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1 茵陈蒿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 右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 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茵陈,减六升, 内二味,煮取 汤剂 二两(去皮)。 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 三升,去滓,分三服。 2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汤剂 去滓,顿服。 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 3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 麻黄细辛附《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附子一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枚(炮,去皮,破八片)。 子汤 汤剂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 三服。 1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右三味,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 汤剂 ”4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黄柏二两。 半,去滓,分温再服。 5 黄芩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 汤剂 黄芩汤。 ” 大枣十二枚(擘)。 服。 6 茯苓桂枝甘《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茯苓,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 右四味, 以甘烂水一斗,先煮 草大枣汤 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汤剂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 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 7 附子泻心汤 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内附子 汤剂 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泻心汤主之。 ” 汁,分温再服。 右四味,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 2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8 柴胡桂枝汤 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 去滓,温服一升。 两半(切),柴胡四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 汤剂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右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9 通脉四逆汤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 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汤剂 1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 右七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桂枝加厚朴《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 杏子汤 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 汤剂 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 微似汗。 仁五十枚(去皮尖)。 3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11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生姜 右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黄 桂枝麻黄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 (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 半汤 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 汤剂 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 一两,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 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12 小陷胸汤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 《伤寒论》(汉•张仲景)“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 ,瓜蒌实大 者一枚。 取三升,去滓, 内诸药,煮取 汤剂 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13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 柴胡桂枝干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 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 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 汤剂 姜汤 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熬),甘草二两(炙)。 服一升, 日三服。 4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取五升, 内桂,更煮取三升,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 14 桂枝人参汤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 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汤主之。 ” 汤剂 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 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15 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 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汤剂 泻心汤主之。 ” 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日三服。 16 栀子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 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 汤剂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 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必反覆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 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 白虎加人参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右五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 汤剂 17 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 (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汤 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 5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伤寒论》(汉•张仲景)“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18 调胃承气汤 物至一升,去滓, 内芒硝,更 汤剂 与调胃承气汤。 ” (清酒洗)。 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大黄黄连泻《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19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 心汤 右三味,切, 以水三升,煮二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 20 桔梗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汤剂 分温再服。 之。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 21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汤剂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分温三服。 22 当归散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 白术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 半斤。 匕, 日再服。 散剂 产后百病悉主之。 ” 6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23 防己黄芪汤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 白术七钱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 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 煮散 煎八分,去滓,温服, 良久再 服。 24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薏苡附子败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 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 煮散 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酱散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 右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 25 射干麻黄汤 麻黄两沸,去上沫, 内诸药, 汤剂 麻黄汤主之。 ” 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 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7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右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 二味,取五升, 内大黄,煮取 汤剂 三升,温服一升。 26 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27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 葶苈大枣泻《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 ,大 肺汤主之。 ” 枣十二枚。 服。 去枣, 内葶苈,煮取一升,顿 汤剂 肺汤 小半夏加茯《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右三味,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 汤剂 28 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苓汤 四两。 五合,分温再服。 29 泻心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汤剂 顿服之。 8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30 苓甘五味姜《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辛汤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 三两,五味半升。 去滓,温服半升, 日三服。 汤剂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汤剂 31 防己茯苓汤 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 六两,甘草二两。 分温三服。 32 越婢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 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 汤剂 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 十五枚,甘草二两。 分温三服。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 33 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酒黄疸,心中懊栀子大黄汤主之。 ”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或热痛, 汤剂 一升。 分温三服。 9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34 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 散剂 日三服。 芍药散主之。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者一身尽疼,发热, 日晡所 麻黄杏仁薏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 煮散 35 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 苡甘草汤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汤剂 36 瓜蒌桂枝汤 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分温三服。 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 37 温脾丸 黄柏、大麦芽、吴茱萸、桂心、干姜、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 丸剂 细辛、附子、当归、大黄、 曲、黄连各 喜噫方。 ” 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 日三。 一两。 10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38 生姜甘草汤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右四味,㕮咀, 以水七升,煮 十二枚。 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汤剂 而渴,生姜甘草汤方。 ” 《外台秘要》(唐•王焘) “延年薯蓣酒,主头风眩不能食, 39 延年薯蓣酒 两,防风十两, 山茱萸二升(碎) ,人 五升浸五日,温服七合, 日二, 酒剂 补益气力方。 ” 参二两,生姜六两(屑)。 稍加。 薯蓣、 白术、五味子(碎) 、丹参各八 右八味切, 以绢袋盛,酒二斗 40 驻景丸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宜菟丝子五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 圆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 以 丸剂 服驻景圆方。 ” 末),车前子三两,熟干地黄三两。 温酒下三十圆,晚食前再服。 41 苏子降气汤 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 川当归两半(去芦),甘草二两(爁), 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男、女虚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 煮散 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姜汁拌 苏五叶, 同煎至八分,去渣, 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 炒)各一两,肉桂一两(去皮)。 热服,不拘时候。 11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42 香苏散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四时瘟疫、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煮散/ 伤寒。 ” 甘草一两(炙),陈皮二两(不去白)。 候, 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 散剂 二钱,入盐点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大人、小 盏半,煎取一钟盏,去滓,稍 升麻、 白芍药、甘草(炙)各十两,葛右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 热服,不计时候, 日二、三服, 煮散 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小儿 量力服之。 43 升麻葛根汤 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疑贰 根十五两。 之间,并宜服之。 ” 44 平胃散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 以水一 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 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 苍术五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 ,厚 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两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脾胃不和, 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 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 煮散 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 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翻胃,并宜服 白)各二斤二两,甘草三十两(炒)。 之。 ” 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 沸汤点服亦得。 12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45 牡蛎散 右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诸虚不足, 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 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 同煎 煮散 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 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 至八分,去渣,热服, 日二服, 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 两。 不拘时候。 46 六和汤 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 皮尖) 、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 右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脾不调, 缩砂仁、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 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 茯苓(去皮) 、藿香叶(拂去尘) 、 白 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 煮散 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 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 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 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13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47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宋•杨倓) “治口眼㖞斜。 ” 白附子、 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 下,不拘时候。 散剂 并生用。 48 导痰汤 《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 “治痰厥,头昏晕。 ”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天南星一两(细 右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两 切,姜汁浸) ,枳实一两(去瓤) ,橘 盏,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 煮散 红一两,赤茯苓一两。 温服,食后。 49 佛手散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治产后血虚劳倦,盗汗, 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 当归、川芎、黄芪各一两,北柴胡、前胡各一分。 