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年(2020-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汇编-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来源:知库网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年(2020-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

试题汇编-实验探究题

一.仪器的连接与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共1小题)

1.(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在购买泡腾片时发现,某品牌“甜橙味”和“蓝莓味”泡腾片的主要成分一样,都包含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物质。他想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泡腾片内碳酸氢钠含量哪个更高,利用如图甲装置,分别将2种泡腾片与足量的柠檬酸反应,并用量筒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所示。

已知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

待测泡腾片10g甜橙味10g蓝莓味

量筒内水的体积

V1V2

(1)小金在检验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b,发现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滴入烧瓶。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2)装置B中有一处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请提出改进方法  

 。

 (选填“漏

(3)改进上述问题正确操作后,若要得到结论:等质量泡腾片中碳酸氢钠含量较高的是“甜橙味”泡腾片,则V1 

 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结束后,圆底烧瓶中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残留。试分析此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二.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共1小题)

2.(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和三个相同的金属

圆环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金属环下落时撞击轻质木板,压缩弹簧(图乙所示),读出木板对应位置的刻度并纪录,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1234

金属环个数

1231

起始位置

AAAB

 判断重力势能大小;

木板的最低高度/m

20.0019.0018.0021.00

(1)本实验根据  

(2)要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需要选择的组别是   (3)根据实验1、2、3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三.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的探究(共2小题)

 ; 。

3.(2022秋•西湖区期末)氢氧化钙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为了测定变质的氢氧化钙固体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取一份质量为m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

(1)实验前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   

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填现象)(2)装置D的作用是  

 。

(3)实验完成后,测得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n,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用字母表示)

(4)小金通过测定装置A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完成上述实验,实验结果比兴趣小组的数值偏大,引起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

4.(2022秋•西湖区期末)已知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加热时,CH4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小金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1)将气体X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

(2)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3)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四.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共1小题)

5.(2022秋•西湖区期末)实验室的某一废液中含有Cu(NO3)2、NaNO3和AgNO3三种溶质。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来分离、回收废液中的金属铜和银。根据如图实验过程和

 。

现象回答问题:

(1)操作①名称是  

 。

 。

 。(填离子符号)

(2)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   (3)滤液D中的阳离子是  

五.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共2小题)

6.(2022秋•西湖区期末)胰酶肠溶片为助消化药,含多种消化酶。为了不影响疗效,该药品应在避光、阴凉(不超过20℃)、干燥处保存。小金以胰酶肠溶片(制成胰酶液)和蛋白块(成分为蛋白质)为原材料,进行胰酶液对蛋白质消化作用的系列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加入蛋白块加入不同液体后摇匀水浴静置60分钟

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表格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比较  

 。

1号0.3立方厘米5毫升?37℃不变

2号0.3立方厘米5毫升胰酶液

37℃蛋白块消失

3号0.3立方厘米5毫升煮沸的胰酶液

37℃不变

 两支试管,可得出胰酶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

(3)与2号试管比较,3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4)胰酶肠溶片放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保存,是为了    酶的活性。(选填“抑制”或“促进”)

7.(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组别

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

A2mL唾液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钟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

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

(1)解释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 

 。

 ;② 

 。

37℃不变蓝

B

2mL蒸馏水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37℃变蓝

C2mL唾液1mL5%盐酸溶液2mL淀粉溶液37℃变蓝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

氢氧化钠,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   六.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共1小题)

 。

8.(2020秋•西湖区期末)如图是小胡晴霞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她将钢球从高h处的斜槽上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A碰上木块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S1。第二次让同一钢球从高1.5h处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A碰上木块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S2。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实验说明了动能大小与   (2)本实验通过  

 关系。

 来反映钢球动能大小。

(3)针对小胡晴霞的实验,小张认为应该让小球处于多个不同高度放下,多次实验,小张主张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七.物质的鉴别、推断(共1小题)

9.(2021秋•西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图:

