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構成可以從詞的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來認識。詞的形式是語音,內容是
語義。
從音節的角度分爲: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從語義角度分爲:單純詞和複合詞。單純詞主要是單音節的,也有少數雙音節的(聯綿詞)。複合詞主要是雙音節的。
一、單音詞
(一) 單音詞與漢語的字、詞關係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在古代漢語書面語中,一個字基本上記錄一個單音詞。實際上字和詞並不是等同的。在古漢語中,字與詞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 第一,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
第二,字和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儘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詞一字,後來由於詞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異詞同字和異字同詞現象漸漸多起來。 異詞同字:一個字記錄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 ①A.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B.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③A.形貌昳麗。 B.麗土之毛
③A.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B.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以上三例,①A的“觀”指的是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而①B的“觀”則當“觀看”“觀賞”講。兩義同寫“觀”字,顯然並非一詞。②A的“麗”義爲“華美”,②B的“麗”爲“附著”,也是兩個詞。至於③A的“女”其實是第二人稱代詞“汝”,與③B的“女”更是沒有什麼關係了。 產生原因有二:
1.詞義的引申:觀:本義是觀看(動詞),引申出“用來進行觀看活動的建築物”之義,名詞,讀去聲。
2.假借:如:女:名詞,借用作代詞。
異字同詞:即一個詞有不祗一個記錄符號。 ①A.旦辭爺娘去,暮宿黄河邊。
B.至莫夜月明,独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②A.將軍身被堅執銳。
B.公受珠,内所著披襖中。 C.遂開門納衆。
③A纍官故不失州郡也。
B.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以上三例,①A的“暮”与①B的“莫”是同一个词。“莫”的字形是日在草中之状,《說文》:“莫,日且冥也。”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後來“莫”字用作了否定詞,而標誌時間的字都加“日”字,就把這個本來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個“日”變成“暮”,所以“莫”與“暮”雖寫兩形,却記錄同詞,是分化字關係。②A的“被”與②B的“披”、②B的“內”與②C的“納”、③
1
A的“故”和③B的兩個“固”也都反映異字同詞現象。“被”與“披”都當“穿”講,二字古代通用,至於作爲副詞當“本來”講的“固”,更是常常寫成“故”字來代替。
(二) 單音詞與古代漢語中的雙音短語
古代汉语中,有些單音詞的組合與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词。
例如:所以,形容,其实,无论
古漢語中還有一些雙音結構,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連詞同形,要注意區分。 如:然而、然則、、雖然、且夫、若夫、今夫
二、 複合詞
古代漢語單音詞占主導地位,也有少量複音詞。 複音詞有兩類:單純詞、複合詞。 (一)複合詞的結構 四種 1.並列結構
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的語素並列構成的複合詞。這兩個語素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沒有修飾、限制、補充、說明等關係。例如: 倉廩 干戈 膏腴 賓客 祭祀 傾覆 斟酌 謹慎 和睦
這種由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古代漢語雙音詞中占大多數。也有個別複合詞是由兩個反義語素並列構成的,例如“緩急”。 2.偏正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修飾和被修飾關係的複合詞。例如: 布衣 東宮 天子 諸侯 百姓 錦衾 狐裘 羌笛
“布衣”本指布料衣服,後轉指穿布衣的人,即平民。 如: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3.支配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支配和被支配關係的複合詞,又叫動賓結構。例如: 執事 將軍 當道 持戟 敗績 知府 司寇 司馬 拾遺 稽首 4.主謂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說明和被說明關係的複合詞。例如: 地震 日食 霜降 夏至 月食
(二)複合詞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
