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 —
陈 忠 黄承愈
【内容提要】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一种独特的“知识风险观”。一方面,从知识出发揭示风险本质对我们认识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知识出发,揭示“知识问题”、从事“知识研究”、倡导“知识行动”的贝克“知识风险观”在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三个层面又存在深层矛盾。从社会存在、社会实在出发,是对“知识风险观”进行“历史超越”的根本方法论基础。风险具有关系性、历史性、过程性,现代性条件下,风险在本质上具有资本特殊性。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要实践选择,是具体探索既发挥资本积极作用又对资本的内在消极性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行动”方略。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知识与实在 资本批判 历史超越
作为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的最重要代表《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等论著的作者,德国著名学者乌里希・贝克在风险理论研究史上无疑将具有不可否认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源于贝克的杰出研究“,风险”才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学理”限定词;也正是因为贝克的系统阐述,风险社会学才成为一个重要的子社会学,风险研究才实质性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构成。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在观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忽视这些问题,将不利于我们对风险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一个重要基础性不
①足就是存在“知识问题”。贝克认为“,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坦率地说,在阶级地位上,是存在决定意识,而在风险地位上,正相反,是意识(知识)决定存在。对其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的类型,特别是个②
体经验的缺乏和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它围绕着危险的所有方面。”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也就是一种
独特的从“知识”而非“实在”出发的“知识风险观”。揭示、剖析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对全面认识风险社会的实在本质,历史性的超越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一
在贝克看来,风险与知识具有本体论关联“,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
③的东西,而就是相同的东西。”贝克的“知识风险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Ξ本研究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与江苏省博士后基金的资助。
①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②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③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9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
1.“知识问题”是风险社会的根本问题
在贝克看来“,风险”不同于“危险”,危险是一种自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非人为因素对人的生
①存、安全、发展等的威胁。风险则是一种“人为的不确定性”,其原因来自人自身,风险是由现代性的
推进所引致、造就的人对自身的威胁。贝克指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
②③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是“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也就是说,风险的特④⑤殊性正在于其非自然性、人为性、知识性“风险以决策为先决条件,。”“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
“知识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根本成因,内在本质。
在贝克那里,现象上,风险表现为现代性的诸多负面性,如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冲突的增加、经济发展的波动等。本质上,风险则是“知识的断裂”与“知识的无能”。其一,所谓“知识的断裂”,也就是与近代以来社会分工、社会生产专业化相共生的知识领域的分化,并特指分存于不同专业领域,为不同专业人士所“垄断”的不同专业知识间的矛盾、冲突、内在不统一。现代性的知识断裂,集中表现为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分化与冲突。在贝克看来,正是以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分裂为核心的知识断裂,导致了现代性的诸多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其二,所谓“知识的无能”,是指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本体性的处于相对无知状态,人不可能全面的、规律性地把握现代性的复杂构成与变迁趋势。在贝克看来,相对现代性的不断增长,人其实是一种在“自我危害的现代性的阴影中繁⑥荣成长的无知动物”。如果说,风险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实在,那么,在本体上处于“无知”、“有限理
性”状态的人把自身上升为“全知全能者”“、无限理性”的拥有者,并以这种有问题的虚假全知理性进行实践,则是造成风险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所谓风险,也就是人对自身“无知”的不自觉,也就是人跨越了自身的知识限度进行了貌似正确、貌似科学的生产、行动、实践。
2.“知识研究”是风险研究的根本方法
在贝克看来,风险社会的“知识性”决定了进行风险社会研究的“知识路径”“,知识研究”“、观念反省”是风险社会研究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将现代性的内在知识问题、知识矛盾揭示出来。以此为方法论基础,贝克对现代性的诸多深层观念“、原则性知识”进行深刻的反省。针对人们引为圭臬的“生产”、“进步”、“理性”等发展观念、发展原则,贝克发问道“,‘进步’、‘繁
⑦()荣’‘、经济增长’或者‘科学理性’这样的概念是否仍旧是正确的?”1对“生产观”的反省。贝克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推进,作为现代性根本实现基础的“生产”日益呈现出“两面性”特性:在创造财富与进步的同时也系统、全面地创造了矛盾与问题。贝克指出“,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
⑧