 。

(1)沉淀B的化学式是    ;

 ;

 。

(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3)写出由C生成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共2小题)

10.(2020秋•西湖区期末)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表一

沉淀物开始沉淀完全沉淀

Fe(OH)3

1.93.2

Cu(OH)2

4.26.7

Mg(OH)2

9.111.1

 (离子符号)。

(1)溶液A中的阳离子除了Mg2+和Fe3+外还有 

(2)请根据流程图和表一分析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控制pH为7~9的目的是 

 。

(3)溶液B与适量熟石灰反应制得氢氧化镁,过滤时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在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试剂 

 。

11.(2020秋•西湖区期末)某实验学校初三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1)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

(2)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2;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  (3)数据记录如下:

空硬玻璃管质量m0/g

114.8

硬玻璃管与钙的质量m1/g

120.8

硬玻璃管与产物的质量m2/g

122.2

 ;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①计算得到化学式(实验式)CaxN2,其中x=   。

②若通入的N2中混有少量O2,如上计算得到的x的值    (填写“偏大”、“偏小”、“不变”),判断依据是 

 。

九.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共1小题)

12.(2021秋•西湖区期末)现有一份质量为m1的氧化铜样品,小金想要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1)写出反应后装置A中的现象  

 ;

 ;

(2)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的目的是  

(3)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装置B增重m2,则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用实验所得数据表示);

(4)小胡觉得该装置存在不足,需改进之处是  

 。

一十.碱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13.(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胡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先打开阀门K1,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进入广口瓶之后立即关闭K1,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K2,请填写现象、步骤、结论。

(1)U型管左侧的液面 

 ,广口瓶中液体出现浑浊。

(2)注射器中的液体自动喷出,U型管右侧液体变红。小胡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烧杯中过滤得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欲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原废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OH

②另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加若有白色沉淀出现,红色不消失原废液中的溶

①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若有气泡冒出,且红色消失

入碳酸钠溶液质为 

一十一.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共1小题)

14.(2022秋•西湖区期末)在“研究滑轮的机械效率与所拉物体重力关系”的实验中,小金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序号

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

h/cm

①②③

1.02.03.0

10.010.010.0

0.71.21.7

s/cm

20.020.020.0

 。

 。

88.2%71.4%机械效率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2)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的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小金认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绳端移动距离无关,原因是  

 。

一十二.伏安法测定电功率(共2小题)

15.(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进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已知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电压恒定为3V,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灯泡的I﹣U关系图,

如图丙所示。

(1)用笔画代替导线将乙图连接完整;(2)根据图丙可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3)进一步分析丙图的U﹣I数值,小金有了新的发现,请据此解释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灯丝容易烧断的原因  

 。

16.(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丹同学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灯泡的电功率,部分实验数据和现象如下表。

次数123

电压表示数/V

12.56

电流表示数/A

0.2/几乎为0

灯泡亮度较暗正常发光不发光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所用电源电压约为    V。

(2)若小丹手边有A“1.5A、50Ω”和B“2.0A、20Ω”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上面实验中他所选的滑动变阻器为    。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丹向老师要了一个变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借助部分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也测出了灯泡的额定功率。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S1,将S2拨到触点2,移动滑片并调节变阻箱阻值为R0,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②   ,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③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 

一十三.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实验(共1小题)

17.(2022秋•西湖区期末)在“探究小灯泡电功率跟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小金设计了如图甲、乙、丙三个电路。

灯L1

亮度电压

暗0.6

灯L2亮0.9

 (选填“相同”或“不同”)

(1)在甲、乙实验中,灯泡L1、L2应选择规格   的灯泡。

(2)甲、乙、丙三个电路中,丙电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    。

(3)利用图乙研究时,闭合开关,发现灯L1亮、灯L2不亮,电压表V2无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

(4)排除故障后,利用图乙电路继续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格,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一十四.酶的催化作用(共1小题)

