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维的辋川、卢鸿的草堂总在李公麟的笔下

来源:知库网
赏鉴

APPRECIATION

1

5

(传)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局部:1.华严堂 2.璎珞岩 3.秘全庵、4.延华洞 5.雨花岩 6.泠泠谷 7.玉龙峡 8.观音谷 9.垂云沜

6

王维的辋川、卢鸿的草堂总在李公麟的笔下

文:蔡志伟 图:刘星辰(除署名外)

李公麟晚年因病致仕,回到故乡舒州桐城县的龙眠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并自作《龙眠山庄图》以记之。李公麟自图幽居之所,一来映射出文人画家所怀之隐逸志趣,二来则暗藏着对于“卢鸿草堂”与“王维辋川”之“文化——图像”范式的效仿。

告病还乡,隐居龙眠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李公麟鬓角的微霜已然尘封了他熙宁三年(1071年)年少及第时的意气风发。经历了北宋政坛的风云变幻,目睹了好友王安石与苏轼的宦海沉浮,告病还乡、筑舍隐居,似乎正是他在天命之年所该有的天命。李公麟的幽居处在故乡桐城县西北十里的龙眠山中。龙眠山擅名江北,其形若卧龙而盘,清深幽邃。李公麟的龙眠山庄依岩壑而立,山庄自西而东有建德馆、墨禅堂、华严堂、云芗阁、发真坞、芗茅馆、璎珞岩、栖云室、秘全庵、延华洞、澄元谷、雨花岩、泠泠谷、玉龙峡、观音谷、垂云沜十六景,其间巘崿相属,泉涧交错,曲径通幽。道南又可望胜金岩、宝华岩、陈彭漈、鹊源四景。肆意山水之中,李公麟自作幽居图一卷以为记,图卷名曰《龙眠山庄图》。画卷开端,建德馆坐落于山坳之中,墨禅堂、华严堂依之于后,随山势而立。山泉之下,一位文士074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34

789

坐观飞瀑,另一位文士策杖而来;绕过山岩,有秘全庵一座;复而前行,三位文士在延华洞中相互攀谈;去道林间,雨花岩下水声作作,与泠泠谷相映成趣;经道玉龙峡、观音岩,垂云沜下有文士观流水潺潺。画卷末端,在龙眠山庄中行望游历的文士于胜金岩上济济一堂,宝华岩下亦有文士相对而坐。整幅画作描绘了文士寄兴山野的林泉之乐。对于李公麟而言,山水幽居的意义不止于一种现实抉择,隐逸在他心中更属一种追慕隐士前贤的文化执念。在李公麟脑海中,卢鸿的草堂、王维的辋川总令人神往,卢鸿的《草堂图》、王维的《辋川图》总历历在目。隐居龙眠、图画山庄,与其说是自己的兴致使然,毋宁说是想通过效仿行为,超越时空的阻隔,追慕隐士前贤的“ 文化——图像”风范。次征召卢鸿出山,然则却为其一再请辞。屡次征召未果,唐玄宗无奈准许卢鸿还山,“岁给米百斛,绢五十……赐隐居服,官营草堂,恩礼殊渥。” 卢鸿将唐玄宗所赐草堂命名为“宁极”,语出《庄子·缮性篇》中“深根宁极而待”一句,其意乃是标示自己的隐逸之愿。宁极草堂建毕,卢鸿又先后营缮了倒景台、樾馆、枕烟廷、云锦漴、期仙蹬、涤烦矶、幂翠庭、洞元室、金碧潭九景,“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 别业初成,卢鸿“自图其居以见” ,所图之画后世谓之《草堂图》。开元十六年(728年),王维前来嵩山,这位开元九年(721年)的进士定当早已听闻过卢鸿的隐士贤名。山中别业的清幽雅致使王维不忍离去,经年之后,他方才辞别卢鸿,只身下山。即使作别了卢鸿的山水别业,幽居之梦却仍然萦绕在王维心间,他决定折道自营别业、自图其居卢鸿,长于书法丹青,博学多才,素有隐逸志趣,幽居嵩山之上。开元初,执掌李唐王朝的唐玄宗曾数辋川,修缮已故文士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以为自己的隐居之所。十余年前,宋之问被唐玄宗赐死,蓝田别墅随之无人过问,此时已然几近破败。王维在蓝田别墅的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5清 王原祁 辋川图卷纸本 35.6cm×545.5cm 大都会博物馆藏(珍观屋中观珍画供图)