桃、柳枝各三寸,枣子、乌梅 煮散 各一枚,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温服。 14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50 小蓟饮子 《济生方》(宋•严用和) “治下焦结热血淋。 ” 生地黄四两(洗) ,小蓟根、滑石、通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草、蒲黄(炒) 、淡竹叶、藕节、当归 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 煮散 (去芦,酒浸)、山栀子仁、甘草(炙) 食前。 各半两。 51 五虎汤 《仁斋直指》(宋•杨士瀛) “治喘急痰气。 ” 麻黄七分,杏仁一钱(去皮尖) ,甘草 右作一服, 白水煎。 四分,细茶八分(炒) , 白石膏一钱五 分。 汤剂 52 芍药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二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下血调气,经曰: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 煮散 钱,木香二钱,甘草二钱(炙) ,大黄 ” 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煎至一盏,食后温清服。 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一钱半。 15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53 金铃子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治热厥心痛,或发 金铃子、玄胡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散剂 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 ” 54 门冬清肺饮 紫菀茸一钱五分,黄芪、白芍药、甘草 右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 、麦门冬已 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 食后。 上各五分,当归身三分,五味子三个。 煮散 神短少,衄血吐血。 ” 55 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橘红(去 右件为细末……㕮咀,如麻豆 白) 、玄参、生甘草各二钱,连翘、黍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金•李杲)“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 子 煮散 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 白僵蚕七 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 ” 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 分(炒) ,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 之。 二钱。 16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原机启微》(元•倪维德)“治眵多眊矂,紧涩羞明,赤脉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 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 白术五分,枳壳、羌活、川芎、 白芷、 56 羌活胜风汤 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 荆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黄芩五 去滓,热服。 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 分。 汤剂 57 六磨汤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 右各件,热汤磨服。 散剂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 各等分。 58 牛蒡甘桔汤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 微热不红疼痛者。 ” 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川芎、赤芍、甘草、苏木各一钱。 汤剂 17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59 大补元煎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山药二钱(炒),熟地少则用二、三钱,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二、三钱,炙 甘草一、二钱。 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汤剂 剧等证。 ” 60 左归饮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一 钱半,山茱萸一、二钱。 汤剂 61 举元煎 人参、黄芪(炙)各三、五钱,炙甘草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 一、二钱,升麻五、七分(炒用) , 白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 汤剂 ”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术一、二钱(炒)。 18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62 茜根散 茜根、黄芩、阿胶(炒珠) 、侧柏叶、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 汤剂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 “治衄血不止,心神烦闷。 ” 生地黄各二钱,甘草一钱(炙)。 食远服。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妇人血气两虚,或肥而不实, 人参、黄芪、当归、川续断、黄芩各一 63 泰山磐石散 或瘦而血热,或脾肝素虚,倦怠少食,屡有堕胎之患。此方 钱,川芎、 白芍药、熟地各八分, 白术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汤剂 平和,兼养脾胃气血。 ” 二钱,炙甘草、砂仁各五分,糯米一撮。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满目萤星乱散,六阳贼火上炎, 炒) 、熟地黄、黄柏(蜜水,炒) 、知 当归一钱,川芎五分,生地黄(姜汁, 右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 煮散 64 滋阴降火汤 要救神光不坠,清心滋肾为先……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 母(同上)、麦冬肉各八分,白芍药(薄 去滓,热服。 此补阴之剂也。 ” 荷汁,炒) 、黄芩、柴胡各七分,甘草 梢四分。 19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山栀仁(炒黑) 、枳壳、苏子各六分,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65 清胃汤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治眼胞红硬。此阳明经积热,石膏(煅) 、川黄连(炒) 、陈皮、连 右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 去滓,热服。 翘、归尾、荆芥穗、黄芩、防风各八分, 甘草三分(生)。 煮散 平昔饮酒过多,而好食辛辣炙煿之味所致也。 ” 66 解郁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三钱,当归一两(酒洗),白芍一两(酒 人参一钱, 白术五钱(土炒) , 白茯苓 治法宜开肝气之郁结,补肝血之燥干。 ” 汤剂 水煎服。 炒),枳壳五分(炒),砂仁三粒(炒, 研),山栀子三钱(炒),薄荷二钱。 67 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一时血崩……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 大熟地一两(九蒸) , 白术一两(土炒 水煎服。 焦),黄芪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 洗),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汤剂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瘦怯身躯,久不孕育……大熟地一两(九蒸),当归五钱(酒洗), 68 养精种玉汤 水煎服。 方用养精种玉汤。 ” 白芍五钱(酒炒),山萸肉五钱(蒸熟)。 汤剂 20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菟丝子一两(酒炒),白芍一两(酒炒),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69 定经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当归一两(酒洗),大熟地五钱(九蒸), 定期……方用定经汤。 ” 汤剂 水煎服。 山药五钱(炒) , 白茯苓三钱,芥穗二 钱(炒黑),柴胡五分。 70 调肝汤 山药五钱(炒),阿胶三钱(白面炒),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当归三钱(酒洗), 白芍三钱(酒炒), 汤剂 方用调肝汤。 ” 水煎服。 山萸肉三钱(蒸熟) , 巴戟一钱(盐水 浸),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一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热头 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知母一 71 柴葛解肌汤 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本方主 水煎服。 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五 之。 ” 分。 汤剂 21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阴黄之证,身冷,脉沉细,乃 茵陈一钱, 白术二钱,附子五分,干姜 汤剂 72 茵陈术附汤 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 水煎服。 五分,甘草一钱(炙) , 肉桂三分(去 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 皮)。 73 消瘰丸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 元参(蒸) 、牡蛎(煅,醋研) 、贝母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 丸剂 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 开水下, 日二服。 (去心,蒸)各四两。 也。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 ” 74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此方主治骨槽风、流注、 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 水煎服。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 白芥子二钱(炒,研) , 肉桂一钱,生 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证。 ” 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① 汤剂 ①古籍原文无煎服法,据现代教材补“水煎服 ”。