18.(2021秋•西湖区期末)为了探究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金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人体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3支洁净的试管,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C,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步骤二:向A试管加入  

 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

液和1毫升唾液;向C试管加入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步骤三:将上述3支试管放入  

 中恒温处理;

步骤四: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请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格  

 ;

 。

【实验结论】实验后观察到只有C试管不变蓝,则实验结论是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年(2020-2022)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

试题汇编-实验探究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仪器的连接与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共1小题)

1.(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在购买泡腾片时发现,某品牌“甜橙味”和“蓝莓味”泡腾片的主要成分一样,都包含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物质。他想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泡腾片内碳酸氢钠含量哪个更高,利用如图甲装置,分别将2种泡腾片与足量的柠檬酸反应,并用量筒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所示。

已知碳酸氢钠和柠檬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

待测泡腾片10g甜橙味10g蓝莓味

量筒内水的体积

V1V2

(1)小金在检验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b,发现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滴入烧瓶。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无法确定 (选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2)装置B中有一处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请提出改进方法  水上面覆盖一层植物油 。

(3)改进上述问题正确操作后,若要得到结论:等质量泡腾片中碳酸氢钠含量较高的是“甜橙味”泡腾片,则V1 大于 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结束后,圆底烧瓶中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残留。试分析此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无影响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无法确定。(2)水上面覆盖一层植物油。(3)大于。(4)无影响。

【解答】解:(1)小金在检验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时,关闭止水夹a,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b,发现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滴入烧瓶,无法确定是否漏气,是因为通过橡皮管形成了连通装置。故答案为:无法确定。

(2)装置B中有一处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改进方法:水上面覆盖一层植物油,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故答案为:水上面覆盖一层植物油。

(3)若要得到结论:等质量泡腾片中碳酸氢钠含量较高的是“甜橙味”泡腾片,则V1大于V2,是因为水的体积越大,上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越多,进一步说明碳酸氢钠含量越高。

故答案为:大于。

(4)实验结束后,圆底烧瓶中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残留。试分析此现象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是因为生成多少体积的二氧化碳,就有多少体积的水进入量筒。故答案为:无影响。

二.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共1小题)

2.(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和三个相同的金属圆环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金属环下落时撞击轻质木板,压缩弹簧(图乙所示),读出木板对应位置的刻度并纪录,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1234

金属环个数

1231

起始位置

AAAB

木板的最低高度/m

20.0019.0018.0021.00

(1)本实验根据  轻质木板下降的距离 判断重力势能大小;

(2)要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需要选择的组别是  实验1、4 ;(3)根据实验1、2、3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

【答案】(1)轻质木板下降的距离;(2)实验1、4;(3)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解答】解:(1)本实验中,金属圆环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轻质木板下降的距离来反映的;

(2)比较实验1、4的数据,两金属圆环质量相同,下落路径也相同,实验4金属圆环的下落高度大于实验1金属圆环的下落高度,发现实验4金属圆环下落时撞木板下降的距离更大,说明实验4金属圆环的重力势能较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下落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根据实验1、2、3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故答案为:(1)轻质木板下降的距离;(2)实验1、4;(3)当下落高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三.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的探究(共2小题)

3.(2022秋•西湖区期末)氢氧化钙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为了测定变

质的氢氧化钙固体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取一份质量为m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

(1)实验前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 水不能从分液漏斗中流出 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填现象)(2)装置D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

(3)实验完成后,测得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n,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用字母表示)

(4)小金通过测定装置A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完成上述实验,实验结果比兴趣小组的数值偏大,引起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部分氯化氢气体逸出锥形瓶,导致计算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 。

【答案】(1)水不能从分液漏斗中流出。(2)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3)

%。

(4)部分氯化氢气体逸出锥形瓶,导致计算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

【解答】解:(1)实验前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水不能从分液漏斗中流出,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水不能从分液漏斗中流出。

(2)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3)实验完成后,测得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n,说明反应生成了质量为n的二氧化碳。设碳酸钙质量分数是x。