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人类进入全球风险社会,其深层理念原因正在于这种片面的生产观。(2)对“进步观”的反省。贝克认为,近代相对于中世纪的重大进步是确立了“进步”本身的地位,但随
着工业与科技的不断成功,进步本身却日益走向异化。以工具理性为支撑的“进步”取代了上帝成为
⑨人们不假思索的信仰,成为“一种现代性的世俗宗教”。其结果是“进步”,“被制度化到一个无责任υλ位置的社会变迁”。面对生态破坏等发展问题,这种所谓“进步”的制度,其本质却是“集体无意识”
ϖ
意义上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λ无人对发展问题负责。(3)对“科学理性观”的批判。贝克认为,传
统现代性的重要深层知识原则也就是科学理性、工具理性,正是这种表面“全知全能”实则“片面垄断”
①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②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③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④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⑤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⑥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⑦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⑧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⑨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υλ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ϖλ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9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年第7期
的工具理性,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全面问题。贝克指出,科学理性的垄断性推进,造就了社会发展的“技术统治的线性模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国家成为“技术国家”,“工业理性和技术的蚕食耗尽了日益
①②现代化的社会的本质”“,使人类的充满生机的关系成为工具理性的”“使这个行星上的所有的生,③命形式处于危险之中”。
3.“知识行动”是应对风险的根本策略
以对现代性知识原则的反省为基础,贝克倡导对风险社会进行原则性的知识拯救。具体而言,贝克所倡导的“知识行动”有三个层面的内容:(1)在总体原则上,建构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相和谐、相共生的全面理性。贝克指出“,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
④的”,实现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有机融合,是克服当代社会风险的原则指导。(2)在理论体系上,建构能为人们把握、应对风险提供知识支撑的全新社会理论。贝克认为,面对“现代性的多元化”,需要有描绘“现代性的多维概念”“,我们需要一个词汇变化表,一个新的参照标准……我们面临的任务
⑤是修正社会学,以便它能为社会和政治的重新创造提供一个新的框架”。“前所未有的紧迫之事是,
我们需要这样的观念和理论,它们将允许我们构思以一种新方式贯穿着我们的新现代性,允许我们在
⑥()它里面生活和行动。”3在主体作为上,建构以“社会理性拥护者”为基础的全球“亚政治”,即“外
⑦在于并超越国家—政府政治体制的代表性制度的政治”。在贝克看来,现有的所谓民主政治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深刻文化霸权、深层伪民主。为了与此相抗衡,贝克倡导“世界公
⑧民们,联合起来”,也就是以社会理性为知识基础的“社会知识行动者”的普遍联合,以削弱以工具理
性为知识基础的“科学知识行动者”力量,从而实现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真正知识应对。也就是说“原,则拯救”“、理论建构”与“全球亚政治”,是贝克应对风险社会的三个具体举措。
二
应该看到,贝克的“知识风险观”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特点、现代性与知识的关系、社会风险与知识的关系等问题都具有重要参照价值。(1)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性是现代性的重要基础特性,忽视了知识问题,不可能真正认识现代性。贝克从知识论、知识社会学出发,对现代性理性基础的揭示、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代性的本质与基础。(2)现代社会风险与知识具有内在关联,风险与人们的认知水平、认识能力确实存在内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人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在已知世界不断扩大的同时,未知世界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在人们面前。从发生机制看,人的相对无知性,必然导致人们在行动中的问题、失误、风险。贝克对人的本体性无知的确认,虽然明显带有康德哲学“物自体”不可知的不可知论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确实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从主体与对象的实践互动关系看,甚至可以说,风险也就是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贝克对风险与“无知”关系的揭示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3)虽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带有抽象知识论色彩,虽然贝克主要在知识论层面谈论、理解社会,但贝克对现代性社会个体性特征的揭示,对个体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揭示,对生态问题的科技理性原因,对现代性之深刻负面性及“反自身性”等问题的揭示,对拓展、明确现代社会研究的问题域,对增强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都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充分肯定,将
①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③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④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⑤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⑥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⑦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⑧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9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贝克知识风险观的深层问题。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知识出发而不是从实在出发的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1.在本体论层面,存在“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根本特征是知识性,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根本之处就是知识在社会系统关系链中的地位日益突现、作用日益重要。现代社会的一切内容,包括风险“,它们在知
