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感体验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景观中植物配置探索唐甜甜,吴荣,黄薇,崔庆江,郭晶﹡(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根据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利用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大感觉器官的
作用,分析和运用植物配置的要点,营造适合患者康复的植物景观。旨在通过不同的植物选择、植物空间搭配和多感官刺激的植物配置等原则,营造无障碍化、景观化、舒适化和多感官刺激化的植物康复景观,充分发挥植物康复景观的作用来刺激和锻炼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五大感官,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五感体验;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康复景观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园艺疗法的深入研
究,认为植物对身体及精神的恢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康复作用。虽然现在园艺疗法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临床实验体系,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园艺疗法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大多会表现出焦虑、烦躁、易怒的情绪,而园艺疗法可以通过花草树木五感体验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缓解,令大脑慢慢松弛下来,进一步消除不良情绪。通过研究不同的植物配置及其对患者产生的五感体验,使患者增强康复的自信心,克服因身体不健全而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使其走上自强、自立之路。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这些肢体在功能上的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肢体功能障碍患
者在内心往往会产生挫败感,主要表现有自卑、孤僻、多疑、过度激动和过分依赖等情绪和行为,还容易诱发患者产生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原本都是生理上的疾病,往往会因生理疾病诱发心理疾病,不同类型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共同心理特征表现为孤独、自卑,从而导致敏感多疑。因此园艺五感体验疗法是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心理疾病最适宜的方案,通过不同植物配置方案引导患者进行五感体验,并刺激患者的感官功能,使其获得存在感,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康复。
1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1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理特点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一般是指某处或连带性的肢体不受思维控制运动或受思维控制,但不能完全按照思维控制去行动的病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上肢或下肢等部位丧失运动功能,因而肢体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在进行常规的作业运动中,往往难度系数较大[1]。按照人群不同,可分为神经系统缺损患者、肌肉骨骼病变患者、肢体外伤患者及步态异常的肢体障碍患者;按照肢体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上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躯干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三大类。针对肢体功能患者类型的特点结合五感体验的园艺疗法并设置无障碍设施和便捷化设施,使其自如地活动,刺激感官功能并使其进行康复训练,获得康复。
1.2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YJC760033)。第一作者简介:唐甜甜(1980-),女,广西北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通信作者:郭晶(1982-),女,云南石屏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康复环境设计研究。
訛訓訆觼
2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基于五感体验的植物配置
要点
五感体验的景观是体验人类视、听、嗅、味和触觉5种感觉的景观,在日本称作五感花园。现在国内外有很多植物园中设计了感觉花园,以植物的气味、色彩和质感来刺激使用者的感官。特别是一些医院和康复性疗养院运用五感体验的园艺疗法来刺激患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为了充分考虑人的五感刺激和整体舒适感,就要充分调动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大感官系统来思考康复景观中的植物配置问题。2.1视觉在植物配置中的要点
视觉是人感知环境最直接的方式,美国环境心理学家乌里希博士(RogerUlrich)曾进行过一项试验项目,专门研究户外环境对手术后患者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医院病房能看见窗外自然景象的病人比从窗户仅能看见建筑墙体的病人需要的康复期更短,手术后的并发症亦能得到缓解。这也证明了视觉感知在景观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2]。根据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精神,结合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特点,充分考虑视觉在康复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要点。对于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躯干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视线一般要比正常人