CaCO3+2HCl═CaCl2+H2O+CO2↑100 mx

=x=

%

%。

44n

故答案为:

(4)小金通过测定装置A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完成上述实验,实验结果比兴趣小组的数值偏大,引起该误差的原因可能是部分氯化氢气体逸出锥形瓶,导致计算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

故答案为:部分氯化氢气体逸出锥形瓶,导致计算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

4.(2022秋•西湖区期末)已知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加热时,CH4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小金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

(1)将气体X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粉末会变成红色 。

(2)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  CH4 。

(3)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使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 。【答案】(1)黑色粉末会变成红色;(2)CH4;

(3)不正确,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使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解答】解:(1)在加热条件下,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所以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会变成红

色,B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固体由白色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故答案为:黑色粉末会变成红色;

(2)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所以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则气体中肯定有含有碳元素的物质,所以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CH4;故答案为:CH4;

(3)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一定含有H2的结论,此结论不正确,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使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CH4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使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四.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共1小题)

5.(2022秋•西湖区期末)实验室的某一废液中含有Cu(NO3)2、NaNO3和AgNO3三种溶质。小金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来分离、回收废液中的金属铜和银。根据如图实验过程和

现象回答问题:

(1)操作①名称是  过滤 。

(2)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  银、铜 。

(3)滤液D中的阳离子是  Na+、Fe2+ 。(填离子符号)【答案】(1)过滤;(2)银、铜;(3)Na+、Fe2+。

【解答】解:(1)操作①是将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则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2)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钠>铜>银,铜不能和硝酸钠反应,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则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生成的银和过量的铜。(3)滤液A中含有硝酸钠和硝酸铜,铁不能和硝酸钠反应,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则滤液D中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和亚铁离子,离子符号为:Na+、Fe2+。故答案为:(1)过滤;(2)银、铜;(3)Na+、Fe2+。

五.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共2小题)

6.(2022秋•西湖区期末)胰酶肠溶片为助消化药,含多种消化酶。为了不影响疗效,该药品应在避光、阴凉(不超过20℃)、干燥处保存。小金以胰酶肠溶片(制成胰酶液)和蛋白块(成分为蛋白质)为原材料,进行胰酶液对蛋白质消化作用的系列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所示:

试管加入蛋白块加入不同液体后摇匀水浴静置60分钟

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表格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清水 。

(2)比较  1号、2号 两支试管,可得出胰酶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

(3)与2号试管比较,3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高温煮沸会使胰酶液中的酶变性失活 。

(4)胰酶肠溶片放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保存,是为了  抑制 酶的活性。(选填“抑制”或“促进”)【答案】(1)清水(2)1号、2号

(3)高温煮沸会使胰酶液中的酶变性失活(4)抑制

【解答】解:(1)本实验探究了“胰酶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变量是胰酶液,所以,表格中“?”处的内容补充是:清水,起到对照作用。

(2)1号(加入5毫升清水)的蛋白块没有变化,2号(加入5毫升胰酶液)蛋白块消失,对比这两支试管,变量是胰酶液,可得出胰酶液对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实验结论。(3)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所以,与2号试管比较,3号试管(加入5毫升煮沸的胰酶液)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高温煮沸会使胰酶液中的酶变性失活。(4)胰酶肠溶片放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中保存,是为了抑制酶的活性,有利于延长药品的

1号0.3立方厘米5毫升?37℃不变

2号0.3立方厘米5毫升胰酶液

37℃蛋白块消失

3号0.3立方厘米5毫升煮沸的胰酶液

37℃不变

保存时间。故答案为:(1)清水(2)1号、2号

(3)高温煮沸会使胰酶液中的酶变性失活(4)抑制

7.(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组别

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

A2mL唾液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

水浴10分钟

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

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

(1)解释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① 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 ;② 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  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 。【答案】(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3)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