複合詞的形成是漢語由單音化向雙音化發展的結果。這是漢語的一大進步。最初是兩個單音詞的臨時組合,是短語,後來形成專指義,成爲複合詞。如:國家。
複合詞的意義不再像短語一樣,是兩個詞的簡單相加,而是另外有了專指義。例如: 春秋:
原指季節,凝固成複合詞以後就變爲泛指“時間”,進而指“年齡”。如《漢書·蘇武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
只有組合以後意義不等於兩個單音詞意義的簡單相加,而產生了新的意義,才是複合詞。避免把詞組理解爲複合詞。
例 ①響應,②同學,③政治,④狐狸,都不是複合詞
2
例1中的“響應”,不是赞同支持某種號召和倡議,而是一個狀動結構,“像回聲那樣應和”。例2中的“同學”是词组,指“一起学习”,不是雙音词。例3中的“政治”连短语都不是,是两个词:“政”指政治,“治”是治理。例4中的“狐狸”是两个词,指狐狸和狸猫。
三、聯綿詞
一個詞素,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拆開。 (一)聯綿詞的結構特點
聯綿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雙音單純詞。從形式上看,聯綿詞由兩個字記錄,這兩個字不是語素,而僅僅是音節的記錄符號,因此,聯綿詞不能拆開來講,如果拆開來得到的是兩個不能獨立表示意義的音節。即,記錄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記音符號,它們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已經失去,只有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纔有詞義。因此,不能把聯綿詞拆成兩個字的意義的組合。 例如:
A.於是焉何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秋水時至》) B.陟彼高岡,我馬玄黃。(《詩經·周南·卷耳》) C.計猶豫,未有所決。(《漢書·高后紀》) “望洋”並非是望著海洋,“洋”在《說文》中本訓水名,直到宋朝纔有海洋的意義。“望洋”又寫作“望羊”“望陽”,意思是“仰視”。 “玄黃”也是聯綿詞。《爾雅·釋詁》:“玄黃„„,病也。” “猶豫”又寫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等,都是遲疑不決的意思。 (二)聯綿詞的語音特點 兩個音節有雙聲疊韻的關係。
雙聲聯綿詞:指兩個音節古音聲母相同的聯綿詞。例如: 參差 仿佛 憔悴 躊躇 倉促 流連 忐忑 伶俐
疊韻聯綿詞:指兩個音節古音“韻”相同的聯綿詞。例如: 從容 爛漫 逍遙 蹉跎 彷徨 窈窕 輾轉 疊韻的“韻”,與“韻母”不同。韻母包括一個音節除去聲母的所有部分——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而“韻”則只包括只要母音和韻尾,不包括介音。 由於古今語音的演變,聯綿詞的語音關係也有可能發生變化,例如,
“倉庚、芣苢”在古代是疊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已經已經不疊韻了。這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繽紛、匍匐”在古代是雙聲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已經不雙聲了。這是古聲母不同於今聲母的表現。
因此,判斷古代漢語中的聯綿詞的語音關係,一定要根據古音,而不要根據今音。
(三) 聯綿詞的形體特點
由於聯綿詞是“因聲以見義”所以用字常常不同。後來逐漸規範,保留一種常用的寫法,淘汰了其他。
文選(禮記)
博學
3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解】
5.學之弗能,弗措也:學習達不到學會的程度,就不放棄。措。放棄。 提示
詞義:審、篤、措 虛詞:弗
曾子寢疾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注释】 4.病:病重。
7.隅坐:在牆角坐著。隅,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 13.革:“亟”的借字,改讀jí,緊急。 16.正:正道,這裏指合乎自己身份的禮。 17.反:返回,後作“返”。沒:死亡,後作“歿”。 提示
詞義:病、隅、睆、簀 通假字:“革”通“亟” 異體字:床
分化字:反——返,沒——歿
賓語前置:我未之能易也。吾何求哉? 大同與小康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注釋】
2.仲尼:孔子的字。與:參加。蜡(zhà):古代天子或諸侯年終舉行的祭祀鬼神的儀式。賓:陪祭的人。 3.觀(guàn):宗廟或宮廷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 6.道:原則。
7.三代:夏、商、周。英:傑出人物。 9.志: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
【注释】 10.與:“舉”的借字,改讀jǐ,推舉。 11.講:提倡。脩:“修”的借字,使變得更好。
12.親其親:第一個“親”是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雙親;第二個“親”是名詞,雙親。
13.子其子:第一個“子”是名詞意動用法,把„„當作子女;第二個“子”是名詞,子女。 14.矜:“鰥”的借字,改讀guān,老年無妻。 16、歸:出嫁。這裏指夫家。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注釋】
