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尿培养污染率中的应用

来源:知库网
・96・ TODAY NURSE,September,2015,No.9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尿培养污染率中的应用 夏艳丽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尿培养污巢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实施活动前为对照组,实施活动后为观察组,品管圈活动 方法为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进行各项活动,活动周期4个月,对尿培养污染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并落实3项 改善措施,比较2组的有形成果(标本污染率)和无形成果。结果尿培养污染率由13%降到7%,2组护理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提 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规范了尿培养留取送检流程,降低尿培养污染率,在临床护理细节工作中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服务理  .文章编号:1006—6411(2015)09—0096—02 患者满意度。最后全体圈员讨论拟定活动计划,把活动项目进 行分解,明确项目责任人,规定完成期限,组成清晰紧迫的任务 念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尿培养;污染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品管圈是指同一工作场所的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 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 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是一种自下 而上的管理方式…。导尿作为基础护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技 术,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患者,在 目标,推动品管圈活动的如期完成。 1.2.3 目标设定改善前尿培养污染率现况值为13%,选题 圈能力为100%,但考虑本圈为第1圈,如目标设定太高,完成 临床中泌尿道感染发生率较高,插管引起的尿道损伤占院内感 染的145.24%,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中有75%一80%是由于导尿 引起的 J。及早进行中段尿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合理用 难度大,可能会打击圈员积极性,将圈能力设定为80%。目标 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1一现况值)×改善重点× 圈能力]:13%+[(1—13%)×80%×80%)]=7%改善后降 低尿培养污染率设定目标值为7%,改善幅度为6% 1.2.4原因分析根据改善前尿培养污染率标本的送检情况, 药,可减少手术后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J。本科 在20l3年5月一2013年l1月开展了“种子圈”品管圈活动,降 低了尿培养污染率,取得了满意效果,持续改善了护理质量,提 高了护士以科学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自信,现报告如下。 t资料与方法 全体圈员以脑力激荡法展开分析,绘制鱼骨图(见图1),查找尿 培养污染率高的原因。通过分析,改善前尿培养污染率的根本 原因是护理宣教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操作中未及时留取送 检标本,患者主观意识上不重视、不配合。 1.2.5对策拟定与实施全体圈员采用脑力激荡法提出对策,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11月泌尿外科的住院患者 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尿培养报告。对照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前 2013年5月一7月住院患者尿培养报告单共计225张,污染的 尿培养是31例。实验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3年8月一11 从可行性、经济性、圈员能力方面研究确定所采取的对策是否可 行有效,制定出对策实施表,并通过科室领导的批准。 月住院患者尿培养报告单共计265张,污染尿培养16例。 1.2方法本科于8月份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泌尿外科13名工作人员组成, 年龄23—43岁,其中本科3名,专科5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6 名,护士1名,以自愿自发方式组成QQC小组,推选组长1名, 并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圈员各自设计圈名圈徽,经投票确定 “种子圈”为圈名。 1.2.2主题选定与计划全体圈员通过“脑力激荡法”列出本 图1鱼骨图 科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运用评价法从上级政策支持、问题的可 行性、迫切性、圈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4个方面进行打分,主题 1.2.5.1 责任护士组织尿培养送检操作培训 向患者宣讲尿 选定为降低尿培养污染率。选定的理由是:对护理人员而言,能 提高护士专业理论知识及责任心;对患者而言,能提高患者住院 培养无菌知识:①未留置尿管采集方法:采集清洁中段尿,最好 留取早晨清洁中段尿标本。嘱患者睡前少饮水,清晨起床后用 男性应翻上包皮, 品质,减少住院天数和费用;对医院而言,能减少医疗纠纷,提高 肥皂水清洗会阴部,女性应用手分开大阴唇,仔细清洗,再用清水冲洗尿道口周围。开始排尿后将前段尿弃 工作单位:230000合肥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 医院 去,中段尿约10~2OTnl直接排入专用的“无菌尿培养”中,立即 送检。