2019年第15期现代园艺生态绿化低,所以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多选择灌木类植物进行搭配,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太高大的植物不便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观赏和亲近,反而还会起反作用,感觉想看的花想触摸的果离自己太远,造成挫败感。此外,还要考虑植物配置中的四季景观、层次感、色彩感等美学因素,对患者视觉的影响和作用。2.2听觉在植物配置中的要点
听觉是让人在主观上感觉各种自然的声音,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听觉的应用案例很多,如“雨打芭蕉”“、松涛阵阵”等。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患者的听觉来做文章,美妙的声音会使患者心旷神怡,同时激发想象,会让浮躁的心情得到平复,心灵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调节情绪、保健养生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在康复景观的入口处或者院内根据环境条件,考虑当地的常风向,巧妙地借用风力,结合引导、阻挡等设计手段获取自然界中美妙的声音;另一方面,可以在康复景观环境中种植不同质地的乔木,风吹乔木叶子产生的摩擦声、鸟叫声和虫鸣声等多样化的声音刺激人体听觉器官,达到平复浮躁心情和养生的效果。2.3嗅觉在植物配置中的要点
嗅觉在植物配置中主要考虑的是一些芳香植物,很多植物散发的气味能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舒缓情绪,对一些心理创伤大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有些植物散发的气味还能使其亢奋的心情得以镇静。在康复景观设计中,选择配置一些有利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舒缓情绪的植物,达到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如玫瑰的香味使人镇静;薰衣草控制神经性心跳;合欢、水仙、百合、菊花、荷花、兰花、茉莉、丁香、梅花安定心神、缓解烦躁;萱草、紫罗兰、柠檬、郁金香、牡丹、芍药、桃花、栀子、桂花、迎春舒缓情绪、缓解压抑[3]。松柏类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具有杀死结核菌的作用。樟树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挥发出来的芳香油能帮助人们祛风止痛。在进行嗅觉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植物香味的浓度和感官效果,栽种一些合适的嗅觉刺激型植物,根据其香味浓度分为远距离闻赏和近距离接触[4]。远距离可以种植一些松柏类植物,具有杀菌的作用,松花粉有润心肺和益气的作用,近距离种植栀子、薰衣草、丁香、梅花等可以安定心神,促进患者的睡眠,达到患者身心尽快康复的作用[5]。不过也要注意适得其反的植物,比如夜来香、暴马丁香的香味过于浓郁,不宜近距离闻赏,而马鞭草、曼陀罗等植物的花香有毒不宜种植在康复景观中。2.4触觉在植物配置中的要点
触觉在植物配置中是非常好的一个互动因素,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配置一些增加患者互动的有趣植物。像跳舞草、猪笼草、含羞草等,除了能和患者有一
定的互动外,还应该考虑不同质地叶片的植物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触摸一些柔软的叶子、厚绒毛
的叶片让患者感受到植物的温暖。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有趣植物可以激发患者的好奇心,加入到互动环节。通过设计植物———人———环境的互动科普活动,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达到肢体康复锻炼的目的。2.5味觉在植物配置中的要点
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味觉可能是康复景观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味觉和环境本身其实是个互联体,视觉会促进味觉的感受器官,如望梅止渴就是视觉促进味觉感官的一种效果。因此在康复植物配置中,可以有意识地栽植果树和各种香草等,患者通过自由采摘可食用香草,加入食谱或冲泡花茶,均能产生味觉治疗的效果。还可以通过采摘一些水果来达到肢体康复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味觉治疗区中切忌使用农药,防止人们误摘误食而发生意外。
3
结论与讨论
结合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特点,充分调动患者的五感器官来进行康复训练是景观设计者在选择植物造景时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重点从如下3方面考虑。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植物配置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不同于其他造景元素,因此在造景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地适树性。多选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适合当地景观应用。如果植物选择不当,会造成较高的养护成本,或者因长势不好影响植物形态,从而导致患者联想起植物和自己是一样的,具有不完整性,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3.2植物配置空间专属化
在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营造中,植物配置空间设计是最重要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空间的需求比其他类型康复人群来说要更特殊。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借助各种器材来活动,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需求,创造适合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活动的专属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需求,营造一个无障碍化、景观化和感官刺激化的康复空间;在植物造景上可以运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来暗示空间的存在,表现空间的延伸性;在景观的垂直面可以运用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疏密、不同形式的植物配置围合成多样化的空间,满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冥想、交流等多种需求,使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有适合活动的明亮空间与适合休憩的遮荫空间。3.3以患者为设计本源,多感官刺激的植物配置原则
