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 一词多义 1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样)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 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31、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文: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文: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