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 【摘要】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由八首短小精湛的小曲组成,是德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曲家、 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舒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舒曼浪漫主义精髓的音乐作品之一。舒曼运用深刻而精确 的音乐语言表达出了女性的欢乐和悲伤。以淳朴的笔调描绘了妇女一生中的初恋一订婚一结婚一母爱一亡夫的 经历。不管是作品所体现出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还是套曲的创作手法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杜蕾 【关键词】舒曼 声乐套曲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艺术特征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创作于1840年,是根据诗 人沙米索的诗词创作的。原诗词以感人至深的生动笔墨,生动地 描绘了妇女一生的爱情与生活过程。创作这部套曲时,舒曼对套 曲中的诗词深有感触。受当时进步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舒曼创 作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反映了民族特点,用幻想的 题材和形象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 望。并且通过个人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 格特征。 细腻温暖的女性视角 1.诗乐融合.具有幻想气质 舒曼套曲的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整首乐曲的基调安静、 抒情缓慢,也不缺少内心的起伏,讲述了女主人公遇到心爱男人 时心无旁人的情怀。全诗前两句如同整篇故事的开场白,讲述了 女主人公与心上人初次见面时的心理活动。音高与旋律也如同 说话般低声倾诉,而随着情绪的不断变化,第二句自然流露出微 妙的语气变化,音高整体上升了一个大二度。在第八首《你如今 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中,舒曼运用的钢琴伴奏比重占据了歌 曲的一半,歌唱部分篇幅比较短小,但是音乐同诗词淋漓尽致地 表达出了丧夫之痛,歌曲开始部分同诗歌所要表达的悲剧美如 出一辙,音高徘徊在d1一a1,使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如同宣叙 调一般,如泣如诉。 2.旋律优美。情感至上 艺术歌曲的旋律细腻抒情,具有歌唱性以及激烈的情感冲 撞,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依靠旋律来完成的,它并不像歌剧那样震 撼人心,但是它可以表达出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在《妇女的爱 情与生活》中,八首歌曲具有不同的情绪,但情感融入全部旋律 中,或喜悦高唱,或安静低语,充满了女性气息的温柔,没有辉煌 壮丽的音乐语言,用柔美的旋律来表达出最微小的情感变化,使 人惊叹舒曼对女性心理活动变化的细致与敏感。 钢琴语言生动独特 1.间奏、尾奏的独特运用 舒曼独具匠心地对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部分作了首位 贯穿的设计,使他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具有了钢琴独立 小品的性格,增大钢琴部分的比重,尤其是尾奏比较长,艺术地 补充了情感的抒发,总结了歌曲的核心情绪。为了使音乐表现诗 画意境的手法更加细致、丰富多样,舒曼都运用了极为简单短小 的前奏,如: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中,为了铺垫整首 歌曲的情绪,前奏运用了八分音符的连续琶音。其次,在本套曲 中间奏和尾奏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意义,设计十分精致。钢琴语言 运用间奏的形式,将声音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延续和发展, 起到了连接歌曲内部结构与旋律的作用『1_。如:第二首描述了女 主人公将心爱的人比喻成天上遥不可攀的星星,歌曲两次间奏 部分运用了模进、离调等手法,巧妙地重复着歌曲开始的旋律, 在全曲之中贯穿了女主人公的情感诉说。另外,舒曼吸取采用了 每首歌曲的旋律动机,在套曲中尾奏的创作上,娴熟地运用了离 调、变化音、模进等创作手法,突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幻想气质, 并将歌曲情感表达最大化地延续。 2.复杂多样的伴奏织体 (1)柱式和弦织体。在第二首歌曲中,作曲家运用了亲切活 泼的表情术语,赞美了女主公对爱人的热情,但是旋律部分节奏 采用附点,以三度进行为主,在写作伴奏织体时,为了表达热情 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在音响效果上也如同女主人公的心跳节奏, 采用了八分音符持续的柱式和弦作为旋律声部的衬托。 (2)分解和旋的织体。歌曲第五首表达了女主人公出嫁时的 喜悦心情以及姐妹们帮忙装扮的忙乱,歌曲整体速度比较快,运 用了分解和旋伴奏织体,在流畅的八分音符伴奏之下,勾勒出一 幅喜悦幸福的场景。 (3)持续音的织体。歌曲第六首整首歌曲的基调变得缓慢、 抒情、哀伤,在伴奏肢体上使用了持续音及跨小节持续和弦。左 手伴奏,有十个左右手同时弹奏跨小节持续和弦。如第5、6小节 中,为了营造出安静的唯有歌声在诉说的情境,在演唱的旋律声 部上,使用了跨小节持续音的伴奏织体。舒曼为了加强钢琴伴奏 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吸收了复调音乐织体的写作风格,丰富了 钢琴的表现力和范围。 3.节奏类型。紧扣主题 歌曲中钢琴语言生动形象,节奏表达紧紧围绕着歌曲主题。 舒曼在套曲中避开了小节的固定重拍,大量使用了切分节奏,适 用于表现柔和或抒情的音乐情境。如:第一首到第七首歌曲节拍 较为稳定,采用了3/4、4/4节拍,而第八首尾奏部分更改了节拍。 在钢琴伴奏中,舒曼多次使用了切分音的节奏音型。如:第一首 的动机节奏型:xxOx,八分休止符起到了变更节奏重音的作用, 并不是完全地切分节奏,并且这个动机节奏如同心跳一般贯穿 全曲,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女主人公紧张的心情。 灵活多变的和声曲式结构 1.诗化和声.浪漫色彩 (1)功能性和声的使用。《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钢琴伴奏 扮演着另一个旋律声部的位置,将和声写法作了常规的功能性 使用,将动机旋律作为间奏的伴奏织体,同声乐部分一唱一和。 陕西教育(高教 l 7 并且为了扩展歌曲的曲式结构,在歌唱部分结束后尾声之前的 和声设置使用的是D7或者K46等常规和声的变格终止[21。 (2)大小的对比。为了在曲式结构上有所变化,舒曼在创作 艺术歌曲的时候,经常通过使用临时变化音来改变歌曲的先后 的缩减再现,将歌曲情绪带回平静安详的思绪中。 (3)回旋曲式。