【解答】解:(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A组试管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A与B两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B试管中的蒸馏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B试管遇碘变蓝色,A与B两组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C组和A组对照,实验变量pH值不同,C组1mL5%盐酸溶液,滴入2滴碘液后变蓝,A组和C组对照,可得出的结论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

37℃不变蓝

B

2mL蒸馏水1mL蒸馏水2mL淀粉溶液37℃变蓝

C2mL唾液1mL5%盐酸溶液2mL淀粉溶液37℃变蓝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故答案为:

(1)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

(2)淀粉酶具有催化作用;pH能影响淀粉酶的活性(3)唾液淀粉酶在碱性环境下不会失活六.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共1小题)

8.(2020秋•西湖区期末)如图是小胡晴霞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她将钢球从高h处的斜槽上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A碰上木块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S1。第二次让同一钢球从高1.5h处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运动的钢球A碰上木块B后,能将B撞出一段距离S2。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实验说明了动能大小与  速度 关系。(2)本实验通过  木块移动的距离 来反映钢球动能大小。

(3)针对小胡晴霞的实验,小张认为应该让小球处于多个不同高度放下,多次实验,小张主张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获得普遍规律 。

【答案】(1)速度;(2)木块移动的距离;(3)获得普遍规律

【解答】解:(1)实验中钢球的质量不变,滚下的高度不同,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2)实验中,利用小球推动木块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用到的是转换法;(3)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故答案为:(1)速度;(2)木块移动的距离;(3)获得普遍规律。七.物质的鉴别、推断(共1小题)

9.(2021秋•西湖区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探究,过程如图:

(1)沉淀B的化学式是  BaSO4 ;

(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NaCl ;

(3)写出由C生成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答案】(1)BaSO4;(2)NaCl;

(3)CO2+Ca(OH)2=CaCO3↓+H2O。

【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1)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是二氧化碳,白色固体粉末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F,沉淀A部分溶于硝酸,所以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钡、碳酸钠、硫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铜,无色滤液F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E,氯化钡中可以提供氯离子,所以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所以沉淀B的化学式是BaSO4;(2)原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NaCl;

(3)由C生成D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1)BaSO4;(2)NaCl;

(3)CO2+Ca(OH)2=CaCO3↓+H2O。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共2小题)

10.(2020秋•西湖区期末)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表一

沉淀物开始沉淀完全沉淀

Fe(OH)3

1.93.2

Cu(OH)2

4.26.7

Mg(OH)2

9.111.1

(1)溶液A中的阳离子除了Mg2+和Fe3+外还有 Cu2+、H+ (离子符号)。

(2)请根据流程图和表一分析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控制pH为7~9的目的是 使铁离子、铜离子形成沉淀析出,防止镁离子形成沉淀 。

(3)溶液B与适量熟石灰反应制得氢氧化镁,过滤时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在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试剂 碳酸钠溶液 。【答案】(1)Cu2+、H+。

(2)使铁离子、铜离子形成沉淀析出,防止镁离子形成沉淀。(3)碳酸钠溶液。

【解答】解:(1)溶液A中的阳离子除了Mg2+和Fe3+外还有氯化铜中的Cu2+、过量盐酸中的H+。故填:Cu2+、H+。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控制pH为7~9的目的是使铁离子、铜离子形成沉淀析出,防止镁离子形成沉淀。

故填:使铁离子、铜离子形成沉淀析出,防止镁离子形成沉淀。

(3)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过滤时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可在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试剂碳酸钠溶液,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洗涤干净。故填:碳酸钠溶液。

11.(2020秋•西湖区期末)某实验学校初三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

去)。制备氮化钙,并探究其化学式

(1)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与钙反应 。

(2)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2;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 停止加热,继续通氮气至装置冷却 ;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3)数据记录如下:

空硬玻璃管质量m0/g

114.8

硬玻璃管与钙的质量m1/g

120.8

硬玻璃管与产物的质量m2/g

122.2

①计算得到化学式(实验式)CaxN2,其中x= 3 。

②若通入的N2中混有少量O2,如上计算得到的x的值 偏小  (填写“偏大”、“偏小”、“不变”),判断依据是 因为钙的总量不变,含有氧化钙的氮化钙总质量增大,钙与氮(不纯)元素的质量比减小,其个数比也变小,所以x值会减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导管插入水中,可以防止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与钙反应;

(2)为防止试管内的水倒流,反应结束后,需要继续通入氮气,将末端导管从试管A中撤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①参加反应钙的质量=120.8g﹣114.8g=6g,反应生成氮化钙的质量=122.2g﹣114.8g=7.4g;XCa+N2═CaxN240x 6g

40x+287.4g

解得:X=3

②因为钙的总量不变,含有氧化钙的氮化钙总质量增大,钙与氮(不纯)元素的质量比

减小,其个数比也变小,所以x值会减小。若通入的N2中混有少量O2,如上计算得到的x<3。

故答案为:(1)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与钙反应;(2)停止加热,继续通氮气至装置冷却;

(3)①3;②偏小,因为钙的总量不变,含有氧化钙的氮化钙总质量增大,钙与氮(不纯)元素的质量比减小,其个数比也变小,所以x值会减小。九.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共1小题)

12.(2021秋•西湖区期末)现有一份质量为m1的氧化铜样品,小金想要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1)写出反应后装置A中的现象  黑色固体变红色 ;

(2)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的目的是  防止高温条件下铜被氧气氧化;防止溶液倒流炸裂玻璃管 ;

(3)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装置B增重m2,则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 (用实验所得数据表示);

(4)小胡觉得该装置存在不足,需改进之处是  处理尾气 。

【答案】(1)黑色固体变红色。

(2)防止高温条件下铜被氧气氧化;防止溶液倒流炸裂玻璃管。(3)

×100%。

(4)处理尾气。

【解答】解:(1)加热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装置A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故答案为:黑色固体变红色。

(2)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的目的是防止高温条件下铜被氧气氧化;防止溶液倒流炸裂玻璃管。

故答案为:防止高温条件下铜被氧气氧化;防止溶液倒流炸裂玻璃管。

(3)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装置B增重m2,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炸裂是m2,设氧化铜质量分数是x。CuO+CO80 m1×x =

Cu+CO2

44m2

x=×100%

故答案为:×100%。

(4)该装置不足是没有处理尾气,需改进之处是增加处理尾气装置。故答案为:处理尾气。一十.碱的化学性质(共1小题)

13.(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胡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先打开阀门K1,待氢氧化钠溶液完全进入广口瓶之后立即关闭K1,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K2,请填写现象、步骤、结论。

(1)U型管左侧的液面 上升,有部分液体进入广口瓶 ,广口瓶中液体出现浑浊。(2)注射器中的液体自动喷出,U型管右侧液体变红。小胡将实验后的废液倒入烧杯中过滤得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欲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原废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OH

①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若有气泡冒出,且红色消失

足量稀盐酸 

②另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加若有白色沉淀出现,红色不消失原废液中的溶入碳酸钠溶液

质为 Ca(OH)2、NaOH 

【答案】(1)上升;有部分液体进入广口瓶;(2)足量稀盐酸;Ca(OH)2、NaOH。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导致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K2,在大气压作用下,U型管左侧的液体上升,并进入广口瓶中,广口瓶中的液体出现浑浊;注射器中的液体被压入U型管中,U型管右侧液体变红;故填:上升,有部分液体进入广口瓶;

广口瓶中生成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因氢氧化钠浓溶液足量,所以滤液一定中有氢氧化钠,Na2CO3+Ca(OH)2═CaCO3↓+2NaOH,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情况需讨论,所以过滤后滤液中三种情况:碳酸钠过量时是Na2CO3、NaOH;氢氧化钙过量时是Ca(OH)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是NaOH;2、①根据实验结论原废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OH,实验现象是有气泡冒出,红色消失,Na2CO3在酸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不变色,酸过量溶液红色消失,因此选择一种常用酸;故填:足量稀盐酸;