4.正: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端正。 5.篤: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純正。 6.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和睦。 7.和: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和諧。
8.賢: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賢。知:智慧,後作“智”。 9.功爲己:做事祗爲自己。
10.選:選拔出來的,指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傑出人物。 11.著:動詞使動用法,顯露。 15.埶:權勢,後作“勢”。 提示
詞義:與、蜡、賓、逮、隱、考
通假字:與——舉、脩——修、矜——鰥 賓語前置:君子何歎、丘未之逮也
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 名詞意動: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形容詞使動:以正君臣,篤,睦,和 形容詞意動:以賢勇知。 動詞使動:以著其義。 名詞意動:刑仁講讓。
省略:以(之)正君臣,以下七句同。
雖有佳肴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注释】 17.旨:味美。
23.學學半:教是學的一半。這句話是要說明教與學對於增長知識來說同等
5
重要。上“學”字,讀xiào,指教人。下“學”讀xué,指學習。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注释】 3.術:“遂”的借字,改讀“suì”。遂,行政區劃。一萬二千五百家爲一遂,遂的學校叫做序。
4.國:天子的王城和諸侯的都城。學:指大學。
6.中(zhîng)年考校(jiào):每隔一年考查一次。中,間隔。校,考核。 7.視:考察。離經:斷開經文章句。離,分析,斷開。辨志:弄清經文旨意。志,經文的思想內容。
10.論學取友:論說所學之是非,擇取善人以爲友。
12.知類通達:懂得事物之間類比的關係,依類推裡,即觸類旁通。 13.强立:這裏指思想觀點堅定不移。不反:不違反師教。 14.易俗:改變習俗。易:改變,更改。
17.蛾子(yǐ zǐ)時術之:小螞蟻時時學着銜土,也能堆成大蟻塚,這裏指學者時時學問,終能達到大成。蛾子,蛾之子,即小螞蟻。蛾,“蟻”的借字,螞蟻。術,“述”的借字,學習,實踐。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謂乎? 【注释】
19.皮弁:一種用白鹿皮做的帽子,爲上朝的常服。祭菜:以蘋藻之菜祭先師。菜,指蘋藻一類菜。“皮弁祭菜”的主語是天子所派的主管教育的有關官員。大學開學時,主管教育的官員著皮弁,以蘋藻之菜祭先師。 20.宵(xiǎo)雅:即《詩經·小雅》。肄:練習。三:這裏指小雅三首詩,即《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首詩宣揚君臣之間要和樂忠信。
21.官其始:在一開學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勵學生。官,名詞用作動詞。 1.孫:恭顺,後作“遜”。業:指所治經業。 2.夏楚:二樹名,其枝條可以撲撻人。夏,“榎”的借字,改讀jiǎ,又作“檟”,樹名,即山楸。楚,樹名,即牡荊,枝條堅勁,可以做刑杖。
4.卜禘:占卜而大祭。遊其志:使學生內心從容不迫。遊,優遊。 5.時觀:時時觀察。存其心:讓問題在學生的心中積聚。
6.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年幼的學生只聽老師講解而不隨便發問,學習不逾越進度。躐等,超越進度。
8.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大凡學習,若學習做官,就先學習與職務有關的事;若學習做士,就先學習學士應有的志向。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独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6
【注释】
9.未發:這裏指邪惡念頭尚未產生。豫:預防。 10.可:受教育的最好時機。時:適時。
11.陵:超越。節:次第,次序,這裏指教學內容深淺的次序。施:施教。孫:循序漸進,後作“遜”。
13.扞(hàn)格:抵觸抗拒,格格不入。扞,抵制、抗拒,後作“捍”。格。堅硬難入。騰:克服。
14.雜施而不孫: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 17.辟:受寵幸的女子小人,後作“嬖”。 提示:
詞義:肴、旨、中、校、肄、陵、扞格、燕 虛詞:者
通假字:術通遂、蛾通蟻 術通述 分化字:說——悅 孫——遜
賓語前置:其此之謂乎,其此謂乎 禁於未發之謂豫 雙賓語:謂之大成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 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注释】
1.本篇選自《禮記·檀弓上》。題目爲後加。本篇寫曾子對子夏的批評:對老師不敬、對父母不孝、對兒子溺愛。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喪(sāng)其子:哀悼他的兒子。喪,哀悼。下文“喪爾親”“喪爾子”同。喪(sàng)其明:喪失了他的視力。喪,喪失。下文“朋友喪明”“喪爾明”同。明:視力。
3.女:第二人稱代詞。何,怎麼。 4.事:侍奉。
5.退:退休。老:養老。西河:今陝西境內黃河以西一帶。 6.疑:“擬”的借字,改讀nǐ,比擬。於:如。 7.投:擲。杖:手杖。拜:拜謝。 8.索居:獨居。 9.已:太。 提示
詞義:喪、予、爾、女、 通假字:疑通擬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