歌曲第四首具有回旋曲式结构,是一首唯美 抒情的歌曲。以降E大调为主调,钢琴伴奏与人生基本相同,带 有主调旋律。第一插部中间的al部分同a基本相同,而转调色彩 调式,丰富了歌曲的调式和声语言。如:歌曲第五首中,第41小 节处为了构成同名小调降b小调的主和弦,旋律与分解和弦伴 奏同时降re、sol,在此调性由降B转为了b小调。 (3)色彩性和声的使用。为了区别于古典时期传统的和声配 置,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为了丰富歌曲的音响色彩,经常使用 变化音或者不协和音程。如:歌曲第四首描绘了女主人公幸福的 心理,舒曼运用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2.曲式多变.映照情绪 犹如歌词中所说的“幻醒的一个梦境”,从降A大调转回了降E 大调。第二插部c的伴奏织体采用了八分音符持续的柱式和弦, 明显与歌曲其他部分不同,烘托了全曲的高超部分热烈的情绪。 而同时为了凸显乐曲的回旋性质的结构特征,调性先后经历了f 小调与g小调,产生了变化后又回到了降E大调上,丰富了音乐 色彩。而在主调的基础上,尾部部分将回旋曲浪漫唯美表现得淋 漓尽致,引用了第一插部的材料[31。 另外,整部套曲各曲之间的调性同整体套曲的诗词结构与 曲式结构布局相吻合,在调性分布上,具有隐藏的布局规律。这 样的调式布局不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呼应,将诗歌内涵 与之呼应,确立了歌曲基本框架结构,也使音乐的发展和展开浑 然一体。 参考文献: 【1】霍立:《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钢琴伴奏 艺术》,《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6年第1期。 [21王玉健:《浅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色》,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李超:《浅析舒曼声乐套曲(妇人之恋)数首歌曲的演唱》, 《音乐生活}2006年第5期。 (1)作曲家在创作歌曲第一首的时候,将结构划分为相当明 显的两个乐段,歌曲以广板平稳的速度进行,降B大调贯穿全 曲,安静地诉说着女主人公同爱人初次见面的内心变化。同时在 旋律上没有太大的起伏,是以级进为主,并且可以使人感觉到钢 琴伴奏的独立小品结构的性格。 (2)三部曲式。歌曲第六首是三部曲式。A部(1—24小节)以 D大调贯穿始终,为同首异尾的两个乐段,慢板的速度将两段歌 词柔美地唱出,美好而宁静。而B部(25—44小节)的旋律为动机 的展开形式,转入C大调,期间的问奏将歌曲情绪转为活泼,先 现了钢琴声部的主题,展开部的结构较为自由。而中段最后的两 小节重现了全曲的开始小节前奏,即歌曲的间奏,为再现段的出 现做好了铺垫。再现段(45—58小节)回归到了D大调,为A部 (上接4页) 创造的世界,是人的对象世界。这样一来,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 陕西西安 仍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少数个人的自由发展以牺牲 多数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 社会阶段,伴随着生产力的发达、旧式分工的消灭、自由时间的 充裕和劳动的自主,每个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个人”和“有个性 的个人”,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表现为一种本质上的实践关系,并且通过实践这一中介,实现 了在改造与被改造中的现实统一。 第二,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人 的解放路径,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人学。 首先,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认为只有借 助于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是把实践作为人的解 放路径的实践人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解放“是把人的世界 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510,.443),“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 动”,这样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 实现”18](p.s681。真正的解放首先必须是现实世界中的解放。还必须 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更为明确的说法,“代 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m294)。而建立这样的自由人联合体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正是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m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由 此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现实指归。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f3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借助于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这种现实的手段不是别的,就是 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以实践观点为根本基石的马克思哲学,把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作为其理论主题和现实指归,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为目标的实践人学。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明确揭示了人的发展过 程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 由个性。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前资本主义社 会阶段,其突出表现是人对自然、人对人、人对共同体的依赖关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f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61《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系;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对 自然、人对人的直接依赖关系被打破,人的独立性得到发展但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 l陕西教育(高教)