②留置导尿尿标本:采集培养前,有条件者可夹管4—5h 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以提高阳性率。采样时应松管 夏艳丽:女,本科,护师 收稿日期:2014-08—22 当代护士2015年9月中旬刊 弃去前端尿液,左手戴无菌手套固定导尿管后,严格消毒尿道口 (续表2) ・97・ 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不可打 开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收集标本。 1.2.5.2建立尿培养登记工作流程①责任护士收到尿培养医 嘱后,立即打印标签贴在尿培养瓶上。②在尿培养登记簿上登记患 者床号、姓名、住院号、送检日期、责任护士姓名和收集标本护士姓 注:有8名圈员评分,每项采用5、3、1打分。 3讨论 . 名。③责任护士发标本瓶时向患者宣教尿培养留取的目的、方法及 注意事项,告知标本盒放置位置。④尿培养标本留取后立即送检, 3.1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尿培养污染率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典 保证2h内送到化验室,并登记送检时间和送检人员姓名。 1.2.5.3完善督查机制责任护士对未送检标本,应将标本瓶 放置科室尿培养未留取盒里;对未及时留取尿培养的患者要及 时催留,并在护理栏提醒下一班护士及时留取;尿培养登记簿做 到班班交接,护士长和监控护士督查。 1.2.5.4 向患者宣教尿培养重要性泌尿系结石和尿路感染 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尿路结石与尿液细菌感染互为促进因 素。有效控制尿液细菌感染对防治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感染 和结石复发有重要作用。了解尿液中细菌感染分布及其药物敏 感性,指导临床医生关注尿液培养结果,合理选择与使用抗生 素。通过宣教尿培养重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和 支持。 1.3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无形结果和有形结果,有形结果主要 统计尿标本培养的污染率。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1.0进行分析,统计 各个月份的污染率,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由于品管圈的应用,改善后比改善前尿培养污 染率下降了6%,实施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实施前总的污 染率为13%,实施后总的污染率为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活动前后各个月份的尿培养污染率,见表1。 表1活动前后各个月尿培养污染率(例) 2.2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评价,见表2。 表2品管圈活动无形成果评价(分) 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征, 近年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及介入诊断和治疗措施增 多,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如治疗不合理或不彻底,将导致 细菌耐药性增加,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迅速传播,给后 续治疗带来困难 ]。通过PDCA循环,分析尿培养现状,找出污 染率原因,制定并执行对策,实现了尿培养污染率降低的目标, 经过改善污染率由13%下降到7%。 3.2品管圈活动规范了尿培养标本送检及留取操作流程 品 管圈活动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工作中管理方面进行改善的过程。 运用品管圈,建立尿培养登记簿,规范留取操作流程,把工作细 微环节标准化,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护理质量。流程明确各班职 责,责任护士发送标本并登记,大夜班护士采集送检,责任护士 再次宣教并协助送检和留取,班班交接,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 责任到人。 3.3运品管圈活动可减少患者的费用和提高护士质量改进意 识通过脑力激荡法的运用,激发护士潜能,提高工作热情度, 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体现,使护理 人员的素质全面提升 J。 4结论 通过QCC活动之后,使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有更深刻理解和 认识,品管圈活动有规范、科学的步骤,使护理人员行为更符合 标准 。给患者带来良好感受,减少患者的检查费用,为医院 带来良好社会效应,改善了科室,繁荣科室资源,创造了愉快的 工作环境,品质管理护理质量不断持续改进,规范护理行为,更 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创医院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飞雪,于芸芸,徐知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 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 (2):127~130. 2钱得芳,张玉,张伟峰,等.导尿管不同润滑方法对患者舒适 度及泌尿道感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 833~834. 3孙淑红,胡晓峰,冯尚彩,等.尿路感染患者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及 耐药性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3):216~221. 4张香蕊.品管圈配合健康教育路径对眼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 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454 1456. 5 吕芳,周凯云.品管圈活动在提高ICU护理文书记录质量的 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1):63~64. (本文编辑:王萍陈梦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