①识里可以被改变、夸大、转化或者消减,并就此而言,它们是可以随意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也就
是说,现代性、现代性风险社会在本质上是知识的、主观的,它们随着人们的感知、认识程度而改变。
②“风险就是知识中的风险,风险的感知和风险不是不同的东西,而就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贝
克又认为,现代性起源于、离不开工业革命,没有这种客观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实践行动,也就没有现代性。现代性的风险也正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张。“今天,它们的基础是工业的过度
③④生产。”“它们是工业化的一种大规模产品,而且系统地随着它的全球化而加剧。”也就是说,现代
性、现代性风险的本质是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客观实在。
可以看到,一方面,贝克自觉地以主观的知识性定位现代性及其风险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的理论是“一元论”的。另一方面,贝克又不自觉地以工业生产这种客观的社会实在揭示现代性及其风险的本质。贝克的理论又是非一元论的。也就是说,在自觉认同这个意义上,贝克是主张风险本质一元论的,但在实际论证中,在不经意之间,贝克又导向了风险本质二元论。那么,对风险社会而言,其本质究竟是知识,还是实在?风险的本质究竟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对揭示风险社会而言,究竟是应该从知识出发,还是应该从实在出发?显然,在本体论层面,从知识出发的贝克存在深层矛盾。
2.在方法论层面,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内在冲突
一方面,贝克对风险社会的本质、特点等进行了揭示。在贝克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
⑤会”。这种灾难的本质是“人为的”,即由现代性自身、人的欲望与生产能力无限扩张所造就的生态、
社会、文化等问题。在客观意义上,现代性风险也就是工业生产、工业社会、现代化进程自身的负面性。贝克指出“,在现代化的连续进程中‘,财富—分配’社会的社会问题和冲突开始和‘风险—分配’
⑥社会的相应因素结合起来。”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现代性负面性的增长“风险,—分配”逻辑将日益
成为主导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一种风险可知论。另一方面,贝克又认为风险社会是不可知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不确定性”,风险的根本特性是不确定性,人们无法把握、认识风险的根本成因与发展趋势,在风险问题上,人们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因果观”。贝克写道,“至少从休谟开始我们就知道,因果关系的预设是不为我们所了解的。预设必定是想象的,默认其真
⑦理性的。”对风险而言,同样如此“,首先,现代化风险出现在地理上特定的地域,同时它也非特定⑧的、普遍的;其次,它们形成有害影响的曲折途径是多么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人们不可能找到风
险的真正成因,不可能真正地认识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又是一种不可知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内在紧张,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深层问题。
3.在实践论层面,存在“行动论”与“宿命论”的内在紧张
一方面,贝克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全面的“知识行动”,即“原则拯救”“、理论建构”与“全球亚政治”三种“知识行动”应对全球风险社会。另一方面,贝克又认为,面对全球性风险社会,人们在本体上又
①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
②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③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④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⑤⑥⑦⑧页。页。页。-19页。
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年第7期
①是无能为力的。“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因为,风
险在本质是一种不可知的“人为不确定性”,它“摧毁了我们据以思考和行动的基础和范畴,比如空间
②和时间、工作和闲暇、工厂和民族国家,甚至还包括大陆的界线”。对于风险,我们惟一能够确定的③是“,或早或晚,现代化的风险同样会冲击那些生产它们和得益于它们的人。”“风险社会在这个意④义上是世界性的风险社会。”“在某些方面,这使我们想起了中世纪社会的地位命运。现在,发达文⑤明中存在一种风险命运。”可以看到,在应对风险问题上“行动论”,与“宿命论”在贝克那里始终处
于一种无法调和的内在紧张状态。
我们认为,导致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贝克没有自觉处理好知识与实在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诸多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者的重要核心问题。需要从“知识”与“实在”的历史、本质关系出发,具体揭示风险社会的深层本质。
三
贝克的“知识风险观”的“知识问题”颇具代表性。不管是吉登斯、拉什、还是雷纳,诸多西方学者都在“知识论”这个层面上研究、定位风险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与风险存在内在关联,以知识论为视野研究风险社会对增加人们的风险意识,促使风险研究的自觉化等,当然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关键问题是,(1)仅仅立足于知识论,能否真正揭示风险社会的深层本质?风险社会,是知识性的,还是实在性的?(2)仅仅从知识出发,能否找到解决应对、克服社会风险的方法?应对社会风险的根本方法是转换知识,还是变革实践?(3)与此相关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是,认识风险社会的理论起点和归结点是什么?是感性的、具体的、规律性的历史事实,还是神秘的主体感觉、抽象的知识原则?显然,需要从“知识”与“实在”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刻揭示风险的“实在”本质。
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所谓实在,也就是真实的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社会存在。所谓知识,也就是人们对历史过程、历史问题的主体感受及其观念化呈现。实在与知识的关系,在本质上也就是历史与意识、生活与意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⑥⑦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就是在⑧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也就是说,从社会存在、社会实