076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基础上引流筑舍,营缮了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鸿草堂”与“王维辋川”的深情似乎更为浓厚。宋末浪、茱萸沜、辛夷坞数景,开启了自己在辋川别业中元初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记载有李公麟临摹卢鸿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曾写信邀约裴迪共度隐逸生活,《草堂图》之事:信中如此描绘辋川别业中的景致:先子(米芾)《画史》载:刘子礼以五百缗置钱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氏画五百轴,初未尝发缄,铨美恶也。既得之后其间,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有卢鸿《草堂图》一卷已是数百年物矣。后李伯时曾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临一本,仍自书卷中歌一篇,次则秦少游、朱伯原、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先子书也……是月二十七日米友仁元晖。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右王方庆于毗陵得伯时画《十志》,即元晖跋后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中所书者,今录其书人姓名于后:一、龙眠山人李是中有深趣矣! 伯时书;二、高邮秦观书;三、乐圃居士朱长文书;四、裴迪欣然前来,与王维诗作唱和、逍遥山林。遭吴郡周沔书(内缺永字);五、静常居士曹辅书;六、受安史之乱后,晚年的王维离群索居,常住辋川,意缙云胡份书;七、襄阳漫士米芾书;八、碧虚子陈欲隔绝尘世纷扰,此时他回想起老友卢鸿“自图其居”景元书;九、太平闲人仲殊书;十、参寥子道潜书。 的雅行,“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的《辋李公麟这次临摹卢鸿《草堂图》并非是一次单川图》在其腕底而生。纯的学画之举,而是一次有关经典隐逸文化符号的再创造活动。文献记载中的两处细节意味深长:追仿前贤、诗画唱和一则,米友仁以“一卷”称之卢鸿《草堂图》,以“一本”称之李公麟的临作;李公麟及其友人对于卢鸿、王维的隐逸故实,以二则,李公麟邀九位文士相互唱和,于其临作及他们所绘之幽居图像皆颇为熟知。苏轼在《题卢上共题“十志”。鸿学士堂图》一诗中言之:“昔为太室花,卢岩在东第一处细节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李公麟在临麓。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嗟予缚世累,归未摹《草堂图》时改变了原作的形制,将原本手卷形有茆屋。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尚欲逃世名,岂制的《草堂图》改换为册页形制;第二处细节则指明,须上图轴。” 黄庭坚在观赏卢鸿《草堂图》时亦生隐逸于李公麟的主导下,秦观、朱长文、米芾等九位文之想,作有《自门下后省归卧酺池寺,观卢鸿<草堂士共为《草堂图》中的十景赋诗。后一举动可能源图>》一首,诗曰:“黄尘逆帽马辟易,归来下帘卧于王维、裴迪共为辋川别业数景作诗的启发,或者书空,不知绣鞍万人立,何如卢郎驾飞鸿。” 更评介王说李公麟有意要将“王维辋川”的文化要素,植入维《辋川图》“笔墨可谓造微入妙。” 精于书画鉴赏的本就相互关联的“卢鸿草堂”中,建立一种包容“别米芾,曾细致考辨过王维《辋川图》及其摹本,其于业”、“图画”、“诗作”三种元素的隐逸文化典范。画史》中言之:“王维画小辋川摹本,笔细,在长安由此观之,通过临摹卢鸿《草堂图》的文化行为,李氏,人物好,此定是真。若比世俗所谓王维,全不李公麟一方面创制了“卢鸿《草堂图》”的新形制——类。或传宜兴杨氏本上摹得。”“ 卢鸿草堂”“、王维辋川”“十志草堂图”,另一方面则通过使“卢鸿草堂”与之于李公麟及其友人而言,不啻为文人隐逸的经典文“王维辋川”趋同,建构了一种隐逸文化范式。事实化—图像符号之一。上,明人董其昌已然注意到李公麟临摹卢鸿《草堂图》相较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友人,李公麟对于“卢的用意所在,其曾如是说:“卢鸿《草堂图》虽命之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7《宋 佚名 摹卢鸿草堂十志图卷(全卷) 31cmx8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鸿,实龙眠以意造。” 又言之:“世传《草堂图》,多名人所转相临抚也。” 虽然画史中未曾清晰记载李公麟临摹王维《辋川图》之事,然则历代文士、画家皆将《龙眠山庄图》视作《辋川图》的再生。宋人周必大《题李龙眠山庄图》曰“:《龙眠山庄图》匹休《辋川》。” 元人刘因则在《辋川图记》中言之:“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 在构图方面,李公麟借鉴了《辋川图》集数景于一卷的方式,既使各段独立为景,又使各景自然相连;在山石布局方面,李公麟同样追求《辋川图》般“郁郁盘盘”的营构方式,以图绘山水幽境;在笔墨方面,李公麟“悟古人用笔”(《宣和画谱》语)而直追王维古质的用笔与淡墨渲染之法。不仅在画学师法层面,甚至在现实行为上李公麟亦以卢鸿、王维为楷模加以效仿。李公麟在龙眠山庄中修营二十景,与卢鸿、王维营缮别业的方式何其相似?图写《龙眠山庄图》,与卢鸿、王维“自图其居”的文化行为又何其雷同?甚至在身心修道上,李公麟亦学习王维以佛禅为法门,苏轼在《书<山庄图>后》说道:“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吾尝见居士作华严相,皆以078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意造,而与佛合。” 因应于《龙眠山庄图》的出现,李公麟及其友人仿似可以对话隐士前贤,脱开时空的围困,与他们交游唱和,苏辙这样记述道:伯时作《龙眠山庄图》,由建徳馆至垂云沜,着录者十六处,自西而东,凡数里岩崿隐见,泉源相属,山行者路穷于此。道南,溪山清深秀峙,可游者有四,曰胜金岩、宝华岩、陈彭漈、鹊源,以其不可绪见也,故特着于后。子瞻既为之记,又属辙赋小诗,凡二十章以继摩诘辋川之作。 (编辑/刘星辰)隐逸之于古代文人画家而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对于政治社会情况的现实应对,心中绵延着的文化记忆,更为深刻且具体地促成了他们的幽隐之举。正如透过《龙眠山庄图》所能够看到的:告老还乡之后,李公麟自营别业、自图其居的行为,时刻折射出他对于“卢鸿草堂”、“王维辋川”之\"文化—图像\"范式的追慕。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