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工记》之画缋的设计思想启示

来源:知库网
考工记》之画缋的设计思想启示

《考工记 ?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 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 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 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 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考工记 ?画缋》开篇的“画缋之事,杂五色”,其中 画、缋在《考工记》“设色之工”中曾被当做练染施色工艺 中的两个工种。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缋,织余也”, 清人段玉裁注释说:“此亦兼布帛言之也 织余为机尾。 缋之言遗也,故训为织余。织余,今亦呼为机头,可用系物 或饰物”,可见“缋”原是指布帛织物的头尾部分,作为系 物或装饰。但是将“缋”用在工艺中其含义则为“缋犹画也, 然初画曰画,成文曰缋”。文中将画、缋并言,是由于“言 画是总语,以其缋绣皆须画之”。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 丝织衣物可证明我国在丝织锦缎尚未完备之前,确有在服装 上直接绘制纹样以进行装饰的手段。文章第一句话就点明了 画绩的职务和工作一一调配五色,用来在服装上描绘纹饰, 揭示出我国古人将“五色”视为主要颜色并将其用于描绘 服装纹样的观念由来已久,因此围绕《画绩》的解读并不应 该仅局限于以往文章中多从其所蕴含的色彩思想方面进行 诠释,还可

以着眼于其中所包含的关于服装装饰方面的思想。

随后文章继续展开,对上文所杂之“五色”进行了具体 的解释,即“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 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但细读下来会发现,文 中表述的五色实为青、赤、白、黑、玄、黄六种颜色,按照 唐代学者贾公彦的解释:“上有六色,此言五者,或可玄、 黑共说也。……天玄与北方黑,两者大同小异,何者?玄黑 虽是其一,言天止得谓之玄天,不得言黑天。若据北方而言, 玄黑俱得称之”,可知玄色和黑色两者本大同小异,只是由 于天的颜色不能用“黑”来形容,为了区别象征天的颜色和 代表北方的颜色,所以才分出玄色、黑色。对于黑、玄两色, 潘天寿在其《听天阁画谈随笔》也有“调合极浓厚之红、青 二色,虽可得近似之黑色,然吾国习惯,向称之为玄色”的 阐述。因此玄色和黑色近乎一种颜色,所以上文中提到的六 色实际上为五色。之所以会出现那种看上去比较混乱的表述, 一方面可看作是为了区分,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当时对色彩的 认识多是从自然现象出发,系统化的色彩观念尚未完全定型 有关。

作为五行的思想衍生物一“五色”,它曾对古代的设计 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自汉始,得力于董仲舒、刘向和刘歌 等整理的阴阳五行之学兴起,标志着五行与儒家思想杂揉到 一起。借助官方意志,五色观念被进一步强化成礼制,约束 和规范着历朝历代的造物行为。其五色观念具有视觉的经验 性、宇宙图式的神秘性

和作为礼制的神圣性特点,它在当时 的历史情境中,满足了造物设计的事理僻求和精神需求,为 设计者创造了有法可依的装饰之道。

自五行色产生后,便被用在了周代形成的冕服制度中,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并与阴阳五行观相比附,使汉代前 的各朝代出现了对服饰色彩的好尚。夏尚青,商尚白,周尚 赤,秦尚黑,汉尚黄,其中也体现了古代五行的相生相克原 理。中国的冠服制度“到了周代后期,奴隶社会日趋瓦解, 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 成了礼仪的重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同时,随着冠服制度的 确立,五行色之正色被历史性的定位在服饰中,主色用青、 赤、黄、白、黑五种特定的色彩。这五种主色构成的服装, 分别用于相应的着装者。可见,五行说的生克原理发展至汉 代,已然全面继承了五行说理论和色彩的实践经验,并加以 发扬。

如果对我国的工艺美术有所了解,我们会发现不管是民 间美术中的年画、社火脸谱、剪纸用色,还是宫廷建筑中的 雕梁画栋、戏剧胜谱、蒯绣作品等,都爱用五色对比。在我 国戏剧脸谱中,色彩又成了身份、性格的象征。有这样一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