在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从社会存在、社会实在出发的方法也就是“历史的方法”、从历史出发进行具
⑨体而非抽象历史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也就是说,具体的历史性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属性,历史是社会科学的根本研究“具体”对象。历史方法是社会科学的根本“具体”研究方法。离开了对社会存在、社会历史的真实切入,离开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尤其是特殊规律的实践反思,必然导致社会科学研究的空泛化、公式化、抽象化。对风险社会研究而言,从真实的、历史的社会实在出发的“历史方法”,也是进行风险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我们认为,在马克思哲学“历史方法”视野中,可以从三个层面具体呈现风险社会的具体本质:
(1)在一般关系意义上,所谓风险,也就是人的具体实践关系的断裂。在相对现象性的关系意义
①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②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③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④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⑤⑥⑦⑧⑨
页。页。页。页。
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9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
上,风险或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或者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断裂,或者是人与人关系的断裂。在相对本质的关系意义上,风险也就是发展主体、发展客体、发展制度(中介)之间关系的断裂。在社会历史的根本关系上,风险也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间关系的断裂。在揭示风险本质时,即不能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般性关系,更不能缺少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这个根本社会实在研究视角。以贝克“知识风险观”为代表的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不足,正在于在风险研究中缺少规律视域。
(2)在相对具体意义上,在劳动实践这个层面上,所谓风险,也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历史不合理性、具体历史代价。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个“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交汇过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双向改变过程。一方面,劳动需要以即有的自然与传统为基础,另一方面,劳动又深刻改变着自然与传统。也就是说,在本体论意义上,劳动就既是一个“创造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破坏”与“创造问题”的过程,劳动带有“天然”的“代价性”“、异化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的“异化性”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揭示,对片面理解劳动,只看到劳动积极性的黑格尔进行了批判,认为黑格
①尔只看到了精神劳动“,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条件下,劳动的“两面性”集中呈现出来。一方面,资本化的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另一方面“,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②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这样,在实践的“两面性”这个意义上,风险的本质并不神秘,所谓风险,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历史性代价。贝克知识风险观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没有辩证看待风险与劳动的辩证历史关系,没有具体揭示风险的历史性、客观性、转换性,而导向了“命运哲学”意义上的神秘风险观。
(3)在更为具体的意义上,对现代性而言,风险的重要核心特点是资本性。资本的主体化、资本逻
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宰治,是现代性成为风险社会的具体历史原因。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资本的生成与发展是现代性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资本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不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会从它的可以说内部
③
的有机生命,进入外部的生活关系”。从对国内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各领域的全面控制过程,到对国外市场、世界市场的全面控制,并最终形成深层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拜物教”,造成社会生活
④的全面异化,形成一个“物化”的世界“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也就是说,对现代性而言,最根本的社会问题是资本问题,最根本的社会风险是资本风险,生态、环境、文化、知识等风险在现代性语境下,都从属于资本问题。揭示了现代性的资本本质,也就揭示现代性风险社会的根本本质。贝克等西方风险研究者的一个历史性问题,正是忽视了风险社会与资本社会的内在关联。
总之,风险、风险社会的本质是关系的、实践的、具体的、历史性,并不存在抽象的知识性风险。应
具体、历史地揭示风险的本质及应对风险的策略。我们认为,风险的具体性、过程性,决定了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性、历史性。并不存在如贝克等所主张的应对风险社会的理想“知识行动”策略。应对现代风险社会、克服现代性风险,即需要进行观念、意识层面上的“知识”变革,更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实在”变革。现代性条件下,风险具有资本特殊性。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要实践选择,就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具体探索即发挥资本积极作用又对资本的内在消极性、异化性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行动”方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编辑:李瑞琴)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8页。
・9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