康复空间中的植物景观主要通过植物释放物訛訔訆觼
、植
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19年第15期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花镜设计的浅析张菲菲1,杨良2(1天津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秦皇岛市健雄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在园林设计中,花镜设计对于园林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各种相关资料,根据我国园林景观的特点特性,分
析花镜设计的要点,探讨花镜的特点与构成,对各种不同的花镜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列举以及分析。
:园林景观;花镜;设计
园林景观中的花镜设计,是设计园林时的一个重要设计点。由于花卉的各种类型丰富、周期短、容易种
植、美观等,是园林中的点睛装饰。花镜就是通过模拟野花的种植分布而设计出的自然式花带。
茎类植物往往因为高则承担着视觉焦点的重要责任;阔叶类植物主要是起协调作用,从而使得花镜看起来更加柔和;低矮匐地是用来弥补花镜中前面一部分的空缺;花灌木大部分都是应用于背景来衬托其他的花类;观赏草类能够在无形之中来渲染花境的氛围。每种观赏性花卉通常都是由4或8种花构成的,每一朵花都要悉心培养,才能使其生长得更好。2.2层次鲜明
在花镜设计中必然离不开我国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理念。在设计中,花镜中的植物的排列要层次分明,高低排列要错落有致。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出每一株植物的特性,还要展现出组合形成的美感。单一的景观所拥有的层次性是不能够达到审美要求的。花镜中有前、中、后3个主要层次,每个层次还可以按照植物的高度再进行分层,匍匐类植物由于低矮常常被安排作为前景,但有时也可以把丛生类植物也作前景,这样可以使排列显得不太单调;中景则要选择那些稳定视觉重心的植物,要体量饱满,色彩鲜明,可以搭配一些线条感强的植物来拉高视线,作为视线屏障。要遵循多器官刺激的植物配置原则才能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由植物造景元素所构成的康复环境,能够通过刺激患者的五感器官来获得一定康复的疗效,这在康复治疗领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虽然现在对五感体验在康复景观中的研究尚未成熟,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还非常有限,但这种类型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对患者身心的良好治疗作用,决定了这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收稿:2019-03-06)
:[1]郭晶,徐钊,何蕊,等.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设计方法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1):54-55.
[2]高洁.休疗养庭园五感设计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2):76-79.
[3]肖虹.植物疗法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4]卢春丽.园艺疗法及其园林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5]高阳,韩娜,高亚菲,等.乌鲁木齐市医院户外环境植物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201-206.
1
花镜的概念
花镜是花卉的一种应用方式,这个概念最先在英国风景园林设计时被提出的。设计者提出时的思路是,观察了野花的生长后,按照它的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花卉在该地进行种植,将颜色和形态以某种方式进行和谐统一,达到美观,给人观赏的效果。栽种时可以有曲线状、直线状以及带状等,将其形式多样化,增加其美观度。虽然我国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是这些年才开始的,但发展却很快,花镜方面也在日渐进步。2花镜的特点2.1种类丰富
花镜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有的花是繁茂,有的花是高茎,有的花是阔叶,有的是低矮匐地,有的花是灌木,还有的是观赏草类型的。例如,繁茂类型的花类主要是万寿草和金鱼草2种,在花镜中作前景和中景,高物色彩、植物质地、植物气味等对人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都有康复作用,多感官刺激为患者提供一个康复修养的空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景观营造上植物选择应以患者实际需求为植物配置的本源,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类型及程度,有目的地设计满足患者需求的五感体验植物疗法项目,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使他们尽快恢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以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例,设计一些低矮灌丛和具有观花、观果的灌木搭配的植物景观,让患者在使用轮椅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地的生机,通过嗅觉、触觉甚至种植一些可以食用的低矮观果植物来刺激五感器官,调动患者闻花香、摘果实来进行互动,使患者积极主动进行上下肢的活动和锻炼,为其康复治疗提供很好的辅助治疗。任何一个感觉器官都不是在康复景观中单独作用的,五感体验不是简单的感官和各自独立存在的体验,而是在感官体验中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刺激、信息传达以及大脑机能感知从而获得的一种体验。因此在植物配置时是多感官体验,在造景时
訛訕訆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