②另取滤液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只有有氢氧化钙时才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红色不消失,是因为溶液显碱性,故填:Ca(OH)2、NaOH。一十一.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共1小题)

14.(2022秋•西湖区期末)在“研究滑轮的机械效率与所拉物体重力关系”的实验中,小金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

h/cm

s/cm

10.010.010.0

0.71.21.7

20.020.020.0

机械效率

①②③

1.02.03.0

71.4%

88.2%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83.3% 。

(2)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的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小金认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绳端移动距离无关,原因是  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 。

【答案】(1)83.3%;(2)增大;(3)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②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

×100%≈83.3%;

(2)根据表格数据和(1)的计算可知,①②③三次实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分别为71.4%、83.3%、88.2%;

根据三次的机械效率及物重的变化可得: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增大;

(3)根据η=

知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所

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绳端移动距离无关。

故答案为:(1)83.3%;(2)增大;(3)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一十二.伏安法测定电功率(共2小题)

15.(2021秋•西湖区期末)小金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进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已知小

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源电压恒定为3V,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灯泡的I﹣U关系图,如图丙所示。

(1)用笔画代替导线将乙图连接完整;

(2)根据图丙可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1.25 W;

(3)进一步分析丙图的U﹣I数值,小金有了新的发现,请据此解释家里的白炽灯在刚开灯的瞬间灯丝容易烧断的原因  家用白炽灯开灯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根据Q=

t,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电热越多 。

【答案】(1)见解答图;(2)1.25;(3)家用白炽灯开灯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根据Q=

t,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电热越多。

【解答】解:(1)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如下图所示:

(2)由图丙知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为2.5V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5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I=2.5V×0.5A=1.25W;

(3)家用白炽灯开灯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根据Q=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电热越多,容易烧断灯丝。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1.25;(3)家用白炽灯开灯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根据Q=

t,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阻越小,产生的电热越多。

t,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

16.(2020秋•西湖区期末)小丹同学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灯泡的电功率,部分实验数据和现象如下表。

次数123

电压表示数/V

12.56

电流表示数/A

0.2/几乎为0

灯泡亮度较暗正常发光不发光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所用电源电压约为  6 V。

(2)若小丹手边有A“1.5A、50Ω”和B“2.0A、20Ω”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上面实验中他所选的滑动变阻器为  A 。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丹向老师要了一个变阻箱和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借助部分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也测出了灯泡的额定功率。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S1,将S2拨到触点2,移动滑片并调节变阻箱阻值为R0,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② 将开关S2拨到触点1 ,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③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 2.5V×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答案】(1)6;(2)A;(3)②将开关S2拨到触点1,;③2.5V×

【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当I=0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说明此时是灯泡断路,则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由此可知电源电压为6V;

(2)第一组数据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滑=U﹣UL=6V﹣1V=5V;此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滑=

=25Ω>20Ω,故选A滑动变阻器;

(3)①闭合开关S1,将S2拨到触点2,移动滑片并调节变阻箱阻值为R0,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②再将开关S2拨到触点1,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动,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

③在步骤①中,灯、变阻箱和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移动滑片并调节变阻箱阻值为R0,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在步骤②中,灯、变阻箱和变阻器仍串联,电压表测灯与变阻箱两端的总电压,因此时电路连接方式不变,各电阻的大小和电压不变,灯仍正常工作,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箱两端的电压为U0=U﹣U额=U﹣2.5V,由欧姆定律,通过变阻箱的电流为:I0=

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灯的额定电流为:IL=I0=

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U额×IL=2.5V×

故答案为:(1)6;(2)A;(3)②将开关S2拨到触点1,;③2.5V×一十三.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实验(共1小题)

17.(2022秋•西湖区期末)在“探究小灯泡电功率跟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小金设计了如图甲、乙、丙三个电路。

