是不同的”[z]“得罪”与“缺德”在原型分布上的差 异与其语法差异相一致。 “外围短语、中间词汇、核心词汇”三者之间并不是 断裂的,而是连续的渐变,最好的证明就是大量过渡词汇 (23)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二)“缺”与“德”的连用与词汇化 1.“德缺”的倒文 “缺”与“德”连用的时间较晚,从所能见到的史料 的存在。中间词汇与核心词汇之间的过渡词汇如“登陆” 看,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且为倒文“德缺”。如: (2 4)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论衡・量知篇》) 2.“缺德”的连用与词汇化 在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发现“缺德”一词的史 料很少,多出现在清代和民国的武侠小说中。如: (25)擂台也是焦公子办的,我何必做此缺德之事? ((《三侠剑》) (26)您说他这个放火的缺德不缺德呀。( 雍正剑 侠图》) 例(24)表明“德缺”在东汉时期己出现,这比“缺 德”出现的要早很多,例(25)、(26)表明,“缺德” 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才完成词汇化。在“缺”“德”连 用时,“缺”仍然是动词,表示“缺少”,“德”为名词 “道德”,二者均无虚化迹象。“缺德”演化成“动词语 素+名词语素”的动宾式复合词。与“得罪”正好相反,在 另一主体看来“缺”具有主观行为。 三、“得罪”与“缺德”的语法差异 虽然同为动宾式复合词,但“得罪”与“缺德”却存 在着语法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能否作为离合词及是 否可带宾语构成动宾短语。 动宾式复合词中存在着离合词与非离合词的差异。 有些动宾式复合词介于词与短语之间,既可以作为一个词 来使用,也可以在中间插入若干成分,变成一个短语。如 “缺德”“打仗”“洗澡”“理发”等词,当在这些词中 间插入“了、个、次”时就分别变成了短语“缺了德” “打了仗”“洗了个澡”“理了次发”等。 “缺德”等属于离合词,而“得罪”“动员”等则属 于非离合词,这些动宾复合词中间不能插入“了、个”, 不能说“得了罪”“动了员”等。但上述复合词仍然可加 一个宾语构成新的动宾短语,如“得罪了领导”“动员群 众”等。 四、“得罪”与“缺德”差异分析 (一)原型理论下的渐变分布 从词汇化的角度讲,词汇化完成后形成的动宾式复 合词结构凝固无法再插入其他成分,而一旦插入其他成分 也就意味着它仍然是短语。众多语言学家对离合词与非离 合词有不同的看法,吕叔湘认为离合词是基本短语或短语 词;范晓则把处于中间状态的离合词称为“类短语词”。 如果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把“得罪”“动 员”这类非离合词称为“核心词汇”;把“缺德”“打 仗”称为“中间词汇或短语词”:把“买菜”“洗手”这 “起草”等。 (27)美军在仁川登了陆。 (28)台风将登陆福建。 过渡词汇的存在反过来又使得我们无法在二者之间进 行精确划界。 (二)词汇化的程度差异 1.连用及完成词汇化时间 例(11)至(15)表明“得罪”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连 用且完成词汇化;例(24)表明“缺德”最早在东汉出现 且为倒文,其在清代与民国时期才完成词汇化。可见“得 罪”无论在连用还是完成词汇化的时间上都要早于“缺 德”。 2.结构的凝固度与意义的虚化度 结构的凝固度、意义的虚化度是检验词汇化完成与 否的重要标准。在词汇化过程中,“得罪”中的“得”并 没有虚化,而“罪”却虚化和抽象化了。这样就导致“得 罪”整体虚化和抽象化了,其结构比较凝固。在词汇化过 程中,“缺德”中的“缺”和“德”均未虚化或抽象化, 再加上其词汇化时间比较晚,所以即使完成词汇化也未形 成非常凝固的结构。 与“缺德”比较相近的是名词“知己”,二词均有倒 文且均未虚化。“知己”在词汇化过程中存在着“知己” “知我”“不己知”等形式,不同的是这三种形式中只有 “知己”最后完成词汇化,且其结构凝固,属非离合词。 一是“知己”早在先秦已连用,在三国时初步完成了词汇 化[ ,这比“缺德”早得多;二是“己”作为代词与“知” 连用后形成了异常凝固的结构。 由此可以推论:在动宾结构的词汇化过程中,如果有部 分虚化或整体虚化的现象发生,或动宾结构非常凝固,无法 插入其他成分,则形成非离合词,反之则形成离合词。 参考文献: 【1】王灿龙.语法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 言学,2005,(3). [2】董秀芳.动词性并列式复合词的历时发展特点与词化程度的等级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池建海.“知己”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O10,(9) 一峨 瞅…粮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