22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柴胡、生地各一钱五分,当归二钱,赤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75 柴胡清肝汤 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连翘二钱(去 《医宗金鉴》(清•吴谦)“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心) ,牛蒡子一钱五分(炒,研) ,黄 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 芩一钱,生栀子(研) 、天花粉、甘草 节、防风各一钱。 汤剂 76 四物消风饮 生地三钱,当归二钱,荆芥、防风各一 《医宗金鉴》(清•吴谦)“ 四物消风饮调荣,血滋风减赤色红枣肉二枚,水二钟,煎八分, 钱五分,赤芍、川芎、 白鲜皮、蝉蜕、 去渣服。 薄荷各一钱,独活、柴胡各七分。 汤剂 平,荆防鲜蝉兼独活,柴薄红枣水煎浓。 ” 77 地黄饮 《医宗金鉴》(清•吴谦)“地黄饮治血风疮,痒盛不眠血燥归二钱,丹皮、黑参、 白蒺藜(炒,去 生地、熟地、何首乌(生)各三钱,当 汤剂 伤,首乌丹皮生熟地,黑参归蒺草红僵。 ” 水煎,早晚服。 刺) 、僵蚕(炒)各一钱五分,红花、 甘草(生)各五分。 23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78 凉血四物汤 《医宗金鉴》(清•吴谦)“凉血四物皶鼻红,散瘀化滞又调荣,芩苓四物陈红草,姜煎加酒入五灵。 ”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 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 酒一杯,调五灵脂末二钱,热 汤剂 各一钱。 服。 79 滋水清肝饮 白芍各一二钱,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 《寿世新编》(清•万潜斋)“治胃脘燥痛,气逆左胁而上,熟地四五钱,或七八钱或两余,当归、 呕吐酸水,忽热忽寒,或心腹发烧,或小便赤热。 ” 柴胡数分或一钱余,山栀一二钱,丹皮 一钱或二钱,泽泻二钱。 汤剂 水煎服。 五分或二钱,云苓三五钱,山药四五钱, 80 黄芪汤 《金匮翼》(清•尤怡) “治老人虚闭。 ” 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 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 右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 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 煮散 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 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24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81 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 “和解胆经法。 ” 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 水煎服。① 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 三钱(包煎)。 汤剂 柴胡一钱,姜半夏三钱,小川连八分, 水煎服。苦桔梗一钱 ,黄芩钱半 ,瓜蒌仁五钱 (杵) ,小枳实钱半,生姜汁四滴(分 冲)。 ② 汤剂 82 柴胡陷胸汤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 “和解兼开降法。 ” ①古籍原文无煎服法,据现代教材补“水煎服 ”。 ②古籍原文无煎服法,据现代教材补“水煎服 ”。
25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83 升降散 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 钱,调匀冷服, 中病即止。病 白僵蚕二钱(酒炒) ,全蝉蜕一钱(去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 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 右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 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 散剂 土) ,广姜黄三分(去皮) ,川大黄四 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 钱(生)。 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 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 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 冷服。 84 宣痹汤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 《温病条辨》(清•吴瑭)“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 三钱, 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汤剂 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 (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26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温病条辨》(清•吴瑭)“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津液不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 85 增液承气汤 ①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不知再服。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汤剂 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 后……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钟, 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 ,鲜姜三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 86 通窍活血汤 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 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 汤剂 钱(切碎) ,红枣七个(去核) ,麝香 沸,临卧服。 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 五厘(绢包)。 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 87 膈下逐瘀汤 后……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赤芍二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 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 开郁血亦安。 ” 香附钱半,红花三钱,枳壳钱半。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 灵脂二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二钱, 水煎服。 汤剂 ① 据古籍原文“增液汤方,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 ”“增液承气汤,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补。
27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桃仁五钱(砂),红花五钱,甘草三钱, 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玄参 水煎服。 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88 会厌逐瘀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 汤剂 89 连朴饮 《霍乱论》(清•王士雄)“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 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 、焦栀各三 水煎温服。 钱,芦根二两。 汤剂 《伤科大成》(清•赵濂)“伤肾者,两耳立聋……次以补肾纸三钱,菟丝子三钱,归尾一钱,没药 水煎服。①90 补肾活血汤 活血汤……伤气眼者,气喘痛极……次以酒煎补肾活血汤。 ”一钱,萸肉一钱,红花五分,独活一钱, 淡苁蓉一钱。 熟地三钱,杜仲一钱,杞子一钱,破故 汤剂 91 寿胎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治滑胎。 ” 菟丝子四两(炒熟) ,桑寄生二两,川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 右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 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 丸剂 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 日再 服。 ①古籍原文无煎服法,据现代教材补“水煎服 ”。
28
序 方名 出处 原文 处方 制法及用法 剂型 号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右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汤剂/ 92 活络效灵丹 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生明没药五钱。 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散剂 93 理冲汤 用水三钟,煎至将成,加好醋 后恶露不尽结为癥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 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 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 少许,滚数沸服。 虚证沓来……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 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黄者) 癥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 三钱。 汤剂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