灯L1

亮度电压

暗0.6

灯L2亮0.9

(1)在甲、乙实验中,灯泡L1、L2应选择规格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灯泡。

(2)甲、乙、丙三个电路中,丙电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  不能控制变量 。(3)利用图乙研究时,闭合开关,发现灯L1亮、灯L2不亮,电压表V2无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灯泡L2短路 。

(4)排除故障后,利用图乙电路继续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格,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相同时,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

【答案】(1)不同;(2)不能控制变量;(3)灯泡L2短路;(4)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相同时,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解答】解:(1)为了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实验中要选择规格不相同的灯泡进行实验;

(2)丙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在变化,无法控制电流或者电压不变,因此无法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的关系;(3)灯泡L1、L2串联,V1表测L1的电压,V2表测L2的电压;闭合开关,发现灯L1亮、灯L2不亮,说明电路是通路;电压表V2无示数,说明电压表V2并联的电路短路,故电路发生的故障是灯泡L2短路;

(4)灯L1和L2串联,可知通过两灯的电流相同;灯L2比L1亮,可知灯L2的电功率比L1大;U1=0.6V,U2=0.9V,可知灯L2两端电压比L1大,由此可得: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相同时,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故答案为:(1)不同;(2)不能控制变量;(3)灯泡L2短路;(4)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相同时,灯泡两端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一十四.酶的催化作用(共1小题)

18.(2021秋•西湖区期末)为了探究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小金利用蒸馏水、1%淀粉溶液、稀释的人体唾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碘液、3支洁净的试管,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标为A、B、C,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2毫升;步骤二:向A试管加入  1毫升稀盐酸 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向C试管加入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步骤三:将上述3支试管放入  37℃ 中恒温处理;

步骤四: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请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格  试管编号ABC加入物质1%淀粉溶液2毫升1毫升稀盐酸+1毫升唾液1%淀粉溶液2毫升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唾液1%淀粉溶液2毫升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处理方法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加碘液后试管内颜色变化变蓝变蓝不变蓝 ;

【实验结论】实验后观察到只有C试管不变蓝,则实验结论是  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 。【答案】步骤二:1毫升稀盐酸步骤三:37℃步骤四:

试管编号加入物质

A

1%淀粉溶液2毫升

B

1%淀粉溶液2毫升

C

1%淀粉溶液2毫升

1毫升稀盐酸+1毫升唾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蒸馏水和1毫

处理方法加碘液后试管内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

【解答】解:步骤二:在研究酸碱性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所进行的实验除了酸碱性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从步骤一可以得知稀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所以还差的一个就是呈酸性的物质,结合实验所给的材料,稀盐酸呈酸性,所以步骤二:向A试管加入1毫升稀盐酸和1毫升唾液;向B试管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和1毫升唾液;向C试管加入1毫升蒸馏水和1毫升唾液。

步骤三:要设置相同的实验条件,就必须控制温度相同,所以步骤三可以同时将三支试管放入盛有37℃的水中,恒温水浴,达到控制实验条件的目的。

步骤四: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格如下:

试管编号加入物质

A

1%淀粉溶液2毫升

B

1%淀粉溶液2毫升

C

1%淀粉溶液2毫升

+1毫升唾液

升唾液

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1毫升稀盐酸+1毫升唾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蒸馏水和1毫

处理方法加碘液后试管内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实验后观察到只有C试管不变蓝,则实验结论是: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

故答案为:步骤二:1毫升稀盐酸步骤三:37℃步骤四:

试管编号加入物质

A

1%淀粉溶液2毫升

B

1%淀粉溶液2毫升

C

1%淀粉溶液2毫升

+1毫升唾液

升唾液

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1毫升稀盐酸+1毫升唾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1毫升蒸馏水和1毫

处理方法加碘液后试管内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酸碱性对人体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

+1毫升唾液

升唾液

10分钟后,往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